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特色民族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6h】

中国特色民族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特色发展历程

一、创建与探索阶段(1950年—1965年)

二、受挫阶段(1966年—1976年)

三、恢复和发展阶段(1977年—1997年)

四、振兴阶段(1998年至今)

第二章 中国民族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特色

一、民族性

二、政治性

三、后发性

第三章 中国民族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现状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层次

三、课程的学科归属

四、课程的修习方式

第四章 中国民族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展望

一、承认差异,发展个性

二、文理渗透,促进交叉

三、精减理论,加强实践

四、注重基础,增强适应

五、优化内容,精心组织

六、系统设计,特色开发

第五章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一览表

致谢

展开▼

摘要

基于民族文化多样性十分显著的基本国情,我国政府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创建了高等教育的特色模式——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经过60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在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办学层次、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教育方法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发展,显示出民族性、政治性和后发性三大特性。民族性是民族高等教育的根本属性,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产生及发展是基于国家发展的政治需要,在国家一体化与民族文化多元化和和全球一体化与民族文化多元化辩证统一的双重背景下具有后发优势。民族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透视了这些特性。民族高等教育的使命归根结底是对民族多元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然而,囿于民族地区自然、社会和历史等诸多因素致使经济、社会、文化相对落后的事实,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多年来也一直滞后于普通高等教育。为了更好地培养少数民族的高素质人才,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民族高等教育一直在改革中发展。课程是民族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与表现形式,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核心的部分。因此,民族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其课程体系的改革。民族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需要将高等教育的普遍性与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相结合,将传统理论的继承和国外先进理论的借鉴相融合。课程改革应强调通才教育、素质教育和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培养创造型人才和综合型人才;力求课程内容体现现代化和特色化、课程设置实现交叉性和整合性;致力于构建能满足民族高等教育适应现代化发展和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全新的民族高等教育课程体系。通过改革逐步形成合理的课程结构,实现教育内容的创新,发展民族经济、振兴民族文化。民族高等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应当坚持系统性、科学性、开放性。所谓系统性,是指各专业、各类型的课程体系和内容要有机统一,前后连贯,避免杂乱无章。科学性则要求课程的配套组合要优化,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开放性是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既要相对稳定,又要有所创新。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中国民族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特色发展历程。第二章:中国民族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特色。第三章: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特色课程体系的结构及其优化。第四章: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特色课程体系的改革趋势。第五章:结语。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AI论文写作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