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中文会议>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会议信息

  • 会议名称:

    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 2015
  • 召开地: 河北沧州
  • 会议文集: 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主办单位: 河北省儒教研究会;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
  • 出版时间: 2015-11
  • 排序:
  • 显示:
  • 每页:
全选(0
<1/3>
55条结果
    • 作者:韩涛,
    • 会议名称: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均平\"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文化观念,已深深浸润到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民族心理之中,尤其是在经济思想上,历朝历代关于均平的主张不绝于耳,从最高统治者到黎民百姓都认可均平分配的正当性意义.孔子分配思想中的“均衡”观点来自于其中道哲学,这是其分配思想的理论基础。孔子的“中”承袭上古先王之道,在取法乎自然天道这一点上,与经济学理论中的均衡观念如出一辙。孔子所谓中道,运用到经济领域即是均衡。这种均衡分配是指处于整体之中的各个阶层和个人按一定比例分割财富利益,从而维持一种整体上的势均力敌的均衡状态。是建立在等级差别之上的纵向关系的比例适当和建立在“民吾同胞”之上的横向关系的平均,呈现出的梯状结构的均衡状态。
    • 作者:韩星,
    • 会议名称: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河间献王刘德积德累行,俨然汉初一位儒家领袖.他修学好古,在河间国复兴儒学,颇得儒家正脉,却与朝廷儒学形成分立.仁义治国,德教化民,是献王治道的基本思路;修兴礼乐,治国理民,是河间献王治道的基本途径.献王与汉武帝思想倾向的不同导致了他及其河间儒学的悲剧命运,这是历史的遗憾,但掩盖不了献王道德人格,思想学说的价值.献王的治道思想为今天的国家治理模式的创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作者:花芳,
    • 会议名称: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现代化在给带来极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个人道德感缺失、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人与自然出现激烈碰撞等.面对这些问题,可以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寻找到积极的借鉴作用.儒家文化中合理的、积极的精华部分,对于人们应对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社会问题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因此要取其精华,充分汲取儒家文化的营养,培养个人的道德情操和全面发展;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理智的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相信儒家传统文化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能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 作者:贾乾初,
    • 会议名称: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州县提纲》等记载地方行政官员行政经验的历史文献,对于认识、传承和发展儒家廉政思想及其特点有重要价值.《州县提纲》的廉政思想主要有:为官当以廉为先、专心奉职、防范吏胥、通愚民之情等内容.由《州县提纲》所见的传统廉政思想主要特点有:以政德建设为关键环节;以立足防范为第一要义;以体恤小民为重要原则.这些体现出明显的伦理色彩与鲜明的\"人治\"特征.注重官员的个人政德修治而极少考虑外在的制度规范问题,是传统廉政思想的死结.
    • 作者:Cai Zhidong,蔡志栋,
    • 会议名称: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梁漱溟根本上试图在重新建立中国人的团体生活的框架内来诠释政治自由.这种自由是团体在和国权的对抗之中产生的.为了建设新的团体生活,梁漱溟放弃了西方文化惯用的从自由权利出发的理路,而是采取了传统的从义务关系出发的做法.在对传统的义务观的重新阐释中,梁漱溟某种程度上肯定了权利观.新的团体生活建设的起点是义务,在此基础之上,梁漱溟主张以民主的原则和\"多数政治的人治\"的方法来构建之.此间他认为民主精神在很多方面中国古已有之,但在理性的讨论这点上中国有所欠缺.他提出\"会商量着办事\"的原则,修正了少数服从多数的民治原则.梁漱溟主张在团体生活的背景中来理解政治自由.但是,他对自由\"有新的讲法\",先是确定其为教育的和道德的,而非法律的:其后又认为被赋予自由的个体必须满足向上的、创造的条件,否则就要收回其自由权.这些均显示了传统的深刻影响,表明其自由观的限度和不足.
    • 作者:曹迎春,
    • 会议名称: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无论是赵国的重妇还是燕国的轻妇,其实质都是将女性物化为享乐或交换的工具,并不将女性作为独立的个体看待.从这个角度说,其文化内涵是一致的.至于形式上的不同,则是赵、燕两国经济发展、军事力量和社会心理诸方面的环境差异造成的.
    • 作者:陈志雄,
    • 会议名称: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对于孟子来说,人性问题不是一个依靠对象化认识并运用概念加以抽象化表达和讨论的问题,而应在具体的人类活动、具体的道德情景中,通过主体的践行和抉择来证显人性的本善.而\"天命\"则以价值之源的身份成为人间秩序之非在场的言说者,赋予性善以超越性意义.同时依靠切近生命的操存工夫来不断澄彻和存养主体自身,回复真我,从而与天命相配.这使得儒家的教化意识和价值理性得以充分彰显.
    • 作者:刁生虎,
    • 会议名称: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发源于中国的儒家文化对同属东亚文化圈的韩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韩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再创造的过程.早从公元前11世纪开始,儒家文化便先后在朝鲜半岛三国、新罗统一政权、高丽王朝、李氏朝鲜乃在现代韩国均获得广泛传播和接受,渗透到韩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文学艺术、体育娱乐乃至日常习俗等各个领域.韩国文化中这种根深蒂固的儒教情怀也为韩国的影视剧创作奠定了极为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美学根基,具体表现在家庭伦理与社会伦常的遵守、集权观念与等级秩序的维护、民族精神与爱国意识的彰显、自强不息与执着坚韧的崇尚、尊师重教与崇尚知识的传承、中庸和谐与止乎礼义的追寻等诸多方面.
    • 作者:杜寒风,
    • 会议名称: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习近平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本文主要就诚信与中华儒家传统优秀文化之命脉谈三点认识.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固然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它在中国并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第二,诚信既是个人修身的道德修养、道德境界,也是社会崇尚的道德风范、道德原则.第三,诚信的教育绝非一日一时之功,道德\"强制\"教育也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必要的道德教育是不可为社会所缺少的,持之以恒地进行,才能成事.
    • 作者:盖立涛,
    • 会议名称: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儒家思想在近代发生了巨大转变,由社会占主导的思想转变为被社会批判的对象.改革开放后,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进入到思想多元时代,儒家思想如何积极主动应对新变化,成为儒家的当代使命.特别是儒家思想如何主动融入到当前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中,为儒学自身赢得发展空间,成为当前的重大课题.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是现代社会的需要,儒家思想主张的和而不同,宽容异端可以为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提供基本原则,而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也为儒家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为儒家思想的转变提供了一个契机.可以说,儒家思想与公共文化空间有原则的契合,又可以相互促进.而建设一个使社会各界人士都能够参与的、开放的、有良性秩序的公共文化空间,也是儒家的历史使命.
    • 作者:靳晓东,
    • 会议名称: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献王刘德整理古籍,传承文化,既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经典,其治学精神和传承文化的行为又给当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发,从而引发了笔者关于\"儒者\"的思考.
    • 作者:靳晓东,
    • 会议名称: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笔者试图通过对民国时期民间儒者段正元的研究来剖析其所处时代新旧文化冲突与融合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肯定其道德教化的积极作用与意义。
    • 作者:李洪卫,
    • 会议名称: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近代政治哲学是一个顺应时代自觉变革的中西融合的哲学,不是这个趋势之外的哲学:蒋庆的政治儒学其实是公民社会发展的成果,本来他还表示儒学是市民社会的重要资源,现在则不愿意停留在这个层次上了。他的观念中对国家的认知比较停留在中国传统的家国天下上,曾亦更是变本加厉。但是这种整全性的国家形态没有公民社会的依托是很容易倾覆的,葛兰西对俄国革命的论证正是基于这一点的,其实让儒学回归公民社会的建构形态不论成为宗教还是人文教都是可行的。政治哲学对法律人格的建构是最重要的,中国人当然首先是从道德人格开始的,因此,这一点也是可行的。
    • 作者:李亮,
    • 会议名称: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孟子其人以好辩著称,探究其辩论形式是否有类似于苏格拉底的\"论辩术\"一类的逻辑思维,当可窥见中国逻辑史之一斑.以《孟子》为蓝本,探究对话的内在合理性,进而可以对其文本有无逻辑以及辩证法的萌芽做出判断.在文本解读中,尝试避免西方形式逻辑的架构和强势话语,如此免于迁衍附会之嫌疑,尽量以古代汉语这种文字符号为载体,还原出当时之推理与论证模式,以及共通的价值平台.孟子是先秦大儒,其道德体系影响深远.先秦儒学虽以孔、孟、荀三家并称,其实学术志趣颇有差异.孟子学术最大特色当为其论辩色彩.当代的孟子研究过多地由孟子的道德建构入手,而缺乏对孟子在论辩过程中所体现的逻辑形式的探究,以孟子为恰当切入点,由儒家逻辑思维的模板为契机,探求逻辑传统的本土色彩,如此以呈现\"真\"之学问的中国特质.
    • 作者:李爽,
    • 会议名称: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孔子时期,儒家的\"内圣外王\"思想是\"仁\"与\"礼\"的统一,\"内圣\"即内在修养的完善,\"外王\"即为政以德,礼教严明以达治国之道.随历史不断发展,儒家学派内部思想产生分歧,孔门弟子思想各异,\"儒分为八\".在仁礼同构到仁礼分化的过程中,思想较为显著的便是曾子和子夏.曾子重视内在品德的修养,以心释道;子夏重视外在事功,强调学以致用.他们分别对孟子的养气说和荀子的经世致用主张产生了重要影响.
    • 作者:李卫朝,
    • 会议名称: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在当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潮流中,适时兴起的\"乡村儒学\"冀图重建儒学在乡村的教化体系,改变儒学目前魂不附体的状态,实现民族之\"魂\"与民族之\"根\"的重新对接,在某种意义上承继了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未竟之志.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乡村儒学\"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乡村儒学\"应该以梁漱溟乡村建设为鉴,在之后的发展中,继续将\"人生向上之意\"贯穿其道德教化体系之中,借助政府而不依附于政府以避免\"高谈社会改造而依附政权\",关注农民的需求、开发农民的力量以避免\"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对接,实现道德教化与法治精神的融合,建立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等,以保障\"乡村儒学\"健康、有序、持续、深入地发展.
    • 作者:李勇刚,
    • 会议名称: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在公羊学的\"通三统\"学说中,\"王者存二王之后\"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在如何安排前王之统的问题上,董仲舒总结出\"三王\"、\"五帝\"、\"九皇\"以及\"六十四民\"的政统递嬗谱系,该谱系背后不无历史依据.在此一谱系中,\"三王\"无疑是最重要的.所谓\"三王\",既包括新王,亦包括前二代的王者.二王之后在礼制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他们的特殊存在,与\"大一统\"形成一种微妙的关系.一方面象征着天命的转移,另一方面也足以给新王提供礼制方面的参考.儒家对\"存二王之后\"的提倡,背后实际上有一种深刻的社会政治结构的变迁,即从封建城邦到郡县帝国的转化.在这个背景下,\"存二王之后\"逐渐从实质意义转为象征意义,并最终难以为继.
    • 作者:林东杰,
    • 会议名称: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子贡才智卓绝且深得孔子倚重,但子贡有言高于行的不足,为防止其耽于空谈,孔子并未和其充分谈论\"性与天道\",使得孜孜以求于传承孔子学说的子贡不无遗憾,故而感叹\"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 作者:刘丹忧,
    • 会议名称: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形成于7-9世纪的东亚儒学文化圈,在20世纪中期之后,随着东亚各国经济的次第发展,即被再次提出,重建辉煌.这表明,在东亚经济迅速发展之际,东亚各国再次面对共同的文化传统与现代化问题时,人们不仅应看到东北亚的地缘政治和经济活力,而且也需要一个以儒家文化为背景的整体的东亚文化圈.为区域合作提供足够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进而以其特有的精神资源贡献于全人类的和平事业.回顾东北亚文化交流的良性互动、共同繁荣的历史,特别是作为起点的儒学东传朝鲜半岛的历史显得十分必要和有意义.具有悠久历史的东亚儒家文化圈提倡“东亚意识”,其目的旨在追求平等的、正义的、合理的价值标准,旨在思索在全球化进程中,如何发扬东亚的理念和价值,如何以东亚地区传统中富于融合安定的因素,启迪世界,推动世界和平。
    • 作者:刘丽斌,
    • 会议名称: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在历史发展中,不同的学者对\"儒\"给予了不同的理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再到隋唐,进而宋明,儒者虽然具有某些共同点,但也被赋予了不同的特征.生活在明清之际的颜元,具有坚定的儒学信念,力辟佛老等异端,批判空疏无用的书生、文人、汉宋之儒,复周孔正学.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儒者是心系天下事,以经世济民为己任,习行\"三事\"、\"六府\"、\"三物\"之学、教、治,重视\"实文、实行、实体、实用\"并具有\"六艺\"等技能,准备入仕为\"君相百职\",\"斡旋乾坤、利济苍生\",做有用之事的实用之人.他的思想及言行对现代儒学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