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孟子的人性善思想及其道德政治学说
【6h】

孟子的人性善思想及其道德政治学说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 言

第一章 孟子的人性论思想

第一节 人性界说

第二节 孟子性善论的经验证明

第三节 孟子与告子的论辩

第四节 性善论的本质与意义

第二章 道德修养与人格生成

第一节 修养的必要性

第二节 修养的方法

第三节 磨练与学习

第四节 修养的目的与效果

第五节 人格生成

第三章 孟子的社会理想论

第一节 仁政思想

第二节 仁政的内在结构

第三节 仁政思想的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 录

声明

展开▼

摘要

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孔子首创了儒家学说。孟子继承了孔子有关人性方面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孟子倡导的“性善论”促进了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对人性论的深入探讨,对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
  孟子所说的性善,必须经过一系列的道德修养过程,才能使人性潜在的善性成为现实的善。这个道德修养过程,是长期而艰难的,需要世事磨练和不断地学习。孟子的道德修养理论是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的,他强调了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提出了反求诸己、尚志养气、推己及人、寡欲严己等道德修养方法。孟子认为,在进行自我修养时,选择重要的方面,确立崇高的目标,人们只要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前进,修养自己,最终可以把自己塑造成为“君子”。同时,孟子也十分注重人格的培养,他认为人应当坚持真理、忠于理想。孟子把人分为君子与小人两类,凸显了儒家鲜明的道德立场。孟子的人格论不断激励人们实现道德升华,其意义和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以“性善”为基础,孟子提出了“仁政”思想。仁政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指向人格的完善、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孟子的这种理想政治制度,对于科学理解和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