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中文会议>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时空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

会议信息

  • 会议名称:

    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时空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 2015
  • 召开地: 北京
  • 会议文集: 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时空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法学部;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
  • 出版时间: 2015-06-26
  • 排序:
  • 显示:
  • 每页:
全选(0
<1/3>
43条结果
    • 作者:申丛丛,
    • 会议名称: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时空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空间性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属性.在长期以来施行的"重城轻乡"、"城乡分治"的二元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城乡空间在空间分布、空间资源、空间再生产等方出现了巨大差异和不平等,资本、政府权力和个人选择构成了城乡空间结构变迁的动力机制.需要在平等、自由选择和尊重差异性的原则下,积极探索城乡空间重构的路径,实现乡村和城市之间的空间平等.
    • 作者:李蔚,刘能,
    • 会议名称: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时空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本文首先论证了空间情境化的方法论策略,以及居住空间实践这一主题对于城市化进程中的流动人口研究来说,具有填补空缺的重要价值.其次,本文对一条重要的时间线索进行了追溯,试图建构起一个关于流动人口城市居住空间获得的类型学模型:这个类型学模型本身又可分解为主流模式和辅助模式两个构成部分.本文对主流模式的三个亚类——族群聚居区(ethnic enclaves)、作为转型地带的城中村(urban village as transitional zone)和居住空间的边缘化(the marginalization of residential space),和辅助模式中的四个亚类——宿舍劳动体制(dormitory labor regime)、住家服务模式(domestic helper)、居住正常化模式(the normalization of residential space)和无家可归现象(homelessness)——进行了理论阐释,勾勒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居住空间获得的多个社会过程/社会机制.第三,作为总结,论文分别对这七个亚类所涉及的社会变迁因素(结构性条件所带来的机会和约制)和社会能动因素(作为社会行动者的自主性/自发性/批判性)进行了考察,认为当前中国流动人口城市居住空间获得的种种社会模式,是两者互动的一个结果.
    • 作者:王文静,
    • 会议名称: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时空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出现了显著的城乡"极化"现象.以空间为视角重新审视城乡关系问题可进一步理解中国社会转型.从社会空间的视角来看,城市与乡村的分化是两种社会空间的分隔,这种分隔具体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空间形态.要消除城乡社会空间分隔,实现社会空间的真正融合,需要在城乡一元发展观的指导下,尊重城乡空间的差异性,建构城乡空间规范的同一性.
    • 作者:叶涯剑,
    • 会议名称: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时空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社区建设作为中国基层政权建设和城市治理的核心环节,与城市居住模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十几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期,城市居住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主要体现为住房所有权的私有化、住区居民人口构成的高度异质化、居住空间分异的多样化,而社区建设在面对这一新的形势时,必须针对随之出现的居住空间在结构、形态、营造和意义上的巨大变化做出回应,例如修改社区功能区划以提升社区运行效率、采用特殊的社区空间配置以改善安全状况、针对特定的居民成分营造与之适应的社区文化以便把社区空间意义内化为居民的社区认同等,而这些构成了社区建设的空间策略的主要框架.有助于提升社区建设的水平.
    • 作者:良警宇,仲兴,
    • 会议名称: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时空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旧城改造和更新加速发展.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在旧城更新改造中,—方面人们开始广泛关注历史建筑及传统风貌的拆毁或丧失问题,另一方面,对于作为地方文化传承的承载者的居民的发展权利的尊重也成为讨论的焦点,其中老城居民因为活动场所缺失而导致的交往主动性的消失殆尽,以及如何通过公共空间建设激发社会性交往并传承和发展文化成为重要议题.本文以F老旧街区为例,通过研究研究居民的日常和特定时空活动特征尤其是闲暇活动特征,进而提出如何在旧城改造更新中通过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来促进社会交往,并激发人们被忽视而受到限制的需求,提升城市的人性化,进而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观点。在老旧街区的改造中,对于作为地方文化传承的承载者的居民的发展权利的尊重,对于老城居民因为活动场所缺失而导致的交往主动性的消失殆尽的问题,结合当地文化遗产的实际,通过公共空间的重建来激发当地居民内在的社会性交往,并传承和发展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 作者:王苹,明亮,
    • 会议名称: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时空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农村现代化是国家在"发展主义"影响下所推动的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改造进程.当前,"发展主义"已成为农民与国家共享的价值观.在这一共同语境下,国家自上而下的以现代化为目标的发展规划与作为个体的农民对于现代化的追求相契合,农民基于朴实的国家情怀和现实的利益需求选择与国家合作.这一逻辑有助于理解农地征用中各种复杂的权力和利益关系网络.通过案例,分别分析了农民在土地征用中的抗争、维权、合作及对公共利益的高度认同。最大化地获取利益是农民在土地征用中表现出来的根本行为逻辑。他们希望通过政府主导的土地征用兑换土地承包经营权价值,他们将士地征用看成是有利于个人及家庭发展的机会,而非失去主要生产资料的陷进。农民在土地征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抗争、维权与合作都是服务于获取最大化利益这一目标的策略。正是由于农民对土地征用的认同使得我们不能将农地征用中各方的利益分歧过分夸大,避免将土地征用中的国家与农民看成是天然对立的两面,进而忽视了国家和农民在土地征用中的利益共同点。与致力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政府一样,农民也期盼发展、憧憬过上现代化的生活,他们会主动的将个人发展愿景融入到地方政府推动的现代化发展项目中,而这也是农民选择与政府合作的基础。虽然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存在着不平等交换,但土地开发中农民和政府之间的合作却是“互惠”的和农民对国家信任的结果。总而言之,在发展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土地征用成为了地方政府贯彻其发展意志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民兑换土地承包经营权价值,分享发展成果的最佳机遇。农民迫切的发展诉求在客观上减少了农地征用的难度,也为政府主导的农村现代化发展过程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 作者:顾金土,罗静,Geir Inge Orderud,
    • 会议名称: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时空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随着大城市、超大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水资源供给越来越紧张,大规模跨地区的调水工程应运而起.异地调水工程让水源地和受水区之间产生环境、经济和社会关联.本文以天津于桥水库为例,分析其面临的严峻环境污染形势,研究发现当前治理手段的弱点在于公共服务和社会关系建设,重点提出水缘关系的概念,明确其为一种新型、对等、后致的地区联系,并建议从社会基础建设、平衡机制设计、环境信息沟通、"互助式"环保行动四个维度进行建设.基于此,环保理念应该有具体的指向对象,环保行动应该有一套公私合理、兼顾平衡的行动方案,环保事业应该建立在参与者的内在需求之上.
    • 作者:ZHANG Jun,张骏,ZHU Tao,朱涛,
    • 会议名称: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时空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通过比较信访者及其信访行为对于不同时空的选择,本文试图归纳社会时空视角下信访行为的规律,阐释各种社会时间与空间蕴含的不同背景与指向.此外,通过分析信访者对于时空的运用,进一步揭示社会时空与信访行为的关系,时空是信访行为的建构要素,信访行为导致时空的功能分化,甚至带来风险性.
    • 作者:杨发祥,茹婧,
    • 会议名称: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时空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本文以川东北X社区的经验研究为基础,以空间—权力-生活世界为分析框架,考察了村改社区现代化的变迁历程,以及在国家、市场、乡村精英三者对村域空间转型的社会结构性因素.在村域空间转型的过程中,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发展背景下,社区空间的生活世界呈现出不同的样态,从横向而言,表现为内生动力与外在动力的相互建构,从纵向而言,表现为从规训权力主导的政治空间到对话型权力主导的社会空间的演变.村域空间转型作为现代性的后果,呈现出一定的社村特征,即多元文化与多元权力同构的生活世界.社村社区的健康发展在于建立在以社村为本位的国家、社区、市场多元力量的动态平衡.
    • 作者:何健,
    • 会议名称: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时空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当前中国城市管理部门日益有—种"大城管"发展的取向.这一现象在知识层面是受到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的思维影响,在社会机制层面是受到城市商品化的推动,城市管理行为逻辑总的表现为一种抽象化的趋势.因此,当前城市管理最首要的问题是太关注管理的效率,而不是关注管理的对象和内容.实际上,城市管理并不完全是物质的街区环境问题,而是城市社会的活力问题,以及城市中不同行动者的创造性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看到城市管理职能的限度,同时应当看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际上有助于重新定义当前城市管理的时空情境,即要求城市管理从管理本位转向城市的"社会性".鉴于目前城市管理理念的不足,试图在"社会性"观念之下提出几个时空社会学概念,并希望以这些概念作抛砖引玉之用,引导更多的社会学研究者提出我国城市管理所要遵循的原则. 这些原则可能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平衡;把城市的结构化能力找回来;"社会空间结合"观念可使城市管理接地气等.
    • 作者:苏尚锋,
    • 会议名称: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时空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跨境教育挣脱了民族国家的文化疆界,将多元社会的伦理主张并置于教育空间之中,增加了教育活动中的个体选项.市场主义的产业服务将自我完善的教育价值悄悄置换成了人力资本的开发与教育绩效的计量化报酬,驱使受教育者和学校、市场一道积极营建更加细密化的个性化服务.数字媒介的介入有力地摧毁了教育空间原有壁垒,将无数的数字化资源纳入教育场址,从而突显了学习者的个体地位与选择权力.这些不仅促进教育空间的裂变与增殖,也在作为公共空间的教育领域中创设出形形色色的个体空间与链接通道.教育私事化的现实迅速地扭转家校不均衡的空间格局,推动教育空间的中心位移.
    • 作者:郑震,
    • 会议名称: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时空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社会空间是由实践的意义所编织的社会关系形态.消费空间是现代社会空间的重要存在方式之一,它是以前反思、前对象、前话语的消费意义为其核心要件的实践关系网络,是消费者与生产经营者实践共谋的产物,其具体的表现形态就是以具有社会区分价值的商品及其使用为重要标志的符号空间.在消费者的符号实践的运转中包含着群体认同与区分的巨大力量,它表明消费的空间是差异和不平等的空间,而建构此种差异和不平等的正是现代人彰显其存在价值的一种悖论式追求.
    • 作者:王小章,
    • 会议名称: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时空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到目前为止,大多数人都倾向于将公平看作是社会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即认为社会建设主要是面向不平等的问题展开的.风险社会的来临有可能导致"不平等"的社会价值体系相应地被'不安全'的社会价值体系所取代".中国的社会建设应该同时面向"阶级社会"的不平等和"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面向不平等的社会建设所要应对的问题或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可预期的,政府这个主体在此应该发挥基础性的作用;面向不确定性的社会建设所要应对的风险从根本上讲是不可预期的,"社会"这个主体在此应该发挥更基本的作用.
    • 作者:韩秀记,
    • 会议名称: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时空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社会结构转型是社会转型的主体部分.社会结构转型理论自一开始就表现出浓烈的制度主义分析范式,立足中层理论,坚持集体主义的方法立场,关注经济与社会、国家与社会等结构性分析要素.从社会转型理论的视角来看待北京市基层社区治理制度的变化,就是要分析社区权力结构、社区主体结构、社区需求结构等方面的分布,进而指出当前从国家控制到社区自治转型过程中,政府的很多做法和实践缺乏全面深化改革的魄力和态度,仍旧垄断社区权力,并没有充分信任和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改革现有社区治理和服务体制.
    • 作者:王永平,
    • 会议名称: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时空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在长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社会建设领域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建议。概括起来有十个方面,简称“十论”,即社会主要矛盾论、社会建设重点论、社会阶层结构论、社会建设目标论、社会建设任务论、社会建设阶段论、社会建设动力论、社会建设推进论、放手发动群众论、立足中国和放眼世界论。“十论”在学界、政界和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十论”接地气、讲真话、有新意,比较系统、比较全面,比较深刻,是具有针对性、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的社会建设理论,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气派的社会建设理论。“十论”的意义在于,它是中国社会建设理论的重要里程碑,为推动中国社会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继续深化和拓展中国社会建设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作者:时立荣,
    • 会议名称: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时空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尽管用市场的手段解决社会问题是社会企业的特点,但社会企业和一般企业一样仍然具备土地、资本、劳动力和企业家才能四种生产要素,只是这四种要素的使用和商业企业又有不同.在社会企业中,各个生产要素都同社会性因素发生关联,通过嵌入机制社会性因素与各个生产要素连结在一起.而企业家才能是四个要素中最具有使能作用的要素,它能够使管理者具有社会企业家精神并在配置各生产要素时将社会因素作为一种创新性方法运用到生产过程中.正是通过传统生产要素的变革,最终引起了企业性质的改变,形成了投资型社会企业、就业型社会企业和地区资源中心型社会企业三种不同类型的社会企业运作模式.因此,社会企业是一种组织创新.
    • 作者:邹农俭,
    • 会议名称: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时空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社会建设已经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建设的展开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要进行社会建设,就要明确社会建设的必要性,社会建设要"建"什么等基本问题.社会建设就是要着重进行社会的要素建设、社会结构建设和社会关系建设.当前,要将构建新型的体制、机制作为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是当前进行社会建设的根本。只有按照一整套具有现代化理念的体制、机制来实践,社会建设才能取得实效,才能建成现代化的国家。
    • 作者:高和荣,
    • 会议名称: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时空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转轨与变迁使得人们习惯于借助西方的社会时空理论加以分析,而很少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时空思想对西方的时空范畴进行反身性批判与创造性转化,形成更加科学的时空观念去分析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实践.其实,在中国文化语境下,时间是一个循环往复、轮回更替、无限扩张的运动过程,体现出螺旋式上升与曲折性发展,空间包含着天、地、东、南、西、北等六个方位,具有对称性与可逆性等特性.社会意义上的时空范畴是认识世事万象的尺度和途径,没有了时空也就没有了万物,更没有认识事物的标准.时空更是一个存在的实体,空间可以转换,时空可以穿越与倒转.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时空思想不仅丰富社会时空的研究视角,而且有助于形成自己的社会时空理论,展示中国社会时空思想的独特魅力,推进社会时空研究的中国化与本土化,增强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自信.
    • 作者:冯琼,
    • 会议名称: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时空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列斐伏尔通过空间与生产两个概念的双向互释揭示了空间生产的三元辩证法,提出了以差异性空间改造资本主义均质化的抽象空间的空间政治学理论.传统的法治空间作为国家政治空间凌驾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空间之上,中国法治化进程不是通过日常生活被法律化形成均质化的法治秩序,而是通过普通民众的法律实践实现差异性的法治秩序.
    • 作者:冯旺舟,王世欢,
    • 会议名称: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时空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不仅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统治的工具,而且为资本的扩张和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条件.资本的空间生产带来了空间的爆炸,创造了大量的空间矛盾,它已经成为—把双刃剑,对国家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造成了重要的影响.中国的住房问题实质上是空间问题,是资本为了积累和增值而进行无限的空间扩展的结果.一方面,资本转移了无法调和的内在矛盾,实现了对劳动力的剥削和利润最大化的目的,扩展了统治的空间和延续了自己的生命力;另一方面,资本将空间变成一种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商品,并使其沦为政治统治的工具以及生产和消费的场所.从资本逻辑的维度考察中国的住房问题,可以更好地理解资本的本质以及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对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