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中国-东盟《黄帝内经》国际学术论坛暨第十七次全国内经学术研讨会 >《黄帝内经》语译的'信、达、雅'境界——从《素问·疏五过论》篇语译谈起

《黄帝内经》语译的'信、达、雅'境界——从《素问·疏五过论》篇语译谈起

摘要

《素问·疏五过论》篇是通过黄帝和雷公对话形式,从五个方面陈述了临诊医生常常容易犯的错误,原文呈现的"五过"是: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医工诊之,不在藏府,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知病名.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荣.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过也,指出情志致病。原文告诉人们,导致情志失和的三大要素:贵贱、贫富、苦乐。这三方面在今天看来也是人生的三大事。通过对情志致病的阐释同样透视的却是治未病的理念。这是《内经》“治未病”理念在社会层面的深刻寓意。原文强调“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的核心理念对人们是有启示意义的,当然不需要刻意追求“先苦后甜”的人生模式,但应认识到这种模式背后所代表的积极的意义(尤其今天在教育官二代富二代方面),由苦至甜、由少到多,代表的是一个发展的态势、上升的态势、一个不断补充的态势,伴随这种人生的态势,会偿到不断获得的快乐,容易保持一种平衡的心态(知足感),能将情志致病因素尽可能降低到最小程度(顺其势)。如果反之,人生的经历是由贵至贱,由富至贫,由甘至苦,由多到少,《疏五过论》总结得很到位,这就是“失精”、“脱营”的过程(逆其势)。如何调整良好的、积极的心态,是“治未病”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医患双方。这就是《黄帝内经》崇高境界的展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