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现代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村经济转型研究——基于经济人类学的视角
【6h】

现代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村经济转型研究——基于经济人类学的视角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综述与理论反思

三、研究方案

第一章 现代化背景的阐释

一、资本主导的“中心—边缘”现代世界总体格局的确立

二、“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立

第二章 民族地区农村传统经济的特征与相应的社会文化体系

一、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周期高度依赖的生计方式

二、具有强烈社会性质的经济行为

三、传统经济活动相关联的社会文化体系

第三章 民族地区农村经济转型的历史阶段性特征与传统经济的性质演化

一、再分配经济体制阶段:国家政治主导

二、改革开放初期阶段:市场力量介入

三、改革开放深化阶段:多种力量共同作用

第四章 民族地区农村经济转型的症结障碍

一、生计方式转变与传统民族文化的不相适应

二、民族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的肤浅化与同质化

三、人际关系利益化与分散小农户无力应对大市场风险

结语:途径与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经济和文化在人类社会早期与现在,都不可离析地交织在一起。从表面上看是经济行为,事实上这种行为发生的背后却隐藏了深深的文化根基,与宗教、等级、风俗、仪式、道德、情感等要素密不可分;表面上看是由宗教、禁忌、礼仪等文化要素组成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人类行为,事实上却存在着财物的生产、供给和分配等功能,甚至更深层次地暗含着经济秩序等问题。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当局部的经济类型占据主导地位时,就会排斥和挤压与其并存的其他经济类型,在以保障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形成一种“中心—边缘”的格局,并随之构建一套作为支撑理念的话语体系。现代世界格局表现为以资本为主导,以西方发展模式为标准而形成的“主流与附属”、“中心与边缘”、“支配与被支配”的格局。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全面地被世界经济体系所裹挟,特别是在共和国成立后,来自国家力量的制约与牵引,以及市场经济的渗透,空前地推动了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转型。
  本文立足于经济人类学视角,研究现代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转型。在把握民族传统经济特征及与相应的社会文化体系的基础上,本文对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转型作了历史阶段性划分,并对其传统经济的性质演化作了初步的分析,对民族地区农村经济转型面临的症结障碍作了阐释与论证,指出民族地区农村经济转型并没有唯一的标准与模式,而应该是多元化的发展途径与方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