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中文会议>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5年年会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民族旅游发展”专题会议

会议信息

  • 会议名称: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5年年会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民族旅游发展”专题会议

  • 召开年: 2015
  • 召开地: 贵阳
  • 会议文集: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5年年会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民族旅游发展”专题会议论文集
  • 主办单位: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
  • 出版时间: 2015-10
  • 排序:
  • 显示:
  • 每页:
全选(0
<1/2>
24条结果
    • 作者:龚锐,
    • 会议名称: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5年年会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民族旅游发展”专题会议
    • 2015年
    摘要:本文从天柱县三门塘村的家谱、家祠、姓氏结构、亲属关系、家族成员对于本族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方面入手,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及田野调查法对以木商文化和石碑文化为背景发展起来的宗族文化进行考察,探析三门塘村家族体系与侗族文化的契合和适应,并对宗族文化在侗族地区文化变迁的多种力量以及家族文化在当地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及其承担的社会功能做分析.
    • 作者:杨经华,
    • 会议名称: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5年年会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民族旅游发展”专题会议
    • 2015年
    摘要:南部侗族地区侗族村寨对自己传统文化的坚守,在承受了长期贫困之后,其与世迥异、多彩迷离的原生态文化,在民族旅游的推动与张扬下,终于在他者的凝视中散发出璀璨的光芒.南部地区传统村寨获得他者的凝视,能够吸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纷至沓来,更好地诠释了只有守住自己的传统,坚守自己的文化尊严,才能获得他者的尊重.而伴随他者的关注,其经济社会亦获得巨大的发展,从而打破必须以牺牲文化传统来获取经济发展的魔咒,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共生、共存与其荣.
    • 作者:吴亚平,陈志永,
    • 会议名称: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5年年会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民族旅游发展”专题会议
    • 2015年
    摘要:运用当代学术话语关于女性发展理论阐释方法,在梳理增权理论、妇女增权理论、旅游增权理论发展脉络基础上,把增权研究视角引申到参与旅游发展的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研究领域,并以贵州雷山县雷公山区大塘新桥、郎德上寨、西江景区这三个比较典型的苗族村寨作为样本,从实证角度对少数民族旅游地初创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参与旅游业女性的增权意识、增权实践、增权效能等进行研究,为研究少数民族旅游地女性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为把握旅游场域中少数民族女性的自身发展规律及其与旅游产业之间的互动发展规律提供借鉴,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及参与女性发展.
    • 作者:杨昆,
    • 会议名称: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5年年会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民族旅游发展”专题会议
    • 2015年
    摘要:\"增权\"缘起于社会学研究,被引入旅游研究后广受关注.本文选取西藏山南两个民族旅游社区进行田野调查,通过观察记录和深度访谈,试图研究旅游增权与社区社会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增权与社区社会文化变迁之间的确存在联系,与去权社区相比,增权社区人口稳定性更强、旅游发展倾向更明显、社区文化自信更强且对未来抱有更加积极的态度.
    • 作者:朱普选,李鹏鹏,
    • 会议名称: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5年年会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民族旅游发展”专题会议
    • 2015年
    摘要:在当前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少数民族旅游发展将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本文立足西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调查基础上,主要对西藏山南地区文化创意旅游进行分析,为西藏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提供发展方向,结合西藏现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模式,提出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发展的新路径.
    • 作者:李天翼,潘盛之,
    • 会议名称: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5年年会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民族旅游发展”专题会议
    • 2015年
    摘要:旅游开发一直被贵州众多民族村落进行村落发展与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策略.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通过旅游来推动地方经济、促进民生,乃至村落及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很好的效果.以\"工分制\"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上郎德集体主导型旅游开发制度让村民在经济上获益匪浅,更难能可贵的是,该旅游开发制度对村落传统文化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与民族传统村落强调社区发展、强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谋而合,在这方面,上郎德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明的案例.
    • 作者:孙美缪,
    • 会议名称: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5年年会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民族旅游发展”专题会议
    • 2015年
    摘要:本文站在经济学、人类学的角度,对西江\"政府主导型\"旅游模式做了概括的介绍,并从偶然事件、政府推动、现行可选的旅游制度、寨子规模等因素对该模式进行了成因分析.
    • 作者:邢启顺,
    • 会议名称: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5年年会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民族旅游发展”专题会议
    • 2015年
    摘要:\"金海雪山\"彰显壮阔的形象美、极致的色彩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金海雪山\"审美感知是从审美幻象到审美实现的感知过程.色彩、形状引申的审美幻象是异常美妙的,浓烈的色彩和壮阔的形状必须在旅游生活的审美感知过程中得到实现.\"金海雪山\"审美文化是民族生态旅游审美文化.\"金海雪山\"的尽美文化空间应着力于审美幻象的艺术化、审美过程的舒适化、审美实现的自由化.
    • 作者:杨阳,柏贵喜,
    • 会议名称: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5年年会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民族旅游发展”专题会议
    • 2015年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个民族发展的历史记录,是其生产进步、文化发展、习惯变迁的传承与见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地区的特色存在,更是其自身独特的民族符号,具有不可复制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开发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构建和谐社会协作机制,对于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低碳经济健康转型、促进国际合作互利共赢具有跨时代的战略意义.本文立足于鄂尔多斯地区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实际,结合调研走访,以推进民族地区发展、传承民族文化、实现国家复兴为目的,尝试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协作机制构建提出合理的对策与建议.
    • 作者:李彩玉,
    • 会议名称: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5年年会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民族旅游发展”专题会议
    • 2015年
    摘要:符号是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用来传递特定信息和意义的某种客观事物,旅游的过程其实就是符号体验的过程,民族地区旅游商品的消费也是对民族符号的消费.在民族地区旅游商品创新开发中,要重视符号象征意义,要突出符号的功能,对旅游商品进行符号化的策划并且加强符号的宣导性.
    • 作者:黄爱莲,温宇,
    • 会议名称: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5年年会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民族旅游发展”专题会议
    • 2015年
    摘要:地方感是人与地方相互作用形成的地方情感依附和认同,它深刻地影响着旅游地居民对当地旅游业发展所持的态度.本文以旅游地人地关系为切入角度,选择广西东兴市江平镇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旅游地居民地方感及其对当地旅游发展所持态度的影响关系问题.研究结果表明:①地方感的维度由地方认同、地方依赖和地方依恋三个部分构成;②居民地方感在旅游影响感知(包括收益感知和成本感知两方面)的中介作用下对旅游发展支持度具有显著相关性;③居民地方感的各维度对地方感的影响效应大小程度依次为:地方认同>地方依赖>地方依恋;④在居民地方感的三个维度中仅有地方依赖维度对旅游发展支持度具正向影响.
    • 作者:李上,梁福兴,
    • 会议名称: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5年年会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民族旅游发展”专题会议
    • 2015年
    摘要:广西百色市地处桂西壮族聚居区核心,既是壮族传统文化资源保存最为完好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东盟边境合作前沿区,国际壮泰语系民族文化轴心带和南方古丝绸之路右江水运古道穿越区.百色境内壮族布洛陀文化、黑衣壮文化、壮族织锦文化、南北壮剧文化、壮族嘹歌文化、农神庙会文化、医药养生文化等,都已被列入国家和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门户和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建设中心,引领壮族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内生力\"并\"走出去\",创新发展的机遇非常优越.然而,目前百色市壮族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整体战略思路尚不明晰,长期依赖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补贴的壮族特色公共文化创意事业发展思路,尽管取得了《美丽壮锦》、《妈勒访天边》等大批国家级优秀精品剧目成果,但因为旅游产业不发达,导致众多轰动一时的壮族文化创意精品剧目缺乏产业依托,珍贵的原创性剧目及其相关创意成果浪费严重,非但经济效益不明显,还走进了\"躁动—萎靡\"反复循环的财政补贴和精品工程怪圈.本研究认为,广西百色市壮族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资源丰富、优势明显、机遇良好、劣势不多,如果能够清晰地认识\"一带一路\"倡议,扬长避短,采取\"走向旅游、走向全国、走向东盟\"三者相结合的\"扭转+创新\"发展构想,百色市\"1区1市10县\"将很快出现多个类似《印象·刘三姐》、\"龙脊梯田\"、\"明仕田园\"和\"田州古城\"一样的大中型壮族风情旅游景区及壮族文化创意产业大型综合旅游实体,并延伸出百色壮族旅游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走出去\"系列品牌.
    • 作者:吴忠军,王佳果,
    • 会议名称: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5年年会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民族旅游发展”专题会议
    • 2015年
    摘要:本文基于\"一带一路\"重大经济发展核心,系统地分析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创新发展迎来的发展政策、对外开放、产业升级、区域合作、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投融资、市场拓展、文化交流等八大新机遇,概括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三大基础优势——民族地区是\"一带一路\"的关键区域和国际旅游大通道,是新时期旅游业对外开放合作的前沿阵地;民族地区是旅游资源富集区,国家旅游市场吸引力巨大;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结合区域创新理论,深入分析了\"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存在产品结构单一、业态老化、产业集约化程度低、产业效率低、管理体制落后、开发资金短缺、基础设施薄弱和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并就此在区域旅游产业创新体系的视角下,分别从理念创新、战略创新、制度创新、合作创新、产品和业态创新、品牌营销创新和智库创新七大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构想与对策.
    • 作者:张英,吴洋,
    • 会议名称: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5年年会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民族旅游发展”专题会议
    • 2015年
    摘要:新疆处于亚欧大陆中心地带,是中国与中亚、欧洲联系交流重要的节点,是我国西北边疆安全的战略屏障,战略地位重要.新疆旅游资源丰富,城镇化率低,地区发展面临旅游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双重任务,二者的协同发展尤为重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背景下,走旅游型城镇道路是选项之一,在\"旅游催生城镇,城镇成就旅游;旅游促大城镇,城镇壮大旅游;旅游提升城镇功能,城镇功能彰显旅游特色\"中实现新疆旅游发展和城镇化的融合协同.
    • 作者:陈修岭,
    • 会议名称: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5年年会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民族旅游发展”专题会议
    • 2015年
    摘要:民族旅游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快速发展,由于游客凝视、文化中心主义的影响以及旅游文化空间的示范效应,民族旅游中出现了族群文化移植、失真现象,进而引发族群认同危机.自洽功能可以缓解外来文化强烈冲击,使族群社会文化在自我调适中稳定、和谐发展,保持其固有的发展方向.而振兴民族经济,弱化旅游经济主体地位,族群发展由经济导向向社会文化导向转变,去旅游功能化,打造族群成员\"以我为主\"、\"自娱自乐\"的生活方式,以及游客\"入乡随俗\"、\"客随主便\"的旅游模式,则是族群社会文化能否发挥自洽功能,在自我调适中健康发展的关键.
    • 作者:李小民,郭英之,
    • 会议名称: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5年年会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民族旅游发展”专题会议
    • 2015年
    摘要: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促使我国旅游发展进入了全新的时代.虽然贵州并不是\"一带一路\"所圈定的18个省份之一,但贵州近些年来交通设施建设发展迅速,且毗邻\"一带一路\"沿线省份,加之贵州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因此全省范围内民族旅游发展将获得更优越的发展空间与机遇.本文将重点研究民族村寨中居民旅游社区参与情况,结合旅游者对民族社区旅游发展的感知,以\"一带一路\"所形成的旅游新常态为背景,探寻贵州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社区参与的内在机理与机制形成.本文以贵州黔东南黎平县肇兴侗寨为例,针对当地居民、旅游发展机构成员与旅游者进行访谈调查,运用增权理论框架进行实证研究.
    • 作者:张文磊,黄娟,
    • 会议名称: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5年年会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民族旅游发展”专题会议
    • 2015年
    摘要:高铁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巨大.黔南州作为贵州省第一个开通高铁的区域,面对着高铁影响下的旅游市场的转变,关键是要解决旅游业发展中最缺的强吸引力和资金两大核心问题,具体应该通过优化整体旅游形象,形成形象支撑系统;优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布局,轻重缓急有别;增强旅游业创新能力;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互利合作共\"虹吸\"等方面扩大黔南旅游的集聚效应,防控\"虹吸效应\".
    • 作者:邱云美,
    • 会议名称: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5年年会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民族旅游发展”专题会议
    • 2015年
    摘要:彩带是畲族的传统手工艺品和实用品.近年来,随着畲族人口聚居区现代旅游业的发展,畲族彩带的传统功能和编织工艺也发生了变迁.旅游发展使已从民间衰落的畲族彩带走向公共领域兴盛,旅游语境下的公共领域使畲族彩带的部分传统功能得以强化,并赋予其新的功能.政府引导和市场需求是畲族彩带发生变迁的动因.
    • 作者:唐志明,
    • 会议名称: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5年年会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民族旅游发展”专题会议
    • 2015年
    摘要:创建\"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是国发2号文件对贵州明确的四大战略任务之一,贵州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只有加强\"品牌创新\"、\"营销创新\"、\"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等创新路径,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贵州创建\"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任务,从而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的脱贫致富以及各民族的团结和谐.
    • 作者:梁福兴,
    • 会议名称: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5年年会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民族旅游发展”专题会议
    • 2015年
    摘要:桂林古桂柳运河——相思埭,是唐长寿元年(692)在桂林漓江与柳州柳江之间广袤的岩溶湿地里,通过疏浚河道、人工开凿而成的古老运河.其首先作为\"粮饷戈甲征南\"的军事通道出现,随后成为\"边藩使臣交通\"、\"惠贾通商漕运\"、\"泄洪排灌兴农\"的粤西内河丝路而存在.它与桂林北面的秦凿兴安灵渠相互连通,并与南海江山岛唐凿潭蓬运河遥相呼应,成为管控西南、兴边稳边、沟通蕃外不可或缺的关键孔道,直至民国初年随着陆路交通的发达,逐渐淤堵断航而退出历史舞台,前后延续时间长达1300余年.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深入研究、科学认识、系统发掘和创新利用古桂柳运河及会仙湿地这一南方古代丝绸之路节点上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岩溶湿地人类共有生态家园自然遗产,已经显得非常必要而且急迫.目前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过程中,对古桂柳运河及其周边会仙湿地的历史人文价值、自然生态价值和旅游文化价值的认识,多数学者已考虑到船游观光、湿地保护、风情展示、古迹游览、泄洪排灌等综合经济资源开发利用的益处,但尚未从国家战略、西南边政、地区稳定、民族团结、南海和平和人类共有精神家园的角度阐释其意义和内涵.本研究通过对古桂柳古运河及会仙湿地从秦汉时代到民国初年的重大事件和王朝国家战略等历史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梳理,结合田野调查,阐释其作为\"国家边政要道\"和\"岭南丝路咽喉\",在\"中国—东盟\"时空背景大格局下的文化符号象征意涵,重构古桂柳运河及会仙湿地的旅游文化价值,试图为其纳入\"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建设,提供学理依据和决策参考.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