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农村聚居动力机制研究——重庆实证与理论诠释
【6h】

农村聚居动力机制研究——重庆实证与理论诠释

代理获取

目录

1 绪 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意义与课题支撑

1.3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辨析

1.4 研究设定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1.6 论文内容安排

2 文献综述

2.1 农村聚居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2.2 农村聚居发展动力要素研究进展

2.3 农村聚居动力机制研究现状

2.4 研究命题与框架的提出

2.5 小结

3 研究设计与理论建构

3.1 整体思路

3.2 构建逻辑

3.3 理论建构

3.4 小结

4 基于农村居民迁居意愿分析的微观动力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农村居民迁居意愿文献综述

4.3 研究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影响农户迁居意愿动力要素分析

4.5 农村聚居微观动力机制构成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县域人口迁移空间计量分析的中观动力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5.3 基本研究假设与研究方法

5.4 人口空间自相关分析

5.5 经济产业空间自相关分析

5.6 固定资产投资空间自相关分析

5.7 农村人口空间计量回归分析

5.8 农村聚居中观动力机制构成与分析

5.9 本章小结

6 基于户籍、土地制度与农村政策分析的宏观动力机制研

6.1 引言

6.2 户籍制度

6.3 农村土地制度

6.4 国家政策与地方政府行为

6.5 农村聚居宏观动力机制构成与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动力机制理论视角下农村规划体系与技术研究

7.1 引言

7.2 综合视角下的农村聚居动力机制

7.3 基于动力机制的农村规划体系新思考

7.4 农村规划核心技术路径新思路

7.5 本章小结

8 农村聚居动力机制理论适用性讨论与发展对策建议

8.1 引言

8.2 农村聚居动力机制理论适用性讨论

8.3 动力机制论农村聚居科学发展规划启示

8.4 农村聚居发展趋势与政府政策思考

8.5 农村聚居发展对策与建议

8.6 本章小结

9 结 论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研究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C. 农村居民个人意愿调查问卷:

D. 重庆市县域空间统计数据:

展开▼

摘要

我国农村聚居历史悠久,长期以来一直是主要的人居模式。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城镇化的进程快速推进,大量农村人口迁移到城镇生活,主要聚居形式开始转移。伴随着农村常住人口急剧减少,导致农村社会结构失调,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遭到破坏,农村聚居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就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大趋势而言,城镇化的推进无法回避,受其影响农村聚居的相对衰退亦是不可避免。在此背景下,需要深层挖掘农村聚居动力机制,寻找决定人们选择农村聚居与城镇聚居的关键要素及发展规律,如何促进城乡双向迁移,平缓、快速、科学达到农村聚居收缩与城镇聚居扩张的临界点,最终达到农村聚居科学、可持续发展,是本文意图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首先结合农村聚居的历史由来,以农村居民是农村聚居主体的角度定义了研究中农村聚居的概念内涵;结合现有国内外农村聚居研究,从传统、新型、特殊三个角度总结了现阶段我国农村聚居发展动力要素现状;借助系统动力学、农户地理论、空间计量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融合的方法及途径,分别使用二元逻辑分析方法、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提出并实证研究了基于农村居民迁居意愿分析的微观动力机制,基于县域人口迁移空间计量分析的中观动力机制,基于制度与政策分析的宏观动力机制。并认为微观动力机制是本质,中观动力机制是表象,宏观动力机制机制是催化剂,三种动力机制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共同形成了农村聚居的动力机制。以农村聚居动力机制理论为基础,从规划学科出发,提出了注重城乡推拉作用和引入数据决策的农村规划体系与技术路径新思考。同时基于科技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村聚居规划建设示范点案例,对动力机制理论适用性进行了讨论,最后在分析农村聚居相对衰退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去芜存精”、“精明收缩”、“迁徙双向自由”的相关政府政策建议。
  本论文主要内容如下:
  (1)农村聚居属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本质上是人们集中居住生活在农村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农村聚居动力机制的内涵是促使农村居民生活在农村或迁移出农村的各类因素,及各类因素产生的动力及阻力的过程、原理、现象。
  (2)现有研究中,农村聚居动力要素主要分为了传统动力要素、新型动力要素和特殊动力要素,传统动力要素如地理自然要素和民俗文化要素影响力整体减弱,新型动力要素如工业化、城镇化、基础设施、个体意愿等影响力逐渐增强,特殊动力要素如政策等影响力依旧强大。
  (3)现有研究偏于一隅,不能直接对现阶段农村规划建设提供指导和建议,因此提出从微观、中观、宏观分别参照建设规划、总体规划中的思维视角,以农村居民迁居意愿分析构建农村聚居微观动力机制研究框架,以县域空间农村人口迁移分析构建农村聚居中观动力机制研究框架,以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农村政策构建农村聚居宏观动力机制理论研究框架。
  (4)在微观动力机制实证研究中,即农村居民迁居意愿方面,采用问卷调查数据搜集方法,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二元Logistics模型回归分析方法,以农村居民自身状况、农村居民居住状况、集中新建居民点的影响力构建了农户角度的微观层次农村聚居动力机制。分析得出精神状况越好、家庭成员数越多、基础设施满意度越高、进城区花费时间越少、现有房屋满意度越高的农村居民越倾向于不迁居,反之则反之。现居住农村人群中农村推力因素影响大,外出工作者城市拉力影响大,新建居民点增加了外出工作者回村可能性。微观动力机制是农村聚居动力机制的本质、内涵,是内在动力要素,是中观、宏观动力机制存在的基础。
  (5)在中观层次,即县域空间农村人口城乡迁移研究,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使用了全局空间相关性分析、局部空间相关性分析、空间计量模型回归分析,研究了产业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指标对农村人口的空间集聚的影响机制,构建了中观农村聚居动力机制。GDP、固定资产投资指标对某地区农村人口呈现积极影响,人均GDP与固定资产投资密度则呈现消极影响,同时所有指标均出现了时间滞后效应。中观动力机制是农村聚居动力机制的外在表象,是微观层次在县域空间呈现而出的事实,是宏观动力机制变化、决策的基础。
  (6)在宏观层次,即制度与政策方面,使用定性分析与案例分析方法等,主要通过对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政府政策分析研究,以国家制度结构、地方政府、农村居民三者之间通过法律、政策、政府行为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构成了农村聚居宏观动力机制。认为宏观动力机制是农村聚居动力机制的指引者,引导着微观、中观的发展趋势,是整体动力机制的开关。
  (7)从综合视角出发,认为“自上而下”的宏观动力机制、“秉轴持钧”中观动力机制、“自下而上”的微观动力机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整体的动力机制。并以农村聚居动力机制为基础,从规划学科出发,辨析了农村规划内涵,分析了现阶段农村规划的局限性,提出以“确权”、“推拉作用”、“数据决策”为核心的农村规划体系建设新思路,并以此对农村规划核心进程进行了思考。
  (8)最后,以科技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村聚居规划建设示范点进行了动力机制理论适用性探讨,并以此提出优化“三生空间”、以人为本“城乡协同、推行“法制化”打造农村聚居科学的发展动力。在分析农村聚居与城镇化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农村聚居相对衰退的发展趋势可能长期存在。政府政策应转换发展思路应对,并提出了“去芜存精”“精明收缩”的发展建议,“自下而上”为主、“自上而下”为辅的规划方针、“双向迁移自由”、“城乡福利统筹”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的发展目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