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人民日报》住房语篇中新奇隐喻的认知研究
【6h】

《人民日报》住房语篇中新奇隐喻的认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The history of Metaphor Research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

1.3 Research Methodology

1.4 Layout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Metaphor Research in Cognitive View

2.2 Research on Housing Issues

2.3Previous Research on Metaphors in Housing Discourses

Chapter Three Human-targeted Novel Metaphors

3.1 Description and Categorization

3.2“House Uncle”and“House Sister”

3.3“House Slave”and“Ant Tribe”

3.4“Nail Household”

Chapter Four Building-targeted Novel Metaphors

4.1 Description and Categorization

4.2“Capsule Apartment”and“Snail House”

4.3“Lou Cuicui”and“Tofu Dreg Construction”

4.4“Tube Apartment”and“Unity Household”

Chapter Five Market-targeted Novel Metaphors

5.1 Description and Categorization

5.2“Wild Horse”and“Asthenic Fever”

5.3“House Frying”and“Rotational Game”

5.4“Combination Blow”and“Roller Coaster”

Chapter Six Conclusion

6.1 Findings

6.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概念隐喻思想的确立,使隐喻从研究了两千多年的一种修辞格,提高到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和方法论的高度。“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动基础”(Lakoff,1980),隐喻研究发展成一门显学(束定芳,2000)。在认知隐喻研究阵营里,人们普遍认同概念隐喻无处不在,思维本质就是隐喻性的这一观点,虽然学界将隐喻划分为常规隐喻和新奇隐喻,不过当时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是以日常英语语言系统为基础,无怪乎前人更多地关注常规隐喻,相对而言忽略了对新奇隐喻的研究。
  语言和生活息息相关,不同语篇中隐喻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和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中国历经住房制度改革三十余年,新环境、新局面和新问题不断涌现,与之相对应历年来的住房语篇中出现过许多新奇隐喻,如炒房、楼脆脆、房奴、房姐、蜗居等等,极富研究意义和价值。
  本文以《人民日报》(2005-2015)十年间住房语篇中出现的17个新奇隐喻为研究对象,以目标域为分类标准将其分为三类:以人为目标域的隐喻、以房屋为目标域的隐喻和以房市为目标域的隐喻,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共时与历时结合的分析方法,自下而上地对这些新奇隐喻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阐述其产生的相关语境和历史背景;研究其语义特征和认知功能。本文一方面能为现有的概念隐喻研究提供具有时效性和现实意义的素材和语料,尤其能丰富现有的新奇隐喻研究;另一方面能促进人们对房价飙升、房产泡沫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形成更加深入全面的理解,有助于民众对房改政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走向进行正确解读。
  该论文共有六个章节,具体如下:
  第一章简要介绍了隐喻研究的三个阶段,论文选题的价值意义,研究方法及论文的结构布局。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介绍了论文的理论基础(隐喻的分类,语义特征和认知功能的研究),房改的四个阶段,以及前人已有的依据住房语篇进行的概念隐喻研究。第三到五章是全文写作的重心。将人民日报十多年来住房语篇中的新奇隐喻和隐喻表述按照目标域分为三类:和人有关的,和房屋有关的还有关于楼市变化及房改的新奇隐喻,从中选出最典型的新奇隐喻表述分三章进行多维度研究。每一章首先对新奇隐喻词汇的源域进行统计分类和静态描写,阐述其产生的相关语境和历史背景;并研究这些词汇所体现的语义特点、分析其语用特征及其认知功能。第六章总结该篇论文的贡献和不足并简要说明今后努力的方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