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气韵生动”对中国传统绘画审美标准的影响
【6h】

“气韵生动”对中国传统绘画审美标准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1 谢赫及“气韵生动’’

1.1 谢赫生平

1.2 “气韵生动”提出的社会背景

1.3 “气韵生动”的理论和思想基础

1.3.1 “气韵生动”的理论基础

1.3.2 “气韵生动”的思想基础

2 “六法”与“气韵生动”

2.1 “六法”的具体内容

2.2 何谓“气”、“韵”?

3 气韵生动对其后中国绘画审美的影响

3.1 吴带当风

3.2 朱景玄提出“形神兼备”

3.3 张彦远“意在笔先”、“画尽意在’’

3.4 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4 人们对于形神关系、气韵生动内涵的反思和回归

4.1 清中期中西美术的偶遇和碰撞

4.2 徐悲鸿重启形神并举的大门

4.2.1 大声疾呼

4.2.2 力除积弊

4.3 蒋兆和“精尽刻微”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展开▼

摘要

“六法”作为指导中国画创作和审美的最高法则,对其后中国绘画的审美标准和审美取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文以“六法”的核心“气韵生动”为契入口,对气韵生动发生的社会背景、理论和思想基础、以及“气”、“韵”的含义和产生过程作出相应的探究和论述;并对“气韵生动”和“六法”的关系、“气韵生动”的具体含义、理解角度,以及其后历代画家和绘画理论家对其的继承、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探讨。文中认为“气韵生动”所产生的理论和思想基础无疑绕不过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传统的“老庄玄学”的影响,这其中包括了“道”、“玄”、“素”、虚实、有无,“得意忘象”等一系列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意趣。在随后的封建社会的各个时期,当时的审美取向和绘画理论都无一例外的受到了“气韵生动”这一核心法则的影响,例如“吴带当风”、“万类由心”、“意在笔先”、“画尽意在”等审美意象的提出,都是对“气韵生动”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气韵生动”的践行者和体现者。“气韵生动”也为宋元以后文人画的大行其道,并最终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占据大半壁江山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源头,其影响延绵至今。然而,自苏轼开始的文人画家在极力追求“气韵生动”的同时,弱化了其它五法,使得“六法”这一审美体系出现了欠缺。一味追求神韵、逸气的绘画理论占据中国画坛的主宰地位,导致了中国绘画发展偏离了传统写实观念的审美追求,也导致其后数百年间中国绘画病态前行,逐渐处于一种令人感觉缺憾和尴尬的状态;直至“西学东渐”和其它姊妹艺术的介入和融合,人们对于形神关系的认识,对于“气韵生动”和其他五法这一辨证的审美体系逐渐得到系统的、全面的继承和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