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死亡的救赎——论顾城诗歌创作中的死亡意识
【6h】

死亡的救赎——论顾城诗歌创作中的死亡意识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第一章 邂逅死亡

第一节 童年经验

一、拥抱自然

二、文革创伤

第二节 童话语言

一、儿童化语言

二、儿童化语言与个性心理

第三节 情感幻灭

一、童话坍塌

二、爱情破灭

第二章 死亡与诗歌同在

第一节 死亡意象

一、“死亡”意象的双重性

二、死亡意象的多样性

第二节 沉睡的“梦中人”

一、纷繁的“梦”

二、“梦”是另一种死亡

第三节 死亡意识的美学价值

一、无畏死亡

二、向死而生

第三章 跨越死亡的峡谷

第一节 死亡中的诗意

一、死亡即“自然”

二、死亡即“救赎”

第二节 如期而至的死亡

一、死亡——温暖的归宿

二、死亡——生命的本能

第三节 永生的诗人 不朽的灵魂

一、一个人的决绝

二、“一代人”的终结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声明

致谢

展开▼

摘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引领诗坛的朦胧派诗人中,顾城的机智、灵动、纯净的诗风,格外引人注意,他以童真的孩子形象确立了自己诗歌和人格的独特性。顾城早期的诗歌往往充溢着童真、纯净的意象和浪漫、清新的童话色彩,因此得名“童话诗人”。然而,顾城后期的诗歌风格则由前期的明丽纯净转为阴暗晦涩,甚至笼罩上了一层浓浓地“死亡阴影”。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死亡”从未曾脱离过顾城的诗歌,无论是早期的温暖死亡还是后期的绝望死亡,死亡意识一直深存于顾城的诗歌创作之中。最终,顾城以现实的方式践行了他诗歌中的死亡意识——以决绝而惨痛的方式结束了自己与妻子的生命,留给后人的除了扼腕与叹息之外,还有其诗歌创作中丰富的死亡意蕴。
  本论文从顾城诗歌创作中的死亡意识的角度探析顾城的诗歌创作中独特的审美意蕴及审美价值。首先,探析顾城诗歌创作中死亡意识的生成,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诗人早期的个性心理结构对日后诗歌创作的影响,包括对童年经验和早期诗歌语言的分析,完成对诗人独特语言机制下的心理探求,从而揭开诗人诗歌创作中死亡意识生成的原因。其次,阐述顾城诗歌创作中死亡意识的审美体现,本章将融入美学、死亡美学的理论回归顾城诗歌本身,探索顾城诗歌中蕴含的丰富的死亡意象和顾城笔下的死亡之美,及顾城诗歌中独特的“梦”的意象与“死亡”间的内在联系——“梦”也是另一种死亡,从而,进一步挖掘顾城诗歌中死亡意识的审美体现及美学价值。最后,探讨顾城诗歌创作中死亡意识的超越与救赎,感受顾城诗歌中诗意的死亡观,死亡即“自然”,死亡即“救赎”,并将顾城的死置身于大时代的背景之中,探析顾城的死与同时代诗人之死的意义与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