首页> 中文学位 >丑·审丑·丑学——文艺史上的“丑”的概念演变
【6h】

丑·审丑·丑学——文艺史上的“丑”的概念演变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引言

第一章“丑”概念在西方的逻辑演变

第二章 “丑”概念在中国的逻辑演变

第三章 文艺“丑”在我国现当代的建设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自二十世纪末以来,我国当代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使得文学画廊呈现出愈加丰富多彩的美学格局。当代文学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也比以前更加深入了,同时也更具有了反省力度与批判力度,其中一个最为突出的现象便是在文学中大量出现的关于“丑”的描写。因此,梳理“丑”这一美学概念对我国当前文艺理论界更好的发展和转型来说应该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本文共分三部分。从历时层面梳理了“丑”这一概念在中西美学史上的演变及其在现当代中国的发展过程和对当代中国文论建设的意义。 在第一部分,本文认为,“丑”在古典美学中,一直被看作是与美相对立、相对峙的概念,处于被抛弃和规避的地位,“丑”的问题实际上是被否定了。“丑”在古典时期只存在形式上的丑,而无内容上的丑,丑是相对于美而存在的。“丑”的真正出场是在文艺复兴以后,由于“丑”对艺术的巨大影响迫使人们不得不对它刮目相看,“丑”因而也在文学上成为了可能,但并未成为独立的美学范畴。直至1857年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的发表,“丑”才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登上了艺术舞台,并随西方社会的发展渗透于文学、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丑”不再从属于美,甚至取而代之,成为西方现代艺术的中心。 在第二部分,本文认为,中国文化早期的美丑观处在美丑善恶交混的混沌状态,伦理学与美学是混沌未分的。庄子是在中国提出“丑”的概念的第一人。道家用相对主义的观点体认世界,在美与丑的对立与比较中认识美丑的存在。继承这一观点,我国古典艺术创作领域中出现了化丑为美的艺术,并且出现了为抒情、出俗、传神等故意违反法度、运用丑的倾向。明朝中叶以后,“丑”被有力地推进了人们的视野,“丑”作为不和谐的因素得到了日益强调。但是中国这种对“丑”的认识还不具备西方近现代审丑的哲学深度和社会基础。 在第三部分,本文比较了“丑”在中西方成为独立美学范畴的原因,以及在中国这种独特的语境下的“丑”在现当代的建设。从王国维和鲁迅对近代美学的开创,到近代中国文坛上“丑”的音符逐渐增多,直至占据了新时期的文坛,中国文论界因而也衍生了“审丑”这一概念,“丑”在现当代美学界有了很重要的一席之地。最后,本文谈及了在当代话语环境下人们的审丑意识建构问题,认为当前文艺中对“丑”的体认与表达,能在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意义上使人更加认清生命存在的价值。同时,中国的现当代文艺在经历了一个由传统“美”的阶段到现代“丑”的阶段转变后,必然会走向美与丑二者的合题阶段。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