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尼莫地平预防性应用在面神经保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6h】

尼莫地平预防性应用在面神经保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大鼠面神经损伤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面神经损伤大鼠尼莫地平的保护作用及对其GDNF、BDNF表达的影响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尼莫地平预防性应用在听神经瘤面神经保护的初步观察

0 引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 听神经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随访表

综述 听神经瘤的面神经保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研究生毕业论文统计学审稿证明

展开▼

摘要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技术的发展,听神经瘤全切除及肿瘤控制已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术后面神经的功能损害仍然是听神经瘤治疗的最大困难。面瘫是听神经瘤术后主要并发症。怎样既控制肿瘤又保留或恢复面神经功能是听神经瘤治疗中的关键。探索面神经的保护方法,追求术中面神经的解剖保留乃至功能保留,一直是听神经瘤研究的热点。
   国内外研究报道,尼莫地平可以加速大鼠面神经轴突再生,增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促进运动神经元的生长。临床研究中发现,在昕神经瘤患者治疗过程中,尼莫地平和羟乙基淀粉预防性使用可以提高面神经功能,增加面神经保全率。单独使用对于听神经瘤患者的作用未作阐述,其作用机理,考虑为改善面神经的微循环所致,亦未进行深入的探讨。目前认为尼莫地平脑保护作用的机制有以下几方面:①阻断电压依赖性Na+或/和Ca2+通道;②激活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引发的Cl-内流;③阻滞α-氨基-3-羧基-5-甲基异恶唑-4-丙酸(alpha-amino-3-hydroxy-5-methylisoxazole-4-propionate,AMPA)和红藻氨酸(kainate,KA)AMPA/KA型谷氨酸受体的作用;④抑制碳酸酐酶的活性;⑤减轻线粒体损伤,但其确切机制仍未明确。钙超载是神经元缺血性损害的重要机制,神经细胞凋亡是缺血性脑损伤后细胞死亡的重要形式,并被认为是细胞死亡的共同通路。尼莫地平为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其作用受体为L型电压敏感性钙通道,此受体主要位于神经细胞胞体,二者结合使进入细胞内的Ca2+减少;并且尼莫地平优先与局部缺血区结合。尼莫地平是临床使用广泛,证明具有神经营养作用,且能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关于尼莫地平的应用时机、给药时间、远期影响、神经保护机制等方面等尚需进一步研究。
   术中面神经损伤主要是机械性的牵拉及电凝的热损伤所致。损伤对面神经造成的影响,病理生理的变化无从观察,如果实验中能造成面神经牵拉伤及热损伤就能复制此类模型,可以帮助临床了解和判断面神经损伤程度及病理生理变化,以及观察损伤的程度及损伤的影响。目前尚无文献报道既包括牵拉损伤,又包括电凝损伤的动物模型应用于面神经损伤的研究。本课题旨在建立一大鼠面神经电凝损伤及牵拉复合损伤模型。模拟类似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损伤的情况。借此模型观察面神经损伤后的病理、生理变化,同时观察尼莫地平对面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e factor,GDNF)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均是神经营养素家族成员,是重要的感觉和运动神经元营养因子。研究证实,GDNF和BDNF的作用主要有:①调节正常神经细胞的生长发育;②抵抗损伤性刺激,促进神经元的再生,保护缺血、缺氧的神经元,刺激诱导轴突再生以及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目前认为BDNF和GDNF保护神经元抵御损伤的可能机制为:拮抗谷氨酸细胞毒性及细胞内钙超载。此外BDNF、GDNF能使体外培养的神经元内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酞过氧化物酶含量明显增加,使自由基减少,从而减轻自由基对神经元的损伤。尼莫地平作为钙离子拮抗剂,对GDNF,BDNF的表达及神经营养作用的影响尚未明确。
   临床研究中,将尼莫地平预防性应用于听神经瘤患者,根据House-Brackmann评分法观察患者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探索面神经保护的新方法。本课题创新性在于:1、制作面神经复合损伤模型;2、观察尼莫地平预防性使用对面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3、临床预防性应用尼莫地平对面神经保护作用的观察;4、通过尼莫地平预防性应用探索面神经保护过程中GDNF,BDNF的表达及意义。
   材料与方法:
   第一章:大鼠面神经缺损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1.实验动物模型的制作:8只大鼠随机编号,动物面部两侧自身对照,分为两组,各组8侧:右侧为健侧对照;左侧为制作面神经颊支复合损伤模型。
   2.模型的建立:分离面神经颊支,分离10mm长度。采用显微血管夹,行左侧面神经夹伤,时间30秒。同轴双极电极(利用其中一极作为单极刺激器)刺激面神经,刺激功率为12.5w。
   3.术后2周,采用神经电生理测定大鼠左侧口轮匝肌复合动作电位的波幅,潜伏期和神经传导速度。
   4.标本取材HE染色观察组织学特征。
   5.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面神经动作电位潜伏期、波幅及面神经传导
   速度用采用配对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第二章:尼莫地平预防性应用在大鼠面神经损伤的作用研究
   1.大鼠96只,动物按随机区组设计分为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损伤组、尼莫地平预处理组,尼莫地平后处理组,每组24只。分1月、3月、6月三个时间段分批处死大鼠。
   2.第1月,3月,6月时行神经电生理检查测定动作电位波幅、潜伏期和神经传导速度。神经电生理检查完毕处死动物取标本行组织HE及神经纤维嗜银染色。
   3.第1月,3月,6月时面神经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GDNF和BDNF。
   4.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面神经神经传导速度、动作电位波幅及潜伏期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面神经神经传导速度、动作电位波幅及潜伏期组间比较用析因的方差分析,方差齐用LSD,方差不齐用Dunnett's T3,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第三章 尼莫地平预防性应用在听神经瘤面神经保护的初步观察
   1.资料和方法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间的听神经瘤手术病人32例,全部行头颅MRI检查,肿瘤均诊断为听神经瘤,均经术后病理证实;面神经全部解剖保留。
   2.治疗方法:尼莫地平预处理组5例病人,术前3天口服尼莫地平。术后给予静脉点滴尼莫地平注射液。尼莫地平后处理组6例病人,术后二天给予尼莫地平注射液,疗程7天。未处理组21例病人,常规治疗,没有使用尼莫地平针剂或片剂。
   3.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方法:采用美国Cadwell公司生产的Cascade IOM神经术中监护系统,刺激电流:0.1~10mA,波宽0.2ms,频率1Hz,滤波范围为:10~3000Hz,同时记录自发及诱发肌电图。
   4.手术后评估:①术后复查CT或MRI;②面神经功能评定,按House-Braekmarm标准评分;③术后全部病例定期随访,随访3个月~1年。
   结论:
   1.建立的大鼠面神经颊支损伤模型稳定,可重复性好,制作简便实用,结果与自身对照,明显减少了人为因素所导致的误差,评价方法系统、可靠,为进一步胡研究大鼠面神经损伤修复奠定了基础。
   2.尼莫地平预防性应用对大鼠面神经损伤的保护效果优于尼莫地平后处理组及对照组。
   3.尼莫地平预防性应用可改善面神经神经传导速度、面神经动作电位波幅,缩短潜伏期,加快面神经功能恢复。
   4.尼莫地平预防性应用可提高面神经GDNF和BDNF的表达。
   5.尼莫地平预防性应用保护面神经可能是通过改善面神经GDNF和BDNF的表达实现的。
   6.临床初步观察发现尼莫地平预防性使用治疗面神经损伤提高了术后面神经恢复良好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