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或离开:某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初中生的学生角色冲突研究

摘要

笔者采用人类学的根本方法——田野调查法,从学生个体出发,对他们承担的角色进行了分析,运用推拉理论对角色冲突过程作了深描。田野调查关注的是事件的整体,不单从某一方面片面理解事件过程,而是从全局的角度,力求以客观的视野找到事件的脉络以及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这就像亲手剥茧抽丝一样,脉络鲜明,层次突出,能清晰地呈现学生面临辍学选择时的内心冲突和辍学原因。笔者选取的是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户撒阿昌族自治乡的第一中学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角色是特定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的产物,角色期望也是如此。中小学生辍学现象从我国大的教育体制来看是学生角色的角色偏常行为,即“一个人行为和心理准备长时间偏离社会期望,形成与自己社会身份不相适应的行为和心态结构”。但是相对于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和家庭来讲,辍学非常多见,成绩不好的学生躲避学校的一层层评估,也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扮演家庭经济支柱的角色,十分正常,但是与他们应该承担的“九年义务教育”义务不相匹配。现代学校教育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九年义务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我国在教育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农村儿童的九年义务教育问题,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国家如何提高这些学生对基础教育的满意度?如何在农村家庭支付得起的教育年限内,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笔者的辍学生案例方面了解到,他们一方面需要学校给予他们足够的信心在学校接受教育,具备学下去的动力;同时还有更充足的教育资金,也有来自家人的情感依托,还有来自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家庭所遭遇的风险的规避。学习信心来自学校和自己的相互作用,而经济支持和社会保障制度给予学生的是安心学习的环境。否则,学生学业成就再高,学生也没有办法待在学校里安心学习。完整地接受义务教育对于贫困的农村家庭来说,是一个可能性事件而不是必然性事件,教育不是当地人的全部,生活才是;而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现象对于城市里的家庭来说,是一个可能性事件而不是必然性事件,教育是他们在城市生活下去的根基。对于学校,无论学生选择离开还是留下,国家仍肩负着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重任;无论辍学生在家务农还是到外地打工,国家同样面临着扫除青壮年文盲和提高学生就业技能的迫切任务。无论学生怎样选择,学校更应给予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内心上更多的关怀,家庭也应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加强对教育的重视。无论怎样,学生辍学后都要重新考虑自己的未来,迎接生活给他们带来的种种挑战。“让每一个身处困境者都能得到社会关爱和温暖”,“努力使每一个孩子有公平的发展机会”。目标的实现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的不懈努力,深化教育改革和社会改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