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刑事法改革引入传统亲亲相隐理念的研究
【6h】

中国刑事法改革引入传统亲亲相隐理念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选题背景

第四节 文献综述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 文献资料法

二 实证分析法

第二章 “亲亲相隐”制度的历史缘起

第一节 亲亲相隐源于“父子相隐”

一 父子相隐的公正性

二 父子相隐的本质

三 从父子相隐到亲亲相隐

第二节 亲亲相隐的制度化及其司法实践

一 唐律《名例律》中的“同居相容隐”

二 《大明律》的“亲属相为容隐”

三 清朝容隐司法案例的分析

第三章 亲亲相隐理念与近代中国保障人权法制改革的实践

第一节 亲亲相隐在清末法制改革中的转变

一 废除了“干名犯义”的内容

二 与原告或被告有亲属关系者不得为证人

三 为亲属利益而藏匿人犯及湮灭证据者可免除或减轻刑罚

第二节 亲亲相隐在南京国民政府刑事法改革中的体现

一 亲属相隐制度的内容

二 因亲属身份关系的拒证权

第三节 亲亲相隐与近代保障人权法制的改革

一 亲属相互容隐而免于刑责

二 亲属在庭审阶段得拒绝作证的权利

三 国家立法与民间习惯的融合

第四章 亲亲相隐理念引入当前中国刑事法的思考

第一节 亲亲相隐理念与中国人权保障的共通之处

一 1979年刑事法的过渡时期

二 人权保障在宪法中的具体体现

三 人权保障在刑事法中的贯彻

四 亲亲相隐理念与现代人权保障的共通之处

第二节 当前刑事诉讼法对亲亲相隐理念的实施和运用

一 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与被告人近亲属免予出庭作证规定

二 从亲亲相隐到亲属拒证权的法律变革

第三节 亲属窝藏包庇罪和伪证罪的司法实践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 亲属包庇窝藏和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犯罪的统计

二 亲属包庇窝藏罪和伪造证据罪案件审理和判决案例

三 亲属包庇窝藏罪和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的司法实践与中国刑法的发展

第四节 亲亲相隐理念对现代刑事法改革的价值

一 亲亲相隐理念与保障人权的融通之处

二 亲亲相隐理念与刑事法律改革的构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展开▼

摘要

当前中国法律史学界对亲亲相隐法律制度褒贬不一,其中批判者认为亲亲相隐是一项强制性义务,不利于构建公平正义的制度,而褒扬者认为亲亲相隐法律制度符合人伦性,与当前刑事法改革所追求的保障人权的目标相互契合。
  传统亲亲相隐制度尽管已被风吹雨打去,但不可否认其人伦关怀的理念仍然是智慧之识。《驳案汇览》中两则有关亲亲相隐的司法案件为我们具体直观地认识亲亲相隐法律制度的历史实践提供了生动案例。亲亲相隐制度的历史起源和发展为认识亲亲相隐提供了理论依据。从历史实践经验和理论的层面来看,亲亲相隐制度不仅具有符合中国传统家族伦理社会人伦性的特征,而且是体现统治者权力意志的法律与民众恪守习惯规则相互协调的结果,它在中国传统伦理法中具有限制国家权力行使的重要作用。因此客观地认识中国历史上亲亲相隐制度的本质和智慧理念,及亲亲相隐制度在近代中国成为刑事法保障人权内容部分的法制实践,能够为当下中国的刑事法改革提供另外一种思路。
  虽然中国历史上亲亲相隐法律制度与现代刑事法所追求的保障人权的目的具有本质差异,但是随着现代中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目标的确立,刑事法更多注重保障被告人及其近亲属的人权,尤其随着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增加了审判阶段法庭调查取证时,不强制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作为证人出庭作证的规定,这体现了民众生活实际经验的规则进成为了刑事法内容。恰如刑事诉讼法改革贯彻的国家法与民众恪守伦理规则融合方向,通过对刑法亲属身份类主体的包庇窝藏犯罪案件的实证分析,指出未来刑法也可以通过对近亲属之间包庇窝藏罪的改革,实现国家法与民众恪守伦理习惯规则的融合,体现保障人权的时代目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