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黔西北苗族“解簸箕”仪式及仪式音乐中的芦笙文化身份研究——以金沙县岩孔镇联盟村陶家“解簸箕”仪式为例
【6h】

黔西北苗族“解簸箕”仪式及仪式音乐中的芦笙文化身份研究——以金沙县岩孔镇联盟村陶家“解簸箕”仪式为例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一、研究现状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田野调查情况

第一章黔西北苗族“解簸箕”仪式相关背景

第一节仪式生存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第二节仪式生成的传统

第三节仪式的目的与意义

第四节仪式的信仰观念

第二章金沙县岩孔镇联盟村陶家“解簸箕”仪式实录

第一节概况

第二节仪式程序、内容和笙鼓主导活动

第三章“解簸箕”仪式中的笙鼓乐

第一节芦笙、木鼓的基本形态

第二节仪式中的芦笙乐

一、芦笙乐的分类

二、芦笙乐曲的特征

三、芦笙乐曲的结构

第三节仪式中的木鼓乐

第四章芦笙文化身份辨析

第一节 建构仪式的主角

第二节 “巫文化”特质

第三节 “乐”本体特色

一、语调升华为乐调是审美的需要

二、耍坛芦笙是乐本体意义的张扬。

结语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展开▼

摘要

本文属于在田野调查基础上的理论研究,以黔西北金沙县岩孔镇联盟村一场称之为“解簸箕”的苗族祭祀仪式为个案,遵循民族音乐学的理论及研究方法,运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对仪式的构架、宗教观念及其文化内涵、仪式音乐的独特功能作解读;从而对仪式音乐中的芦笙文化身份作辨析。苗族是一个历史久远的民族,在漫长的跋涉迁徙、垦边图存的历史演进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迁徙常常是一个民族固有文化的失落与他文化元素渗入的过程,族群为了生存发展必须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发展自己的文化传统。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在沿革过程中,会自觉地保留自己传统文化最为核心的因子,芦笙就是在苗族社会历史文化发展中积淀下来的一种独特文化样式。芦笙乐作为苗族独特的音乐文化现象,在这一音乐表象的背后蕴涵着苗族人民的迁徙历史、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因此,在社会转型、传统文化出现危机的现代社会中,本文从微观的角度切入去认识和分析苗族传统文化的特质及其走向是有现实意义的。文章主体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从仪式生存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仪式的目的与意义、仪式的信仰观念三个方面解读“解簸箕”仪式;进而认识到“解簸箕”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形成的颇具民族特色的宗教信仰文化。 第二章:对金沙县岩孔镇联盟村陶家“解簸箕”仪式个案的程序、内容和笙鼓主导活动进行详细的描述。 第三章:对仪式中芦笙与木鼓的基本形态、芦笙乐的分类、芦笙乐曲的特征及其结构、木鼓乐的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从而认识到伴以鼓声的芦笙乐是一套服务于具体仪式的系统规范的体系,它是“解簸箕”仪式中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和最具主导作用的象征符号。 第四章:从“解簸箕”仪式这个特定的文化语境中辨析芦笙文化身份:芦笙乐作为建构仪式的主角,它具有“巫”文化特质和“乐”本体特色。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AI论文写作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