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徐闻造礁石珊瑚及其共生藻分子系统学研究
【6h】

徐闻造礁石珊瑚及其共生藻分子系统学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1.通过核糖体大亚基(nuclear large-subunit ribosomal DNA,nLSU rDNA)、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 b)和ATP-6(ATP Synthase subunit b)三个基因部分片段,对徐闻珊瑚礁保护区造礁石珊瑚进行了分子分类和系统发育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①石珊瑚的核糖体大亚基基因序列普遍存在高G+C含量情况,碱基转换率高于颠换率,转换主要发生在A和G之间;②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和ATP-6基因序列,在氨基酸密码子的使用上都具有偏向性;③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密码子第二位的转换数和颠换数较高分别占总转换数和总颠换数的46.3%和42.2%;④ATP-6基因序列发生转换的位点明显高于颠换,而且转换主要发生在密码子第一位点;⑤徐闻地区的造礁石珊瑚主要分为两支,一支包括蜂巢珊瑚科(Faviidae)、蕈珊瑚科(Fungiidae);另一支包括菌珊瑚科(Agariciidae)、木珊瑚科(Dendrophylliidae)、枇杷珊瑚科(Oculinidae)、滨珊瑚科(Poritidae)、鹿角珊瑚科(Acroporidae);⑥发现徐闻地区造礁石珊瑚滨珊瑚科可能存在一个未发现属:穴孔珊瑚属(Alveopora);⑦基于核糖体大亚基基因片段的发育树暗示黑菊珊瑚属(Oulastrea)和小星珊瑚属(Leptastrea)应该归入蕈珊瑚科(Agariciidae)。
  2.通过核糖体大亚基(nuclear large-subunit ribosomal DNA,nLSU rDNA)和核糖体小亚基(nuclear small-subunit ribosomal DNA,nSSU rDNA)的PCR-RFLP分析,并利用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序列对徐闻珊瑚礁保护区造礁珊瑚共生藻进行了分子分类。结果表明:
  ①共生藻的ITS序列的G+C和A+T平均含量相近,分别为50.8%、49.2%;碱基变异较少,转换率和颠换率分别只有0.813%和0.315%;②徐闻地区8科15属25种造礁石珊瑚62个样本的共生藻属于C系群,并且可进一步细分为C1和C15两个亚系群;③62个石珊瑚样品中,与C1亚系群共生的样品有43个,占所研究样本的69.35%;仅有19个样本与C15亚系群共生,比例为30.65%;④25种造礁石珊瑚中,木珊瑚科(Dendrophylliidae)的盾形陀螺珊瑚(Turbinaria irregularis)、不规则陀螺珊瑚(Turbinaria irregularis)和蜂巢珊瑚科(Faviidae)的秘密角蜂巢珊瑚(Favitesabidita)能分别与C1或C15亚系群共生藻共生,暗示这些珊瑚具有共生多态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