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J.P.Seaton和许渊冲唐诗英译对比研究
【6h】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J.P.Seaton和许渊冲唐诗英译对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Abstract

Content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1.2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The Dominant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the West

2.2 The Influential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China

2.3 Status Quo of Xu’s Yuanchong’s Translation Research

2.4 Summary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Wang Guowei’s “Selfward State” and “selfless State”

3.1.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Wang Guowei

3.1.2 Traditional Origins of Wang Guowei’s Theory of State

3.1.3 Main Concepts of Wang Guowei’s Theory of State

3.2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ward State and Selfless State” and Translation Aesthetics

3.2.1 Translation Aesthetic Object

3.2.2 Translation Aesthetic Subject

3.2.3 Harmony of “Selfless State’’ and “Selfward State’’ in Translation

Chapter Four Comparative Study of J.P.Seaton and 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s

4.1 Beauty of Meaning

4.1.1 Accurate Understanding

4.1.2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4.1.3 Fuzzy Beauty

4.2 Beauty of Sound

4.2.1 Beauty in Rhyme

4.2.2 Beauty in Rhythm

4.3 Beauty of Form

4.3.1 Length of Line

4.3.2 Grammarical Structure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Acknowledgements

Bibliography

展开▼

摘要

翻译是一项伟大的人类活动。它让生活在不同语言社会的人们能够通过翻译这一活动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翻译实践活动历史悠久,涉及面广。文学翻译作为翻译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和翻译理论的丰富做出了巨大贡献。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是语言的精华所在。由于诗歌在形式上短小精悍,内涵丰富,因此翻译难度相当之大。然而随着翻译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翻译家涉足诗歌翻译。
   美国当代著名的翻译家J.P.Seaton、我国著名学者许渊冲是众多优秀翻译家中的卓越代表。他们采取的翻译方法不同,J.P.Seaton用的是自由体,他没有考虑唐诗的节奏、韵律及平仄,而是重视其中的直觉印象及效果,重视“意象的并置”、“鲜明的细节”以及“鲜明的呈现”;而许渊冲用的是诗歌体,他的翻译基于他著名的诗歌翻译“三美”理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概念。所谓“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所谓“无我之境”,即“以物观物”。这一说法逐渐被后人理解为“有我之境”是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情感附着在所描绘的景物上,而“无我之境”则是从客观的角度来描绘景物。在翻译活动中,译者虽然不是在直接描绘景物,但是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或多或少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所翻译的作品里面,这是影响翻译作品不同风格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对许渊冲与J.P.Seaton的中国古诗翻译策略进行较为详细的调查,从一个新的角度——“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对比了两者的译文,并探讨分析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对同一作品不同译作的形成所起的作用。
   本研究主要采取对比分析和案例研究。研究发现两位译者在中国古诗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带有强烈的目的性。正是由于各自不同的翻译目的,许渊冲和J.P.Seaton在翻译中国古诗时选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就许渊冲而言,由于他把繁荣世界文化作为根本目的,他致力于在译诗中实现“三似”,传达中国古诗的“三美”,进而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具体而言,他的译文尽可能保留原诗的意象、对偶、反衬、句长、重复、尾韵以及丰富的内涵等,因此,他的翻译更倾向于“无我之境,。相比之下,J.P.Seaton运用了意象并置,特定的排版方式,“绝对节奏”和“自由诗”等意象主义原则来翻译中国古诗,从而忽视了诸多构成中国古诗的特征,因此,他的翻译更倾向于“无我之境”。然而,不管译者更倾向于哪一种“境界”,译文都是两种境界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由此可见,唐诗英译的过程是“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相互交融的过程。唐诗英译的结果是“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把握好“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尺度,才能让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易于让读者接受。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