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交往理论对主体间性的解决及其界限——语言哲学的一个路向
【6h】

交往理论对主体间性的解决及其界限——语言哲学的一个路向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 序言

1.1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问题

1.1.1问题的历史源流

1.1.2主体间性问题与语言哲学

2对交往理论的分析

2.1交往理论简介

2.2作为批判理论的交往理论

2.2.1西方理性主义的限度

2.2.2经验论-从何种意义上说社会现代化堪称是合理化?

2.2.3哲学本身的特征

2.3把“工具理性”带回“交往理性”

2.3.1把理性带回“合理性”

2.3.2对韦伯“合理性”概念的继承和发展

2.3.3从主体性——主体间性,对韦伯行为理论的改造

2.3.4从目的理性到交往理性

2.4交往理论的语用学构造

2.4.1从语义学到语用学的理由

2.4.2以言表意(1ocutionary acts)、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 acts)和以言取效(perlocutionary acts)

2.4.3意义与价值:从言语行为中产生的以言行事行为的责任后果

2.4.4有效性要求与交往样态(对话中的伦理)

2.4.5形式语义学(formal semantics)到形式语用学(formal pragmatics)

2.4.6形式语用学与经验语用学(哈贝马斯自己的补缺)

3交往理论的界限

3.1哈贝马斯对该理论的自我评价

3.2交往理论可能存在的界限

3.2.1逻辑的悖论

3.2.2现实的反差

3.2.3人类的前途-理性将往何处去,对异化理论的一个反思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后记

展开▼

摘要

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问题是哲学领域中一个传统的问题。此问题在西方近代主体哲学建立以来,更是被彰显到重要的位置。然而,无论是德国传统观念哲学还是胡塞尔的现象学都没有完整解决此问题。那么哲学的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Turn)以来,该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哈贝马斯作为当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又被称为最后一位理性主义大师,他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解释,提出了交往理论概念。交往理论从理论上说确实部分的解决了在当代社会人们行为失范的问题,它试图把人们从盲目的个人主义和自我张扬重新拉到以理性为工具的,以沟通和信任为基础的对话和共识上来。但在“多元文化”盛行,主流文化不断被解构的今天,这样一种批判理论本身是否面临着被批判的危险。本文旨在对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进行分析和清理,并进而提出在现代视野之下该理论可能存在的界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