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脑理论源流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对"脑"的认识十分超前,早在殷商时期对脑就有初步的认识,认为脑与神志有关.随着历史的推进,学术思想的不断活跃,由于学术派系的不同,对脑理论的发展有了不同的发展方向,而尤以道家与医学的发展最为突出.中医对"脑"范畴的理解也不断发展,自《黄帝内经》成书后,中医"脑"范畴基本确立,之后有关"脑"的内容逐渐丰富.本文从历史角度入手,探讨各阶段社会背景对"脑"的影响,以及中医"脑"的流变过程.从文字产生古人对脑即有初步认识,认为脑与神志有关,但《内经》并未对这一思想予以继承,《内经》成书则有了明确指出,脑实指颅骨及脑髓,属于奇恒之腑,而并非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实质大脑。脑髓发生于先天,滋养于后天,喜盈恶亏,脑的功能主要为髓海,并且与视觉、听觉有关。而后的脑概念基本延续了《内经》的理论,在病因症候学和方剂学上有一定的发展。魏晋时期受道教的影响,把“脑”与“泥丸宫”归为一体。隋唐时期,医学主流思想仍然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丰富了病因症候学与方剂学内容。但“心主神明”仍是主流理论。明清时期,由于西方医学开始传入中国,同时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脑主神明或成为主流,认为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皆由脑所主,此与西医脑的功能基本一致,己不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脑学说了,近现代谁主神明这个争论逾千年的问题至今仍未解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