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清末河南蚕桑教育与丝织业发展研究(1904-1911)
【6h】

清末河南蚕桑教育与丝织业发展研究(1904-1911)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第一章 晚清中国蚕业危局与河南蚕业概况

1.1 晚清中国蚕业危局

1.1.1 品质不佳,蚕多罹病

1.1.2 彼进我退,亟待振兴

1.2 兴农改良教育为先

1.2.1 甲午战后的兴农改革思路

1.2.2 清末新学制下的蚕桑教育

1.3 晚清河南蚕业概况

1.3.1 河南蚕业地理

1.3.2 河南丝织业分布

1.3.3 清末河南主要的蚕丝产品

第二章 清未河南蚕桑教育兴起的原因

2.1 沉重的负担

2.1.1 赔款摊派

2.1.2 军费协饷

2.1.3 苛捐杂税

2.2 频发的灾荒

2.2.1 河南地区灾害特点

2.2.2 清末河南主要灾害类型

2.3 可观的利润

2.3.1 蚕丝需求广

2.3.2 蚕丝价格高

第三章 清末河南蚕桑教育

3.1 新学制体系中的蚕桑学堂

3.1.1 学堂概况

3.1.2 奖励措施与学堂兴办

3.2 初等蚕桑学堂

3.2.1 清末河南初等蚕桑学堂基本情况

3.2.2 南召县初等蚕桑学堂

3.3 中等蚕桑学堂

3.3.1 清末河南中等蚕桑学堂基本情况

3.3.2 河北中等蚕桑学堂

3.3.3 许长公立中等蚕桑学堂

3.4 蚕桑传习所与蚕桑讲习所

3.5 产业与教育的相关性

3.5.1 引进湖桑的先期努力

3.5.2 原有蚕桑产业优势推动蚕桑教育发展

3.5.3 蚕桑本不发达的地方教育较难展开

3.6 鼎力兴学与热,L,l!lJ业的地方人士

3.6.1 陈夔龙对河南经济的构想

3.6.2 潘守廉与南阳蚕业

3.6.3 庞藻与南阳丝绸

3.6.4 刘青霞与尉氏新学教育

第四章 清末河南蚕桑教育成效与发展局限

4.1 蚕桑教育取得的成效

4.1.1 培养了一批蚕桑方面的专业人才

4.1.2 新法饲蚕成绩显著

4.1.3 放大了地方产业优势

4.2 蚕桑教育发展的局限

4.2.1 动荡的社会环境限制了蚕桑业的发展

4.2.2 发展教育兴办蚕桑上存在盲目性

4.2.3 教育政策调整频繁

4.2.4 教学及管理上的弊端

4.3 从衰落到振兴

4.3.1 晚清新蚕桑产区的出现

4.3.2 豫省蚕桑振兴之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甲午战后,兴办农业学堂,发展农业教育,推广蚕桑教育的兴农思想已成为朝野共识;同时清政府于光绪三十年(1904)一月公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宣告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行新学制,并督促各省因地制宜速设实业学堂,也成为豫省开展蚕桑教育的法令性要求。
  一方面,巨额战争赔款的摊派,以及随着新式军队的建立大量分派而来的协饷任务,使得本就贫病交加的中原地区陷入了更为困难的境地;同时清末寒冷期所带来的恶劣气候,对传统落后的河南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打击,于是广开利源成为当时豫省地方官员的首要任务。另一方面,蚕丝市场的繁荣也为豫省主动发展蚕桑提供了重要动力。不仅国际、国内两个巨大的蚕丝市场对蚕丝的需求量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在清末的二十年间,蚕丝价值也在波动中持续走高,并且其价值往往比传统稻麦等农作物高出数倍。因此在豫省传统的农业生产已无法正常维持的情况下,蚕桑由于其本身昂贵的价格,以及相对稳定并持续走高的发展前景,蚕桑业成为地方官员以及诸多有识之士眼中挽救豫省经济的一项亟待发展的实业形式,得到了各府县官员,地方绅士,以及清末归国留学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参与。
  清末十年间各类蚕桑学堂在豫省各府州县广泛建立起来,主要包括蚕桑学堂、蚕桑讲习所、蚕桑传习所三类,三者办学目的,办学模式,教授内容各有侧重,其中以蚕桑学堂为主,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生员最多,办学效果最为明显。自1904年癸卯学制实施以来,到1911年短暂的数年时间内,豫省在蚕桑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对本省蚕桑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与激励作用,不仅培养了一批蚕桑方面的专门人才,在新法饲蚕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也放大了地方产业的优势,带动了一些主要蚕丝产地原本未曾受到重视的山蚕的饲养。然而当时复杂的社会历史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豫省蚕桑教育及蚕桑业的改良与进步。一方面,接连不断的宗教、会党、民众起事以及席卷全国的义和团运动,使豫省在清末十年内社会动荡,人心浮动,生产废弛;另一方面在与政绩相挂钩的考稽制度之下,地方官员急于求利,未曾考察土性、地区环境,即盲目地大量引进湖桑,导致了人力物力方面极大的浪费;此外,新学制初步建立,在施行的过程中,大的政策上始终在进行不断的调整,对地方学务的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而不仅新兴学科在教学方法上仍处在探索阶段,官立学堂以官领学的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堂的有效管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