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中国考古学会第十四次年会 >牛鼻山文化再认识——兼论闽浙赣交界地带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的交流

牛鼻山文化再认识——兼论闽浙赣交界地带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的交流

摘要

1989至1990年,福建省博物馆等单位对浦城县牛鼻山遗址进行两次发掘,清理了一批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依据这批墓葬资料,发掘者提出"牛鼻山类型"的命名建议①,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积累,"牛鼻山文化"的命名遂被正式提出②.经过考古工作者的多年努力,闽北地区初步建立起了牛鼻山文化-马岭类型-白主段类型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轮廓③.rn 根据目前的材料,牛鼻山文化可以分为前后发展的早、晚两期。早期以牛鼻山下层、下山尾为代表,主要器类有敞口折腹粗喇叭圈足有座豆、敛口弧腹束腰喇叭足豆、三足盆、敛口壶、鼎、圜底罐、圈足罐等,年代距今约5000年,其上限或更早。晚期以牛鼻山上层和斗米山下层为代表,代表性的器物有圜底罐、圈足盘、长颈鼓腹壶、敛口圈足簋、袋足鬻等,年代距今约4500~4000年。根据目前的资料,从器物排比的角度表明两期间尚存在缺环。rn 牛鼻山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周围考古学文化有着密切的交流,且在不同时期、不同方向上有着阶段性的特征。rn 距今5000年左右,闽西北地区受到来自赣鄱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强烈影响,以郑家坳类型遗存的影响最为显著。此后,樊城堆文化在闽赣边境的闽西北边缘留下扩张的足迹,但到了距今4500~4000年左右即牛鼻山文化晚期,樊城堆文化向闽北腹地的扩张可能受到了来自闽江下游昙石山文化的阻挡,影响相当微弱。相反地,闽西北地区原始文化受到了昙石山文化的渗透,从而导致牛鼻山文化晚期文化面貌带着浓厚的昙石山文化的色彩。樊城堆文化与昙石山文化在闽西北地区的较量中,昙石山文化无疑是胜利者。当然,从鼎等器物来看,在两种文化的交流过程中,牛鼻山文化也将三足器传播到闽江下游。rn 从地域上看,离昙石山文化所处的闽江下游更近的斗米山下层遗存较牛鼻山上层遗存而言,昙石山文化色彩要浓厚一些。昙石山文化溯闽江而上,由北向南分阶段地向闽江上游史前文化进行渗透。换言之,也正是从牛鼻山文化晚期(至迟从4500年前)开始,闽江上下游的原始文化开始出现阶段性趋同化的态势,如新石器时代末期分布于闽江下游的黄瓜山文化,与闽江上游的马岭类型关系十分密切;而商周时期分布于闽江下游的黄土仑文化,则在闽江上游能找到文化面貌与之相近的自主段类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