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文人园林中的隐逸文化特征及其造园实践的影响
【6h】

中国文人园林中的隐逸文化特征及其造园实践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1 绪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相关内容的论述

1.3.1 隐逸文化研究进展

1.3.2 中国古典园林的哲学渊源研究

2 中国文人园林中士人隐逸文化特征分析

2.1 中国古代士人隐逸文化与文人园林的相互关系分析

2.1.1 文人园林是中国古代士人文化艺术的综合结晶

2.1.2 隐逸文化是文人园林文化史的一种特殊积淀

2.2 文人园林与士人的人格境界

2.2.1 文人园林与中国士大夫的丰富文化生活

2.2.2 文人园林与士大夫的道德完善和人格追求

2.2.3 借花木运用来抒发文人的情操

2.3 士人隐逸文化的精神特质

2.4 小结

3 隐逸文化对文人园林造园实践的影响

3.1 文人园林的萌芽期---汉代

3.1.1 汉代隐逸心态的起源

3.1.2 汉代文人园林的发展

3.1.3 小结

3.2 文人园林的兴起期---魏晋

3.2.1 历史背景

3.2.2 士大夫中出现终生不仕的隐士

3.2.3 魏晋文人隐逸思想的发展在园林中的体现

3.2.4 小结

3.3 文人园林的发展期---唐宋

3.3.1 唐代---文人园林的转变

3.3.2 唐代园林别业的特点

3.3.3 小结

3.3.4 宋代---文人园林的成熟表现

3.3.5 小结

3.4 文人园林的转折期---元朝

3.4.1 元代文人园林概述

3.4.2 小结

3.5 文人园林的鼎盛期---明清

3.5.1 明清文人园林概述

3.5.2 小结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隐逸文化对于现代园林发展的启示

4.2.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论文对中国文人园林中士人隐逸文化特征和发展历史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笔者以建筑学、艺术学、美学、文学、历史学等学科的成果为研究基础,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文献检索的方法进行研究。了解了传统文化与古典园林的内在联系和相互渗透的过程,以及中国文人园林的发展过程。研究结果如下:
   1.中国文人园林中士人隐逸文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士大夫阶层要在自己具体的生活环境中营造出富于自然气息、远离权势尘嚣的居住氛围,这也就是崇尚自然风貌的士人园林。作为人生价值标准,隐逸始终是恬退,是清净,是散逸,也就是精神的自由解放。这种精神解放的生活,就是自然的生活。所以,通过崇尚隐逸文化和老庄哲学而保持士人的独立品格和精神自由,也就成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2.中国文人园林中士人隐逸文化发展历史研究结果表明:
   (1)汉朝是中国文人园林的发轫期。园林形态首次实现了从帝王的“苑”到贵戚、富商的“园”,开创了传统造园手法“模山范水”之先河。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文人园林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文人摈弃了对社会功名利禄的追求,在平凡的农村田园生活中获得心灵上的解脱,深刻体现了文人士大夫的率真和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本性。他们初步确立了再现自然山水的基本原则,园林功能也从最初的狩猎,转化为供园主及朋友观赏、游憩。
   (3)中国文人园林中士人隐逸文化在唐宋时进入了全盛时期。文人士大夫纷纷参与造园并享园居之乐。园林艺术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氛围影响下,步入了成熟时期,具有了自己最显著的特点-隐逸精神的审美情趣。文人造园规模大,数量多,类型多样,文人画家的直接参与构筑,把造园艺术与诗、画联系,达到“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4)元代是文人园林的转折期,造园活动基本处于滞缓状态,只有少数著名私家园林如“玉山草堂”和“静春别墅”。
   (5)明清以后,古典园林艺术进入了辉煌时期。文人墨客长期过着隐居生活,同花草树木、日月天地同宿,标榜山水林闲之趣,成了其主要精神寄托。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空前频繁,造园艺术、技术日趋精致、完善。北京、苏州、州、上海、无锡、岭南等地都建造了各具特色的文人园林。
   这些对现代园林发展提供了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也有助于古典庭院意境与现代造园手法的结合,以达到古为今用、继承与创新的目的。

著录项

  • 作者

    谢嘉;

  • 作者单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授予单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学科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彭重华;
  • 年度 200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园林艺术;
  • 关键词

    中国古典园林; 隐逸文化; 文人园林; 造园手法;

  • 入库时间 2022-08-17 10:50:36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