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20世纪30年代初珠江流域棉纺织业空间布局的研究——以粤、桂、滇、黔四省为中心
【6h】

20世纪30年代初珠江流域棉纺织业空间布局的研究——以粤、桂、滇、黔四省为中心

代理获取

目录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一)产业发展的研究

(二)区域布局的研究

(三)本文的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三、概念界定

(一)研究时段

(二)研究区域

四、研究方法

(一)区域研究法

(二)历史文献法

(三)定量分析法

第一章 资料来源与行业分类

第一节 资料来源

一、珠江下游区域相关统计资料

二、珠江中游区域相关统计资料

三、珠江上游区域相关统计资料

四、其他相关重要统计资料

第二节 棉纺织业行业分类

第二章 珠江流域制棉业空间布局分析

第一节 省域层面量化分析

一、珠江下游区域

二、珠江中游区域

三、珠江上游区域

第二节 县域层面量化分析

一、珠江下游棉产分布情况

二、珠江中游棉产分布情况

三、珠江上游棉产分布情况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珠江流域棉纺业空间布局分析

第一节 省域层面量化分析

第二节 县域层面量化分析

一、珠江下游地区棉纺业分布情况

二、珠江上游及中游地区棉纺分布情况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珠江流域棉织业空间布局分析

第一节 省域层面量化分析

第二节 县域层面量化分析

一、珠江下游棉织业分布情况

二、珠江中游棉织业分布情况

三、珠江上游棉织业分布情况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珠江流域棉纺织业整体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一、与长江流域棉纺织业的比较

二、扩散的发展与不发展

第二节 珠江流域棉纺织业空间布局形成的因素分析

一、省域交通网络的加强

二、政府政策的及时引导

三、鸦片贸易下的原料变革

四、区域内核心产地的辐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一、方志、报刊、文献类

二、著作类

三、论文类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程度较高,在学术界学者们把这一阶段称之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棉纺织业作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基础行业之一,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点。珠江流域相较于棉纺织业发展发达的长江流域而言,虽不是产棉丰富的集中区,但是棉纺织业却呈现出独有的区域发展特色。 本文在整合大量调查统计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构建20世纪30年代初期,珠江流域棉纺织业子行业制棉业、棉纺业、棉织业产值数据,并在GIS技术的支撑下,分析了这一时期珠江流域棉纺织业空间布局的特点。本文主要采用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对珠江流域上、中、下游三段区域分别从省域层面和县域层面进行了定量分析,其中上游以云南、贵州为代表,中游以广西为代表,下游以广东为代表。从全文分析整理的流域内各地方棉纺织业的子行业产值、产量的数据来看:在制棉业方面,珠江流域衣花生产量远远落后全国其他地区,属于我国棉产匮乏区,棉产地分布零散,不能形成集中的棉产区;在棉纺业方面,将机制棉纱和手工棉纱分开来看,在珠江中游和下游地区,广东、广西两省均有少量的机制棉纱生产,工业化程度优于珠江上游区域,但是在珠江上游,云南、贵州凭借市场联动的条件,机制棉纱被大量输入本地,作为棉纺织业的原料表现出对手工棉纱较强的代替性,上游地区棉纺织业出现原料变革;在棉织业方面,珠江上游区域这一时期形成了棉织中心,棉布产量可观,产业出现明显扩散,但是棉布生产工业化水平相对落后,主要以手工生产为主;以广西、广东两省为代表的中、下游区域这一时期出现棉织工厂,特别是下游广东地区,形成以广州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工业化现象。 这一时期,珠江流域棉纺织业的发展方式完全区别于长江流域。显然,按照棉花——棉纱——棉布这一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在珠江流域不能实行。通过本文研究得出,珠江流域棉纺织业布局的整体特点呈现出扩散的发展与不发展的状态,造成这一局势的主要因素有珠江流域内区域交通网络的不断加强、传统棉纺织业生产地的辐射作用、市场联动下对珠江上游区域原料的供应以及经济危机下国民政府和省政府的政策支持等。这一研究结论,对了解珠江流域各地区近代工业化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窥探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区域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