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经学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

摘要

中医古籍,尤其是《内经》,在传承过程中亦经历过秦汉之际的文字变革,在理论上亦与汉代经师一样同讲阴阳五行,在两千余年经学统领中国传统学术核心的背景下,今古文经学对中医学的传承产生重要影响.受经学影响,中医对于典籍也很是推崇.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类似于经学中的五经,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医界有先贤曾说:"不读医经,纵成仓扁,终为技术之流".蔡陆仙也说"医书之有经,亦犹儒家之有六经也".经学强调注不破经、疏不破注,株守家法、烙守师法,形成了信而好古、言必称尧舜的价值取向。董仲舒《春秋繁露》虽然自成一说,但并没有突破儒家确立的价值理念;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也是对儒家经典的注疏,是对儒家理念的一脉相承。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类似于经学中的五经,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历代对中医进行注疏,《黄帝内经》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的医学典籍。《难经》是阐发《黄帝内经》的疑难和要旨的第一部书;《伤寒明理论》是对《伤寒论》的注解之作;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类经》,是对黄帝内经进行全面研究的著作。历代医家经过临床实践,提出各自理论,或者自成流派,但是核心离不开《黄帝内经》等典籍。春秋战国,中医有用针、用药和重切脉的三大派。西汉时代己汇合为医经和经方两大派别。在金元时代有被称为“四子学派”的四大医家,即刘完素、李东垣、张子和、朱丹溪;刘完素创立火热论:李东垣师承于张元素,主补脾,著《脾胃论》;张子和立论邪之法而主攻下;朱丹溪则撰著《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而创立了滋阴学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