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下的《内经》阴阳原理

摘要

科技与文化在更高层次的整合是极其重要的.中医阴阳学说既有文化层面的价值,更有实用技术层面的价值.按照中国传统思维,宇宙就是一个开放的、无穷的"阴阳象对"信息库,时间有阴阳、方位有阴阳、人体有阴阳、症状有阴阳、食物有阴阳、药物有阴阳…….中医治病就是在三因制宜基础上,对患者相关"阴阳象对"信息的采集与分析,目的是追求人体阴阳平衡和协的态势.如何能真正进入"大道至简"的阴阳境界中,去把握阴阳技术层面的实用方法,是学习中医理论的关键所在.时间有阴阳、方位空间有阴阳、人体有阴阳、症状有阴阳、食物有阴阳、药物有阴阳……。中医治病就是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原则上对相关的“阴阳相对”变量值的分析。中医就是“观象明理”的思维方式。如:四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五方中,东南属阳,西北属阴:五脏中,心肝属阳,肺肾属阴。具体到病理方面,病位有表有里、病性有寒有热、病证有虚有实,这都是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组组既对立而又统一的正反现象。对这些正反现象,就可以用阴阳来加以概括,如临床表现方面,阴证多见: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倦肢冷,气短懒言,口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脉沉细无力。阳证多见:面红身热,神烦气粗,声大多言,口渴饮冷,尿赤便干,苔黄,脉数有力等。临床上往往把阳盛之热称作“实热”,把阴虚之热称作“虚热”,把阴盛之寒称作“实寒”,把阳虚之寒称作“虚寒”。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