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黄老帛书》与《淮南子》无为思想比较研究
【6h】

《黄老帛书》与《淮南子》无为思想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一、《黄老帛书》和《淮南子》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渊源

(一)《黄老帛书》和《淮南子》的时代背景

1、《黄老帛书》的年代

2、《淮南子》成书的时代背景

(二)《黄老帛书》与《淮南子》的思想渊源

1、《老子》无为的哲学依据

2、《老子》的无为政治

二、《黄老帛书》和《淮南子》对《老子》道论的改造

(一)《黄老帛书》对《老子》之“道”的改造

1、《黄老帛书》对“道”的性质的改造

2、《黄老帛书》的“天道”观念

3、天道的规律性

(二)《淮南子》对《老子》之“道”的改造

1、“道、气”合一

2、“气”的变化和发展

(三)《黄老帛书》与《淮南子》的道论比较

1、《黄老帛书》和《淮南子》共同点

2、《黄老帛书》和《淮南子》不同点

三、无为而治: 《黄老帛书》和《淮南子》无为政治思想比较

(一)《黄老帛书》的无为政治——效法天道以施政

1、效法天道

2、刑德并用

2、无私无为

4、帛书的其他思想

(二)顺道有为:《淮南子》的无为政治

1、体道、法自然

2、顺时变法

3、顺应民情、以人为本

(三)《黄老帛书》和《淮南子》无为思想的异同

1、《黄老帛书》和《淮南子》无为思想的共同特征

2、《黄老帛书》和《淮南子》无为思想的差别

四、《黄老帛书》和《淮南子》无为思想对汉初政治的影响

(一)汉初实行无为政治的原因

(二)无为思想对汉初政治统治的作用

1、《黄老帛书》对汉初统治的作用

2、《淮南子》对汉初统治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展开▼

摘要

《黄老帛书》与《淮南子》虽然分属不同的时代,但二者在无为思想上却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
  首先,《黄老帛书》和《淮南子》的无为思想都源于《老子》中的无为思想。在理论上都主张依照“道”的原则来进行政治活动,“道”就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客观规律,君主为政要依道而行。
  其次,《黄老帛书》和《淮南子》都对老子的道论进行了相应的改造。在老子道论的基础上,《黄老帛书》强调“天道”的重要性,而《淮南子》中更加突出“体道”的重要性。
  再次,《黄老帛书》和《淮南子》在政治思想上的共同主张主要是要求统治者清静无为、重民爱民。落实到具体的政策上就是要求统治者要轻徭薄赋,要保证民众基本的生活需要,不要过多的干预人民的经济活动,特别是农业生产。
  《黄老帛书》和《淮南子》存在相同之处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细微的差别。
  第一,《黄老帛书》和《淮南子》对“道”的理解有所不同。《黄老帛书》所谓的“道”主要指天道,和自然的关系更为密切;而《淮南子》所讲的“道”主要指治国之道,它与政治统治的关系更密切。相比之下,天道更接近于自然和哲学,而《淮南子》所讲的道则更接近于人类社会和政治统治。《黄老帛书》受“天”的影响的更大,而《淮南子》更多的将关注的目光集中在政治统治本身,通过总结历史兴亡来探索政治统治的规律。
  第二,《黄老帛书》和《淮南子》在无为的具体做法上也有不同的认识。《黄老帛书》更加强调尊重客观规律的重要性,具体的方式是利用刑名之术,君主通过刑名之术是社会成员各安其分,不得越界,以此来驾驭群臣,维护统治;《淮南子》虽然也强调尊重客观规律,但是,更加注重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到政治上就是统治者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积极作为,这样的作为不是肆意妄为,而是采取一切能够实现善治的措施。所以,《淮南子》的无为比起《黄老帛书》而言要更加强调人的积极作为。
  由于时代的不同,《黄老帛书》和《淮南子》的无为思想对汉初政治统治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西汉初年,战乱初息、百废待兴,黄老之学倡导的清静无为的政治思想符合了汉初的政治社会现实。汉初的黄老思想家们将道法自然的思想运用于国家和社会治理,主张无为而治。这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也取得巨大的历史成就。在黄老之学清净无为的思想的指导下,汉初统治者乃至整个社会都非常推崇黄老之学。汉朝初期的统治者们吸取了秦朝短命而亡的深刻教训,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在短时间内恢复了社会生产,稳固了汉王朝的政治统治。
  时至汉武帝时,国力大增,汉武帝有相当的物质基础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作为一位奋发有为的年轻帝王,《淮南子》所倡导的清静无为显然已经落伍了,甚至是汉武帝实行新政的思想障碍,引起了汉武帝的极大不满。加之淮南王刘安在权力欲望的驱使下最终于汉武帝决裂,最后因谋反罪而自杀。《淮南子》在政治上并没有得以实践,而仅仅只是淮南王与汉武帝争夺舆论和思想主导权的工具,随着淮南王的死去,这部书在西汉政治统治中的地位就更加单薄了。尽管如此,《淮南子》在西汉初期的黄老之学的众多著作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西汉初期系统论述黄老之学的绝唱。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