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2011年北京大学美术学博士生国际学术论坛 >四季更迭,晨昏交替——论四季图像与朝暮景致在十九世纪德国绘画中呈现方式的转变与意义

四季更迭,晨昏交替——论四季图像与朝暮景致在十九世纪德国绘画中呈现方式的转变与意义

摘要

春夏秋冬的四季图像、月令图以及日月朝夕等以时间感知为描写对象的题材,在东西方的艺术中皆属历史悠久且经常出现的主题.譬如欧洲不少现存的13世纪哥德式教堂入口浅浮雕中即呈现农民的四季活动景况;15世纪初期尼德兰地区的林堡兄弟(Limbourg brothers)所绘日课经中亦描绘脍炙人口的月令图像;16世纪布勒哲尔(Pieter Bruegel the Elder)的风俗画(Genre works)则将农村生活的四季情调生动展现,与同一时代意大利阿尔钦博托(Giuseppe Arcimboldo)以节令蔬果植物装饰而成的四季图像大异其趣;17世纪法国画家普桑(Nicolas Poussin)的晚年作品《四季图》,则将圣经内容与四季图像巧妙结合…….总之,纵观欧洲艺术史中的四季图像呈现,单纯记录与描绘自然者有之,作为背景陪衬与装饰效果者有之,其中亦不乏具有Vanitas之警世寓意者.rn 然而,到了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早期画家如Philipps Otto Runge(1777~1810)、Caspar David Friedrich(1774~1840)等人的笔下,四季图像的表现方式与功能则大为改变.其除了呈现习见的宇宙天地周而复始之循环外,亦将日月朝夕与四季节令的时间揉合于一起,甚至将个人生命之生驻坏灭寄寓其中,而Runge更试图透过绘画方式的改变(如采用Arabesque和hieroglyphs等源于异地文化的表现形式),以营造全新的艺术感受,一如画中一年之始的春日与晨曦.rn 本文第一部分将分析自西方中世纪起的四季图像表现手法,藉此梳理传统四季图像的形式与内涵,并以之作为19世纪四季图像的对照;第二部分为本文重心所在,将致力于研究四季图像的表现形式在19世纪德国绘画中的大幅转变,并藉由社会史与文化史的脉络审视德国浪漫主义起源,而后详尽剖析四季与朝夕的时间图像如何成为德国浪漫主义画家之个人心境与哲思寄托表现的载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