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有效微生物应用于垃圾渗滤液综合处理的试验——以重庆市长生桥垃圾填埋场为例
【6h】

有效微生物应用于垃圾渗滤液综合处理的试验——以重庆市长生桥垃圾填埋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 绪论

1.1概述

1.2研究意义

1.3研究目的

1.4研究内容

2 EM菌和MCMP菌处理渗滤液可行性试验研究

2.1概述

2.2 EM和MCMP处理垃圾渗滤液可行性试验方式及内容

2.2.1试验装置及材料

2.2.2试验方法

2.3本章小结

3 EM菌和MCMP菌处理渗滤液的影响因素研究

3.1概述

3.2实验装置与材料

3.3实验方法

3.4结果与讨论

3.4.1 EM菌处理渗滤液正交试验及分析

3.4.2 MCMP菌处理渗滤液正交试验及分析

3.5各因素对微生物菌剂作用效果的影响

3.6 EM菌和MCMP菌在最佳操作条件下的验证试验

3.7本章小结

4 EM技术与生物膜法相结合处理渗滤液

4.1概述

4.2微生物技术与生物膜法结合处理渗滤液

4.2.1试验装置与材料

4.2.2 EM菌挂膜试验结果与讨论

4.3本章小结

5 Fenton氧化法深度处理渗滤液

5.1概述

5.2试验装置与材料

5.3试验方法

5.4 Fenton试验结果与讨论

5.5验证试验

5.6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结论

6.2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垃圾渗滤液具有有机物浓度高、重金属和NH3-N含量高,且水质水量变化大等特点,若不妥善处理,会对地下水及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渗滤液的污染控制和治理已成为当前环保领域内的一项重大课题。由于渗滤液的处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垃圾的组成、有机物的降解特性、垃圾的填埋年限和填埋方式等方面,渗滤液的处理处置仍将是非常棘手的问题之一。若单纯采用物化法或者生化方法,处理效果均不理想,往往需要两种及以上的结合方式耦合处理。
   本论文立足于重庆市垃圾渗滤液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该地区渗滤液的处理。首先,选择重庆市长生桥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为试验水样,探索微生物技术(EM菌和MCMP菌)处理渗滤液的影响因素及其最佳优化条件。其次,通过该技术与生物膜法相结合对其进行生化处理。最后,采取Fenton法对经生化后的尾水进行后续深度处理,以降低垃圾渗滤液中污染物浓度,提高对渗滤液的处理效果。
   通过以上各方面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①EM菌和MCMP菌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可行性研究表明:1)反应时间、接种量、曝气时间和进水pH值对微生物处理渗滤液影响很大,应作为重要因素进行重点研究。2)直接投加外源微生物制剂对渗滤液COD和NH3-N处理效果最好。
   ②EM菌和MCMP菌处理渗滤液的影响因素试验表明:EM菌和MCMP菌对渗滤液中的COD、NH3-N、TP、TN和BOD5存在不同的去除效果。通过正交试验、单因素试验分析,得到EM菌处理渗滤液的最佳操作条件为:反应时间72 h,曝气时间为36 h,接种量(VEM:V水)为1/10000,进水pH=8.5;MCMP菌处理渗滤液的较适宜条件为:反应时间72 h,曝气时间为36 h,接种量(VMCMP:V水)=1/8000,进水pH值为8。
   ③在最佳条件下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EM菌和MCMP菌均表现出较强的生物活性及代谢能力,这两个菌对COD、NH3-N、TP、TN、BOD5的去除率最终分别达到66.85%和37.56%;74.83%和72.74%;43.63%和51.56%;72.43%和71.80%;72.53%和42.52%。相比之下,EM菌表现出更强的生物活性,对污染指标如COD、NH3-N、TN和BOD5的去除率均高于MCMP菌,只有TP的去除效果逊于MCMP菌。因此选择EM菌作为后续挂膜的研究对象。
   ④EM菌与生物膜法相结合处理垃圾渗滤液的试验表明:采用接种挂膜法既缩短了生物膜系统的启动时间,挂膜成功后,又对垃圾渗滤液具有较理想的处理效果。经生物膜处理后,出水COD、TP和BOD5的去除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克服了以往生物膜处理过程中填料堵塞的问题。挂膜成功后,EM菌对污染指标如COD、NH3-N、TP、TN和BOD5去除效果呈现不同程度的的提高,它们去除率分别可达71.25%、86.16%、47.25%、86.82%和77.41%。经生物膜处理后的尾水水质的BOD5/COD比值降为0.26,可生化性差,不利于生物法的再次处理,鉴于以上问题,本论文采用物化法(Fenton法)对挂膜处理后渗滤液进行后续处理,以期进一步提高对污染指标的去除效果。
   ⑤Fenton法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试验表明:在生物挂膜后尾水的基础上,Fenton法处理该尾水的最佳操作条件为:初始pH=5,FeSO4·7H2O的投加量为0.03mol·L-1,反应时间为2 h,nH2O2:nFe2+=3:1。并在此条件下,反应体系中污染指标的出水浓度得到了较大幅度的降低。如TP的出水浓度仅为1.54mg/L,达到了《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就地排放标准;BOD5的出水浓度为261.68mg/L,也达到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三级标准;而且出水BOD5/COD的比值由0.26提高到0.68,大大提高了出水水质的可生化性。虽然COD、NH3-N和TN的出水浓度距相关标准尚存在一定差距,但出水浓度已经降到了较低的水平,这无疑有利于减轻对污水纳网的压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