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华美文化的传承与变异——解读华裔美国小说中的“父与子”母题

华美文化的传承与变异——解读华裔美国小说中的“父与子”母题

摘要

@@由于历史的原因,以“父慈子孝”、“父为子纲”为核心内容的父子伦理观念统治中国达几千年之久,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父子关系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家庭伦理关系。随着宗法制度的“国家化”,父权与君权结合,君王成为政治化的父亲,“父与子”的关系就生发出“君父”与“臣子”的政治关系。所以,中国的父子关系强调的是父亲的绝对权威,儿子对父亲的无条件服从。在历代的文化、文学典籍中也有诸多的反映:从《论语》《孟子》到《史记》《汉书》《三国志》,无不贯穿着儒家思想控制下父对子的绝对处置权和子对父的遵从与维护。这种“父与子”关系强调的是血缘的维系,宗族的发展和君臣上下尊卑的礼仪。而在西方,“父与子”代表了一种具有原生质意义的对立关系,从《圣经》、希腊罗马神话到各个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有集中的体现,继而生发成具有恒定形式的文学、文化母题。在奥林匹斯众神诞生的神话中,从乌拉诺斯——克洛诺斯—一宙斯的权力嬗变展示了父与子对权势、地位的争夺;父亲的权威建立在权力的拥有之上,儿子要走父亲的路,就必须打倒他取而代之。这种“父与子”的对立冲突在西方文学经典中得到了一贯的、戏剧化的展示:从索福克勒斯的《俄的浦斯王》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都谈到了同一个主题:弑父。弗洛伊德通过分析“俄的浦斯情结”,指出“弑父( patricide)是人类,也是个人的原始的基本罪恶倾向,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犯罪感的主要根源。”由此可见,中国与西方的“父与子”关系的内涵存在巨大的差异。中国的父子关系庄严而神圣,与家庭、宗族、国家的传承和发展紧密相连;而西方的父子关系充满了人的原欲的冲突,充满了暴力和争斗。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