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老子及其遗著研究——关于战国楚简《老子》、《太一生水》、《恒先》的考察
【6h】

老子及其遗著研究——关于战国楚简《老子》、《太一生水》、《恒先》的考察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导论 学术史回顾及本文研究旨趣

第一节从《庄子·天下》看老子的思想和著作

第二节郭店楚简出土前老子人及《老子》书研究述评

第三节战国楚简道家文献概况及其研究现状述略

第四节目前学界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本文旨趣

第一章老子其人其思想源流及《老子》称“经”问题

第一节老子其人其事:对《史记·老子列传》的辨证

第二节老子思想远承周公旦说

第三节老子思想之流变

第四节《老子》称“经”考

第二章郭店楚简《老子》思想探微

第一节从郭店《老子》看《老子》书的分篇和分章

第二节郭店《老子》与今本、帛书本《老子》的关系

第三节郭店《老子》甲、乙、丙三组制作时间的先后、相互关系及作者

第四节简本“绝智弃辩”及其向今本“绝圣弃智”的演变

第五节郭店《老子》“绝巧弃利”及其相关问题解

第六节郭店《老子》的入世思想

第三章《太一生水》探索

第一节“太一”出现的时间、思想内涵及其发展演变

第二节楚简《太一生水》“一块一盈”解

第三节郭店楚简《太一生水》“托其名”思想探微

第四节《太一生水》乃老聃遗著

第四章《恒先》考论

第一节关于《恒先》文本的考察

第二节《恒先》重要哲学概念考察

第三节《恒先》的宇宙生成

第四节上博简《恒先》——老聃的又一珍贵佚文

余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自秦末汉初以来,道家学派的开创者老子其人其书在中国思想史、学术史、哲学史上就是一个无法破解的谜案,《庄子·天下》则是解开这一谜案的最好钥匙。从《天下》篇来看,老聃平生除开见于今本《老子》中的那部分著作以外,必另有著作。考《天下》篇所论老子思想,及先秦其他典籍对老子言论的记载,可知新近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太一生水》、上博楚简《恒先》皆是老子的遗著。这些战国楚简道家著作的出土,为我们全面考察老子的思想,尤其是古本《老子》向今本《老子》的某些演变轨迹,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 通过对老子及其遗著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观点: 第一,关于老子人和传世本《老子》 老子实有其人,传世典籍或称老聃,或云伯阳父,或谓老阳子,名三而人一。老聃是《老子》一书的主要著作者;老莱子是另一道家人物,与《老子》一书无关;至于太史儋,本无其人,是秦人为统一战争张本而杜撰。老子为宋人。老、孔同时,孔子问礼于老子是事实。 老子思想来源虽有夏、殷之道,但更多的是周礼。周公旦之思想是老子思想的主要来源。老子思想主要流变为关尹的“贵清”和阳子的“贵己”。 《老子》书题以“经”名在史迁之后、刘向之前;而《老子》书名演变为《道德经》,更迟至班固之后,萌发于汉末三国的边韶、葛玄,形成于魏晋之际的王弼、皇甫谧。王、皇甫二人当中具体出自谁手,文献阙而难征。 第二,关于郭店楚简《老子》 前贤或云《老子》原本不分章,这是当时囿于没有新材料的发现而得出的论点。新近出土的郭店《老子》是目前所见最早的《老子》版本,最接近古本《老子》。因此我们可以将郭店《老子》的分组、分篇和分章情况看作古本《老子》的相关情况。而郭店《老子》不但有篇章之分,而且区分得更细致。以此而言,古本《老子》也是分篇、章的。 郭店《老子》虽然未必是今本和帛书本的祖本,但必是今本和帛书本的来源环节。郭店《老子》之前不可能存在今本五千言之书。传世典籍中所引用的见于今本而不见于简本的语句,是后来收进《老子》书的。 郭店《老子》甲、乙、丙三组的制作时间,大体而言,甲组早于乙组,乙组早于丙组。三者的关系是:甲组为经,乙组和丙组为甲组的传注。三组的作者是:甲组全出自老聃手著,即陆德明所谓老子“为喜著书十九篇”;乙组和丙组大部分出自老子,但也有老子后学(主要是关尹、杨朱等)对先师经文的传注和阐释。 郭店《老子》的“绝智弃辩”是老聃告诫王侯在治国理民时要绝弃无稽、伪诈巧辩之言,以守自己之“中正”。从简本“绝智弃辩”到今本“绝圣弃智”的演变,是庄子后学不满田氏代齐的现实,为反对文子(即关尹)的“圣”、“智”说而篡改。 老子的“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应该分开解释,“绝巧”而无“盗”,“弃利”而无“贼”。“绝巧”是老子告诫王侯去掉为了满足自己无厌的贪欲而对劳动者采取的巧取豪夺的剥削手段,给劳动者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他们就不会为盗。“弃利”是告诫王侯不要将体现“赏”、“罚”的“利器”即刑律政令公布于众。如果刑律政令秘而不宣,那么企图以毁坏社会法则而篡位或夺取更大权势的“贼”就无以得逞。 司马迁以后,学人多视老子为隐者。郭店《老子》的出土证明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因为简本《老子》饱含着强烈的入世思想。 第三,关于郭店楚简《太一生水》 “太一”一词出现的时间在春秋末期或战国早期,是老子首创的哲学概念,时间绝在《论语》成书之前。其最初的含义为:物体形之大者和时间之最初者,为万物之终极起源。首论“太一”思想的《太一生水》赋予了“太一”至上性和绝对性,“太一”因此而被后世附会为神名,后又因神名而附会为星名。 《太一生水》之“”应释作“一块一盈”,而不是“一缺一盈”,其意是指“太一”的组成质料“土”和“水”。《太一生水》“托其名”之“名”是天地初开时的“混沌”名。“混沌”就是“清浑”,即简文中之“青昏”。因此,“”应厘定为“青昏”而非“请问”。“托其名”就是依照道家的逻辑理路循序演进,对宇宙生成过程进行逆向追述,上溯至天地的源头,因“青昏”之名,循“道”之字,以行“浑沌氏之术”。 第四,关于上博简《恒先》 上博简《恒先》是一篇佚失已久的道家奇文,虽然字数不多,但却蕴涵了道家许多重要哲学概念。从《恒先》所论七个重要哲学概念皆可在《老子》中找到思想来源看,《恒先》与《老子》有着紧密的关联。 《恒先》明确提出了“气是自生”的命题。从“无有”的宇宙本体到“无为”的政治哲学,“气是自生”是其中的理论过渡。 在先秦两汉宇宙生成论中,论述天地的形成一般都是先天而后地的顺序。然《恒先》云:“浊气生地,清气生天。”这罩是先地而后天的顺序。可见在论述宇宙生成方面,先秦两汉时本有两种并行的顺序:或先天而后地,或先地而后天。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先天后地的说法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恒先》提出了“作、行、出、生”四种宇宙生成方式。这四种生成方式,最后都有“复”的过程。不过,“复”仅是万物返回其本根的运行方式而非生成方式。 《恒先》提倡无名、无事、无欲、无思、知止、无迕道,批判社会礼仪制度,寄希望于明王、明君、明士,主张回归到“恒先无有,朴,静,虚。朴,大朴;静,大静;虚,大虚”、“先者有善,有治无乱”的状态去。这实际上与简本《老子》的思想一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