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语》中的“知”辨析——孔子“知”论的正视、反观与重估
【6h】

《论语》中的“知”辨析——孔子“知”论的正视、反观与重估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研究史述评

二、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 对《论语》中“知”的原貌考索

第一节 对《论语》中“知”的统计归类

第二节 对《论语》中“知”本义、字形的考察

一、从文字演变的角度考察“知”的本义与字形

二、从早期《论语》文本书写形式印证“知”的字形

三、从《论语》的成书时间与流传考察“知”的书写形式

四、时代相同或相近的其他文献的旁证

第二章 《论语》中“知”的内容、性质及其作用

第一节 “知”的来源——途径、态度、方法

一、“知”的途径与态度

二、“知”的手段与方式

第二节 “知”的具体内容

一、“知”仁

二、“知”礼

三、“知”人、“知”己

四、“知”命、“知”天命

五、“知”言

六、“知”德

七、“知”生、“知”死

第三节 “知”的目的与效果

第四节 “知”的调节及其作用——矛盾的对立与统一

小结 “知”的性质

第三章 《论语》之“知”的历史延续与现代启示

第一节 古代儒家对“知”的阐释与辨析

第二节 近代中国的困惑与对“知”的探讨

第三节 金岳霖、冯契“知”论对时代问题的解答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以“正视”与“反观”、“重估”相结合的眼光和方法,并以此作为行文的主线,集中探讨了《论语》中的“知”。主体内容包含三大部分,之前有绪论,最后为结论。
  绪论中评述了已有对于《论语》中“知”的研究成果,在总结成就的同时,主要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与一些有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并分析了存在不足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明确了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一章主要是“正视”,从多个方面、正面地对《论语》中的“知”进行原貌考索。可以确定:早期《论语》中写作“智”,汉初文献中开始分化,有了繁简二体,简写为“知”。“智”与“知”在意义和用法上相同,仅仅是书写形式的差异。今本《论语》中的“知”是一个涵义丰富、所指较为宽泛的概念。
  第二章把“正视”与“反观”相结合,在对“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知”的性质进行“正视”的基础上,用后代的理论对《论语》中的“知”进行“反观”。从而看出:《论语》中的“知”,主要是一种人学的智慧论,主要是为了道德目的而提出,侧重在“德性之知”,并且仁知统一、以仁统知,但其中也包含有知识与认知的内容,所谓“闻见之知”。
  第三章在“正视”与“反观”的基础上,并与后世相关理论进行对比,进而“重估”《论语》中“知”的价值与意义(包括历史的、当时的,以及当今的)。古代儒家在“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之间,更重视“德性之知”。近代以来的新儒家学者认为中国儒家传统犯了轻知识的错误。冯契在金岳霖知识论的基础上,通过“转识成智”的哲学沉思,回答和解决了时代问题。
  文章最后指出,自古及今,从孔子到当代哲学家冯契,人们对“知”的思考,一直都在进行。在一定意义上说,“转识成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一种理想。我们提出的现实做法是,“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两者可以并存不悖;同时,要努力实现“闻见之知”向“德性之知”的转化,做到“转识成智”,解决当今人们所遇到的来自时代的、社会的、自身的一些困惑与问题。再引申来说,我国当今坚持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既是对传统儒学“知”论的理论总结,也是历史实践检验的选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