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居住空间获得的类型学:一个分析框架

摘要

本文首先论证了空间情境化的方法论策略,以及居住空间实践这一主题对于城市化进程中的流动人口研究来说,具有填补空缺的重要价值.其次,本文对一条重要的时间线索进行了追溯,试图建构起一个关于流动人口城市居住空间获得的类型学模型:这个类型学模型本身又可分解为主流模式和辅助模式两个构成部分.本文对主流模式的三个亚类——族群聚居区(ethnic enclaves)、作为转型地带的城中村(urban village as transitional zone)和居住空间的边缘化(the marginalization of residential space),和辅助模式中的四个亚类——宿舍劳动体制(dormitory labor regime)、住家服务模式(domestic helper)、居住正常化模式(the normalization of residential space)和无家可归现象(homelessness)——进行了理论阐释,勾勒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居住空间获得的多个社会过程/社会机制.第三,作为总结,论文分别对这七个亚类所涉及的社会变迁因素(结构性条件所带来的机会和约制)和社会能动因素(作为社会行动者的自主性/自发性/批判性)进行了考察,认为当前中国流动人口城市居住空间获得的种种社会模式,是两者互动的一个结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