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任游于艺术与商业之间——宁浩电影创作风格研究
【6h】

任游于艺术与商业之间——宁浩电影创作风格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第一章 消费时代下宁浩电影的叙事策略

1.1 对传统叙事类型的戏仿与变奏

1.1.1 非典型的多线索叙事

1.1.2 本土化的西部片情怀

1.1.3 反类型化的公路喜剧

1.2 直指人心的叙事视角

1.2.1 回归本性的选题视角

1.2.2 以小见大的角色视角

1.2.3 寓情于景的空间视角

1.3 宁浩电影的喜剧手法

1.3.1 社会热点变身幽默元素

1.3.2 道具符号承担意义表征

1.3.3 见缝插针的置入式广告

第二章 宁浩导筒下的人物塑造

2.1 被消费的人物类型

2.1.1 被解构的英雄形象

2.1.2 被娱乐的反面人物

2.1.3 符号化的女性角色

2.2 草根化的人物形象

2.2.1 平民身份

2.2.2 方言特色

2.2.3 百变造型

2.3 戏剧化的人物命运

2.3.1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2.3.2 无奇不传 无巧不奇

2.3.3 否极泰来 命中注定

第三章 宁浩影像的视听手法

3.1 过目难忘的画面语言

3.1.1 特写景别的观影冲击

3.1.2 两极镜头的视觉反差

3.1.3 分割画面的冲突对抗

3.2 画龙点睛的电影音乐

3.2.1 老曲新用的经典改编

3.2.2 点石成金的声画对位

3.2.3 同期声展现叙事魅力

3.3 行云流水的剪辑手法

3.3.1 疯狂的非线性叙事

3.3.2 完美的转场艺术

3.3.3 多变的运动长镜头

第四章 宁浩电影的文化反思

4.1 高度消费的大众文化

4.2 荒诞的后现代化狂欢

4.3 笑中带泪的现实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声明

展开▼

摘要

从2006年《疯狂的石头》上映至今,导演宁浩共拍摄了五部商业电影,票房累计超过17亿人民币。从艺术向商业的成功转型可以看出,宁浩不仅深谙受众的审美习惯,同时总结出了一条适合市场化的电影创作道路。相较于第六代导演早期坚持的义无反顾和第五代后期转型的南辕北辙,在时下的中国电影市场环境中宁浩自我调整和不断适应的追梦精神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宁浩电影标签式的个人化风格是其叛逆精神不自觉地流入电影之中的意外表达,宁式风格的不统一性带有很强的后现代的无意识特征,但在碎片化、无序的影像背后其实是宁浩在自我成长过程中对社会的认知和表达。宁浩导演下的人物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同时他的叙事策略兼容并蓄,兼具传统叙事的经典手法和反传统的叙事创新于一体,从其不同时期的影像风格中可以看出宁浩创作的一脉相承,不断自我突破的过程其实是他寻求自我表达的摸索之路。在当下以票房论英雄的时代,中国电影市场需要的恰是既有艺术追求同时也能够适应市场传播规律的创作者,这些懂得顺应“时势”的“英雄”们才是促进中国电影良性发展的中坚力量。
  本文围绕宁浩的电影本体展开研究,结合典型个案进行分析,立足于时下的社会文化背景,通过对其影视作品的梳理和整合,从宁浩电影的叙事策略、人物类型和镜头语言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其作品的创作风格特点,摸索总结出宁浩电影广受市场欢迎和观众喜爱的根本原因。希望本文的理论研究能为当下风云多变的中国电影市场贡献出一份微薄的力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