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朱熹注释《论语》之考察——以《论语集注》的形成为中心
【6h】

朱熹注释《论语》之考察——以《论语集注》的形成为中心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朱熹注释《论语》的历程

2.1 刻苦研读,孜孜以求

2.1.1 儒学启蒙,出入经传

2.1.2 师从延平,弃佛归儒

2.2 反复锤炼,汇聚体会

2.2.1 广泛搜罗,补辑订正

2.2.2 二程为宗,会通诸家

2.3 广征博引,形成体系

2.3.1 取舍辨析,抒发己见

2.3.2 逐字称等,覃思竭虑

第3章《论语精义》《论语或问》与《论语集注》比较

3.1《论语精义》到《论语集注》的发展变化

3.1.1 征引范围的扩大

3.1.2 诠释体例的变化

3.2《论语或问》对《论语集注》的补充说明

3.2.1 文字训诂的把握

3.2.2 文本义理的阐释

第4章 朱熹《论语集注》核心范畴诠释的形成

4.1 朱熹对“天”范畴的诠释

4.1.1 “天即理也”的继承

4.1.2 “理一分殊”命题的体现

4.2 朱熹对“性”范畴的诠释

4.2.1 “性者,人所受之天理”的提出

4.2.2 “气质之性”的发挥

4.3 朱熹对“仁”范畴的诠释

4.3.1 “爱之理,心之德”的界定

4.3.2 “爱之理”层面的展开

4.3.3 “心之德”诠释的展开

4.4 朱熹对“礼”范畴的诠释

4.4.1 “礼者理也”的继承

4.4.2 “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的诠释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作为孔子及其弟子思想和言行的载体,《论语》自成书起便受到历朝历代学者的关注和推崇,成为学者进行名物训诂、义理阐发的重要文本。两宋内忧外患,佛道盛行,理学家们热衷于通过注释《论语》发挥其中的义理内涵,出现了许多诠释《论语》的作品。
  朱熹集宋代理学之大成,他在吸收历代《论语》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论语》展开了全面的注解、训释和义理阐发。朱熹穷尽毕生精力,先后完成了六部关于《论语》的作品。以《论语精义》、《论语或问》对《论语集注》的影响最为深远。《论语精义》主要攫取二程等十一位理学家注释《论语》的内容,朱熹自己不先立论,《论语集注》则是在征引各家注释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观点。《论语或问》对《论语集注》的补充说明主要体现在文字训诂的把握和文本义理的阐释两个方面。《论语集注》既不废汉唐以来注重章句训诂的工夫,又继承了北宋理学家重视发挥义理的传统,体现了融通汉宋的诠释特点。
  朱熹对《论语》的训释、阐发与他理学思想体系的建构密不可分。一方面,《论语集注》征引并发扬《论语精义》中各家对“天”、“性”、“仁”、“礼”范畴的注释;另一方面,朱熹通过《论语或问》辨析、吸收、阐扬《论语精义》中各家的注释,力图纠正宋代儒者注释《论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经过不断的思考和探索,朱熹的《论语集注》中“理无处不在”,他将理学思想渗入“天”、“性”、“仁”、“礼”等范畴的训释,最终总结概括出“天,即理也”、“性者,人所受之天理”、“仁者,爱之理,心之德”、“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等既充满着浓郁理学特色、又具有很强针对性的诠释。
  总而言之,朱熹注释《论语》的著作在整个《论语》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最后完成的《论语集注》,训诂精确,义理精深,成为《论语》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对今人研究《论语》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