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提高中国式摔跤技能运用的"三阶十八步"教学训练法

提高中国式摔跤技能运用的"三阶十八步"教学训练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摔跤教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高中国式摔跤技能运用的"三阶十八步"教学训练法,包括泛化阶段、分化阶段、以及巩固和自动化阶段;其中发展中国式摔跤对促进身体素质发展,培养意志品质,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继承民族文化自信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申请便于学生理解技战术动作的连贯转换方法,手法、身法、步法变化快、连接快,能提高动作速度与四肢配合协调性。促成学生从“学会跤绊动作”到通过切入练习“练熟跤绊技术”再通过实战练习达成“技战术动作运用”自如。本申请旨在提高广大教师教学能力,为中国式摔跤项目进校园顺利实施,提供技术支持与解决方案。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666551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3-08-2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武汉体育学院;

    申请/专利号CN202310174836.2

  • 发明设计人 朱磊;王良明;王彦会;于素梅;

    申请日2023-02-28

  • 分类号G09B19/00(2006.01);G09B5/02(2006.01);

  • 代理机构北京中睿智恒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6025;

  • 代理人黄莉

  • 地址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珞喻路461号

  • 入库时间 2024-01-17 01:25:4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9-1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9B19/00 专利申请号:2023101748362 申请日:20230228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23-08-29

    公开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摔跤教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高中国式摔跤技能运用的"三阶十八步"教学训练法。

背景技术

结合2022版《新课标》体育课程教学要贯彻“教会、勤练、常赛”,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学、练、赛、评”以提高学生有效学习为本,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体育课程教学的新要求,进行设计能提高学生中国式摔跤运动技能的教学训练方法。旨在提高广大教师教学能力,为中国式摔跤项目进校园顺利实施,提供技术支持与解决方案。

授权公告号CN112863301B公开了一种用于摔跤教学训练及随堂纠错的教学方法,其特征在于:S1、开始教学;S2、开始训练;S3、开始录像;S4、观察动作;S5、回放录像;S6、纠正动作;S7、重启录像,可以对学员进行实时的动作进行实时记录,当发现动作不规范时可以通过录像机回放,使学员可以观察到对自己的错误动作,再配合教练员即十字训练标线,可以使学员快速纠正动作。可以对学员进行实时的动作进行实时记录,当发现动作不规范时可以通过录像机回放,使学员可以观察到对自己的错误动作,再配合教练员即十字训练标线,可以使学员快速纠正动作。

其中提高学生有效学习为本,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体育课程教学的新要求,进行设计能提高学生中国式摔跤运动技能的教学训练方法,提高广大教师教学能力,为中国式摔跤项目进校园顺利实施;亟待需求提供一种提高中国式摔跤技能运用的"三阶十八步"教学训练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中国式摔跤技能运用的"三阶十八步"教学训练法,用于全面对摔跤教学进行指导,并提高摔跤教学质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中国式摔跤技能运用的"三阶十八步"教学训练法,包括泛化阶段、分化阶段、以及巩固和自动化阶段;使学生“学会摔跤动作、练熟动作技术、会用技术技能”,提高在比赛中用技术摔倒对方的能力,提高将来在教学中会教中国式摔跤动作的能力;

其中所述泛化阶段包括如下步骤:

S11:“米”字标志线“动作要素”精准教学法,用于学会;

S12:“十”字标志线“动作要领”重复练习法,用于练对;

S13:“手机随堂录”“动作首因”课堂直观评价法,用于评准;

分化阶段包括如下步骤:

S21:十字线上“绊子空”模仿练习(动作分进练习法);

S22:双人“十字线”跤绊分解“实摔”练习(动作分解练习法);

S23:跤绊动作三人配合“切入”练习(辅助提高练习法);

S24:单个跤绊动作连续重复快速训练(巩固提高法);

S25:“跤绊技术优帮差”搭配练习提高法(帮扶纠错练习法);

S26:跤绊技术连贯“组合技能切入”(模拟运用训练法);

巩固和自动化阶段包括如下步骤:

S31:弱对抗“喂引跤绊”练习(诱导、喂引练习法);

S32:半对抗强调“跤绊应用”“抢手”练习(分进、探索练习法);

S33:专项体能强化提高练习(循环、强化训练法);

S34:“快手、活步、闪电绊子”技能提高“三合一空练”(情景、模拟训练法);

S35:“组合技术运用”“快速实摔”练习(组合、连贯训练法);

S36:固定把位下实战突出“跤绊应用”练习(条件、实战竞赛法);

S37:50-80%力量,民族摔跤游戏“跤绊运用”练习(对抗、运用训练法);

S38:主要得分技术的强化与主要对手的针对性练习(绝招、个性训练法);

S39:强对抗实战比赛检验“跤绊会用”练习(竞赛、强化训练法)。

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中国式摔跤技能运用的"三阶十八步"教学训练法,其特征在于:

S11中教师通过“米字标志线方向定位”定位施技者“己区敌区、四面八方”的技术练习“四区八向”,配合讲解跤绊技术的动作牵拉方向、动作结构与路线、步法落点、腰胯装塞定位点(决定施技角度)、用力“三要素”、躯干转体与变脸方向等较繁杂的中国式摔跤“动作结构与要素”,从而使复杂多变的摔跤步法、手法、身法化繁为简,变成动作路线清晰,技法有章可寻;

S12中定位施技者在“四区八向”教学法辅助下按所设定的程序和动作路线进行练习。“十字标志线方向定位”练习法的关键,是将“跤绊”动作结构形象化、可视化。施技学生利用十字线和配合同学的线上站位,将技术动作路线、步法落点、施技角度、发力方向、腰胯装塞定位与转体方向、面部朝向等技术结构与练习要素,由原先的模糊不清而变得清晰可见,是学生形成清晰而正确的“简单的动作表象”,从而做出“正确的技术动作”;

S13中在技术练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因“当局者迷”而不能“感悟”到自己身体姿势的变化,对自己的错误动作缺少知晓。教师利用手机随堂拍摄学生技术练习视频,即时集体回看(通过学习通投屏大屏幕或手机直接观看)并讲评技术练习优缺点,进行技术正误对比教学评价,有利于学生第一时间“直观看见”自己的错误动作,提高对技术的正确认知和“自我识错、改错”能力,提升技术动作规范性和跤绊动作练习效率。

进一步地,S21两腿骑站在十字线上,跟随老师示范领做,练习“绊子空”动作。练习时注意观察老师的步法、手法与身法变化,手法带动、步法移动,通过十字线标定两脚的落点位置与发力方向和作用点,双手的拉推配合方要精准。经过在标识物上进行技术动作的减少难度练习,会在大脑中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

S22中“绊子空”动作练完后,双人在摔跤垫的“十字标志线”上配合练习跤绊动作,施技者由慢至快使用跤绊动作将对方摔倒,通过步法调整角度,双手用力拉推,动作要有攻击力;

S23中体重相当的三人一组,双人配合进行跤绊技术“切入”练习,第三人辅助练习,拉住被摔者的后腰带以防其倒地。施技者注意步法、身法和手法的位置,用力摔对方,练习跤绊动作的规范性和攻击力;

S24中重复练习是跤绊动作“从学会到练熟”巩固提高最重要的训练方法。在摔跤垫的“十字标志线”上,两人配合,进行跤绊动作反复多次“实摔”练习。重复练习时,每人5次交换练习为1组,每堂课要进行10组以上。当跤绊动作通过千万次的重复练习,达成“神经支配肌肉”协调的按照技术运转的方向初步定型,也就是说形成“跤绊动作”的“动力定型”变成“跤绊技术”。当跤绊技术练熟以后,就要提高跤绊技术练习的速度和动作进攻力度。因为,中国式摔跤技战术运用讲究“快打慢”“以快制胜”,动作进攻的速度往往决定技术在比赛中使用的成功率;

S25中通过“技术优帮差”搭配跤绊学习,让动作完成规范,技术水平高的学生配合并引导动作完成差的学生体验跤绊技术要领,加快技术落后学生跤绊动作学习的进度,加深彼此对动作的感知。提高学生跤绊动作掌握规范性,提高跤绊技术完成质量;

S26中双人配合,施技者抓握不同把位使用两个以上跤绊技术的连贯组合动作切入练习,练习时动作要协调,理解技战术动作的连贯转换方法,手法、身法、步法变化快、连接快,配合练习者以适度的力量进行犟力抵抗,教师“语言提示”动作连接要领。

再进一步地,S31中国式摔跤连贯跤绊技术(前后、左右、上下相向运动组合连接的二连贯跤绊技术)是技战术结合的跤绊技术,也称技战术技术。连贯技术是比赛中常见的重点得分技术,运用得当往往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在比赛运用中连贯跤绊技术连接要合理,第一个动作让对方重心移动,并使其产生犟劲,顺着对方犟劲使用第二个连贯技术。要领:连贯技术动作使用时要前后、左右相向运动与真假技术变化结合;

体重相当两人一组,一人主动进攻使用指定跤绊动作,一人用30%力量“喂引”跤绊动作配合训练,进行技术动作使用的诱导,培养进攻方进攻的时机、方向、角度、力度,帮助进攻方建立动作使用的正确感知觉;要求:配合者要制造跤绊动作使用机会,施技者有合适机会就使用指定跤绊将对方摔倒;

S32中国式摔跤强调“输跤不输手,一手二绊子”。在中国式摔跤实战中“抓(借)把”和反“抓把”的方法称为“手法”,手法表现的主要方法有抢手、封手、借手、避手、蹬手、咧手等,又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而不同。实战中的手法,还发挥着两层作用:一是可以控制和试探对手,随时进行战术的调整;二是有效控制距离和调整角度,弥补运动变化中因步法、身体角度不到位而处于危险的状态。中国式摔跤取胜的关键在于对时机的把握,在实战中对出现的时机进行“瞬间捕捉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了比赛的结果。结合比赛讲,中国式摔跤得分关键是使用技术动作的时机,通过在双方交手中步法的移动,通过“手法技术”的变化和有意识的战术诱导,有效把握住出现的时机,可以说是比赛致胜的核心,因此“抢手练习”是提高中国式摔跤技战术能力的重要练习方法;

“抢手”练习方法:两人在摔跤垫上相互抢先抓握有利进攻“把位”,先抢好“底手”后,“上手”马上控制对方“手法把位”,注意手法技术与腰身步法移动配合,进行手法的变化与制约,寻找机会使用跤绊动作。实战比赛中,在移动中通过抢手抓握有利把位,用手法带动、探知对方重心后,马上衔接步法、身法使用跤绊动作,要注意进攻动作快、发力点准。进攻失败后,应该马上再通过“手法”技术迅速维持自身平衡,为下一次进攻做准备。对抗中抢手方法正确,手眼身步协调配合控手、开手及时,通过手法有效控制对手,是在比赛中成功运用技术的基础;

S33在发展各种素质的体能训练内容的设置上,应按照柔韧--有氧耐力、反应速度--最大速度、速度力量--最大力量,无氧耐力、力量耐力的顺序予以安排。柔韧:充分热身开后,进行各关节韧带的各种大幅压伸、拉伸练习。速度:专项速度,15秒三人配合快速“实摔”练习、单个动作摔倒比快训练,20秒快速抢手、开手、控手练习。速度素质,60、100、200、400米冲刺跑,强化提高其速度和速度耐力,提高其心肺功能;力量:持杠铃或杠铃片进行平推、涮片、弯举、转体、颈后推、持杠铃片跑、腹肌、背肌力量练习;耐力:进行拉圆劲、转体、四步揣、站跤架专项耐力练习;或进行车轮战、强对抗、极限次数的配合“实摔”练习、多组数大强度的实战对抗练习;每月进行以上四种基础体能练习方法1-2次,每次45分钟,发展学生专项体能,为提高运动技能打基础;

S34保持跤架,设定与对手在进行比赛的“情景”进行技战术运用“空动作”演练。要求:在进行手法技战术“各种手法技术的抓、开、封、控”(与腰身步法移动配合,进行手法的变化与制约)的同时,进行步法技战术“各种连贯步法”(注重变化与转化)的练习,同时还进行连贯跤绊技战术动作“绊子空”战术演练(要有假想敌和“来回劲”);

“活步、快手、闪电绊子”三合一“空练”,通过“空练”能提高练习者“手眼身法步”协同工作的能力,能提高练习者的反应能力、技战术运用想象力、战术模拟空练能力,对提高练习者“手法、身法、步法”灵敏性有非常大的作用,能有效促进跤绊“动作--技术--技战术动作--专项技能”形成。配合手法步法的各种技战术动作,练至连贯纯熟,有助于全面发挥“跤劲”能切实提高学生实战能力。促使学生技术动作掌握的更快,有助于形成技战术动作运用习惯的动力定型,帮助个人得意技术的早日形成与掌握。同时对比赛中技术动作运用时机和身体放松“听劲猜劲,借力打力”的中国式摔跤专项“跤感”的形成也有一定益处;

与通过比赛提高学生“技战术技能”相比较而言,“活步、快手、闪电绊子”三合一“空练”是更经济实用、简单高效的训练方法之一。每月进行2-3次练习,每次5-10分钟,发展学生“手眼身法步”协同工作的能力、技战术运用想象力;

S35两人在摔跤垫上固定抓握把位,使用指定跤绊动作进行实战比赛,鼓励进攻“进攻失败不算输,防守成功不算赢”,鼓励在实战中利用所抓住的固定把位,大胆使用跤绊动作,模拟比赛中常见场景,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要求:鼓励进攻,分开把位后马上恢复,进攻失败不输分,鼓励在实战中大胆使用跤绊动作;

S36两人在摔跤垫上半对抗练习跤绊动作,在移动中,配合方主动创造相应跤绊技术的使用时机,训练施技方在对抗中结合技术运用战术、把握机会使用“跤绊动作”技术的能力。要求:战术运用合理,手法要与身法步法结合,使用动作要果断、快速,3分钟一组,每堂课进行2-4组;

S37用50-80%力量,在轻松的训练气氛中,进行各种民族摔跤游戏比赛,比如:“摸泥鳅式”“跤感最灵者”竞技比赛、“搏克式”“勇敢摔跤王”竞技比赛、“挠羊式”“我就是英雄”竞技比赛等等。在民族摔跤游戏中,大胆使用技术,不用刻意在意输赢,在摔跤游戏中享受乐趣,在快乐训练中逐步建立使用动作成功的“跤感”形成,养成乐于训练、享受比赛、快乐运动的好习惯,3分钟一组,每堂课进行1-2组;

S38个人特色技术:在习练中国式摔跤的过程中,每个人的身高、体重和身体素质等条件都不相同,因此就应选择适于自己练习和使用的技术动作,以便更快地掌握技术,并形成自己的特长尤为重要。例如身材矮小、动作比较灵活的人,可着重选练小得合、端踢、撮、躺刀、入、穿裆靠、掏、耙、刀勾、豁、揣、捆等技术动作;身高、体重、力大的人,可重点练勾、别、崴、踢、扠、拧、揿、撮、肘、披、大得合等技术动作。练习中国式摔跤应熟练掌握适合个人的主要得分技术“连贯跤绊技术”即方向相反的几组连续的技术动作,以便在比赛时能左右开弓和把几种招术结合使用,形成连珠炮式的攻势。例如把豁接搀管,搀踢接勾刀、入接小得合等结合起来使用,会使对方顾此失彼,忙于招架而陷于被动。每堂课练习时,3分钟一组,每堂课进行2-4组;

S39两人一组在摔跤垫上进行七种民族传统摔跤比赛,注意手法技术的开手、控手,在对抗中大胆使用跤绊技术摔倒对方。要求:在比赛中大胆运用“一前一后、真假结合”的连贯跤绊技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本申请中组合技能切入的练习目的是巩固跤绊动作规范掌握,促进学生技战术技能形成,是提高中国式摔跤运动技能的一种重要训练内容和手段。通过双人配合,施技者抓握不同把位使用两个以上跤绊技术的连贯组合动作切入练习,能提高学生技术动作练习时的协调性,早日形成技术连贯应用技能。便于学生理解技战术动作的连贯转换方法,手法、身法、步法变化快、连接快,能提高动作速度与四肢配合协调性。促成学生从“学会跤绊动作”到通过切入练习“练熟跤绊技术”再通过实战练习达成“技战术动作运用”自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高中国式摔跤技能运用的"三阶十八步"教学训练法的S11中站位示意图;

图2为米字线方向定位施教者“四区八向;

图3为本发明提高中国式摔跤技能运用的"三阶十八步"教学训练法的S12中站位示意图;

图4为教师利用“米字标志线方向定位”教学演示图;

图5为本发明提高中国式摔跤技能运用的"三阶十八步"教学训练法的S13示意图;

图6为教师教学演示图;

图7为十字标志线;

图8为十字标志线定位“跤绊”动作学练要素演示图;

图9为三人配合“切入”练习图;

图10为学生利用“十字标志线方向定位”练习“跤绊”动作演示图;

图11为行进间半对抗搓技术练习示意图;

图12为搓+手别组合切入动作练习示意图;

图13为中国式摔跤米字标志性教具;

图14为本发明提高中国式摔跤技能运用的"三阶十八步"教学训练法阶段图;

图15为本发明提高中国式摔跤技能运用的"三阶十八步"教学训练法分部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提高中国式摔跤技能运用的"三阶十八步"教学训练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泛化阶段、分化阶段、以及巩固和自动化阶段;使学生“学会摔跤动作、练熟动作技术、会用技术技能”,提高在比赛中用技术摔倒对方的能力,提高将来在教学中会教中国式摔跤动作的能力;

其中所述泛化阶段包括如下步骤:

S11:“米”字标志线“动作要素”精准教学法,用于学会;

S12:“十”字标志线“动作要领”重复练习法,用于练对;

S13:“手机随堂录”“动作首因”课堂直观评价法,用于评准;

分化阶段包括如下步骤:

S21:十字线上“绊子空”模仿练习(动作分进练习法);

S22:双人“十字线”跤绊分解“实摔”练习(动作分解练习法);

S23:跤绊动作三人配合“切入”练习(辅助提高练习法);

S24:单个跤绊动作连续重复快速训练(巩固提高法);

S25:“跤绊技术优帮差”搭配练习提高法(帮扶纠错练习法);

S26:跤绊技术连贯“组合技能切入”(模拟运用训练法);

巩固和自动化阶段包括如下步骤:

S31:弱对抗“喂引跤绊”练习(诱导、喂引练习法);

S32:半对抗强调“跤绊应用”“抢手”练习(分进、探索练习法);

S33:专项体能强化提高练习(循环、强化训练法);

S34:“快手、活步、闪电绊子”技能提高“三合一空练”(情景、模拟训练法);

S35:“组合技术运用”“快速实摔”练习(组合、连贯训练法);

S36:固定把位下实战突出“跤绊应用”练习(条件、实战竞赛法);

S37:50-80%力量,民族摔跤游戏“跤绊运用”练习(对抗、运用训练法);

S38:主要得分技术的强化与主要对手的针对性练习(绝招、个性训练法);

S39:强对抗实战比赛检验“跤绊会用”练习(竞赛、强化训练法)。

其中具体地,S11中教师通过“米字标志线方向定位”定位施技者“己区敌区、四面八方”的技术练习“四区八向”,配合讲解跤绊技术的动作牵拉方向、动作结构与路线、步法落点、腰胯装塞定位点(决定施技角度)、用力“三要素”、躯干转体与变脸方向等较繁杂的中国式摔跤“动作结构与要素”,从而使复杂多变的摔跤步法、手法、身法化繁为简,变成动作路线清晰,技法有章可寻;

其中具体地,S12中定位施技者在“四区八向”教学法辅助下按所设定的程序和动作路线进行练习。“十字标志线方向定位”练习法的关键,是将“跤绊”动作结构形象化、可视化。施技学生利用十字线和配合同学的线上站位,将技术动作路线、步法落点、施技角度、发力方向、腰胯装塞定位与转体方向、面部朝向等技术结构与练习要素,由原先的模糊不清而变得清晰可见,是学生形成清晰而正确的“简单的动作表象”,从而做出“正确的技术动作”;

其中具体地,S13中在技术练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因“当局者迷”而不能“感悟”到自己身体姿势的变化,对自己的错误动作缺少知晓。教师利用手机随堂拍摄学生技术练习视频,即时集体回看(通过学习通投屏大屏幕或手机直接观看)并讲评技术练习优缺点,进行技术正误对比教学评价,有利于学生第一时间“直观看见”自己的错误动作,提高对技术的正确认知和“自我识错、改错”能力,提升技术动作规范性和跤绊动作练习效率。

其中具体地,S21两腿骑站在十字线上,跟随老师示范领做,练习“绊子空”动作。练习时注意观察老师的步法、手法与身法变化,手法带动、步法移动,通过十字线标定两脚的落点位置与发力方向和作用点,双手的拉推配合方要精准。经过在标识物上进行技术动作的减少难度练习,会在大脑中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

其中具体地,S22中“绊子空”动作练完后,双人在摔跤垫的“十字标志线”上配合练习跤绊动作,施技者由慢至快使用跤绊动作将对方摔倒,通过步法调整角度,双手用力拉推,动作要有攻击力;

其中具体地,S23中体重相当的三人一组,双人配合进行跤绊技术“切入”练习,第三人辅助练习,拉住被摔者的后腰带以防其倒地。施技者注意步法、身法和手法的位置,用力摔对方,练习跤绊动作的规范性和攻击力;

其中具体地,S24中重复练习是跤绊动作“从学会到练熟”巩固提高最重要的训练方法。在摔跤垫的“十字标志线”上,两人配合,进行跤绊动作反复多次“实摔”练习。重复练习时,每人5次交换练习为1组,每堂课要进行10组以上。当跤绊动作通过千万次的重复练习,达成“神经支配肌肉”协调的按照技术运转的方向初步定型,也就是说形成“跤绊动作”的“动力定型”变成“跤绊技术”。当跤绊技术练熟以后,就要提高跤绊技术练习的速度和动作进攻力度。因为,中国式摔跤技战术运用讲究“快打慢”“以快制胜”,动作进攻的速度往往决定技术在比赛中使用的成功率;

其中具体地,S25中通过“技术优帮差”搭配跤绊学习,让动作完成规范,技术水平高的学生配合并引导动作完成差的学生体验跤绊技术要领,加快技术落后学生跤绊动作学习的进度,加深彼此对动作的感知。提高学生跤绊动作掌握规范性,提高跤绊技术完成质量;

其中具体地,S26中双人配合,施技者抓握不同把位使用两个以上跤绊技术的连贯组合动作切入练习,练习时动作要协调,理解技战术动作的连贯转换方法,手法、身法、步法变化快、连接快,配合练习者以适度的力量进行犟力抵抗,教师“语言提示”动作连接要领。

其中具体地,S31中国式摔跤连贯跤绊技术(前后、左右、上下相向运动组合连接的二连贯跤绊技术)是技战术结合的跤绊技术,也称技战术技术。连贯技术是比赛中常见的重点得分技术,运用得当往往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在比赛运用中连贯跤绊技术连接要合理,第一个动作让对方重心移动,并使其产生犟劲,顺着对方犟劲使用第二个连贯技术。要领:连贯技术动作使用时要前后、左右相向运动与真假技术变化结合;

体重相当两人一组,一人主动进攻使用指定跤绊动作,一人用30%力量“喂引”跤绊动作配合训练,进行技术动作使用的诱导,培养进攻方进攻的时机、方向、角度、力度,帮助进攻方建立动作使用的正确感知觉;要求:配合者要制造跤绊动作使用机会,施技者有合适机会就使用指定跤绊将对方摔倒;

其中具体地,S32中国式摔跤强调“输跤不输手,一手二绊子”。在中国式摔跤实战中“抓(借)把”和反“抓把”的方法称为“手法”,手法表现的主要方法有抢手、封手、借手、避手、蹬手、咧手等,又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而不同。实战中的手法,还发挥着两层作用:一是可以控制和试探对手,随时进行战术的调整;二是有效控制距离和调整角度,弥补运动变化中因步法、身体角度不到位而处于危险的状态。中国式摔跤取胜的关键在于对时机的把握,在实战中对出现的时机进行“瞬间捕捉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了比赛的结果。结合比赛讲,中国式摔跤得分关键是使用技术动作的时机,通过在双方交手中步法的移动,通过“手法技术”的变化和有意识的战术诱导,有效把握住出现的时机,可以说是比赛致胜的核心,因此“抢手练习”是提高中国式摔跤技战术能力的重要练习方法;

“抢手”练习方法:两人在摔跤垫上相互抢先抓握有利进攻“把位”,先抢好“底手”后,“上手”马上控制对方“手法把位”,注意手法技术与腰身步法移动配合,进行手法的变化与制约,寻找机会使用跤绊动作。实战比赛中,在移动中通过抢手抓握有利把位,用手法带动、探知对方重心后,马上衔接步法、身法使用跤绊动作,要注意进攻动作快、发力点准。进攻失败后,应该马上再通过“手法”技术迅速维持自身平衡,为下一次进攻做准备。对抗中抢手方法正确,手眼身步协调配合控手、开手及时,通过手法有效控制对手,是在比赛中成功运用技术的基础;

其中具体地,S33在发展各种素质的体能训练内容的设置上,应按照柔韧--有氧耐力、反应速度--最大速度、速度力量--最大力量,无氧耐力、力量耐力的顺序予以安排。柔韧:充分热身开后,进行各关节韧带的各种大幅压伸、拉伸练习。速度:专项速度,15秒三人配合快速“实摔”练习、单个动作摔倒比快训练,20秒快速抢手、开手、控手练习。速度素质,60、100、200、400米冲刺跑,强化提高其速度和速度耐力,提高其心肺功能;力量:持杠铃或杠铃片进行平推、涮片、弯举、转体、颈后推、持杠铃片跑、腹肌、背肌力量练习;耐力:进行拉圆劲、转体、四步揣、站跤架专项耐力练习;或进行车轮战、强对抗、极限次数的配合“实摔”练习、多组数大强度的实战对抗练习;每月进行以上四种基础体能练习方法1-2次,每次45分钟,发展学生专项体能,为提高运动技能打基础;

其中具体地,S34保持跤架,设定与对手在进行比赛的“情景”进行技战术运用“空动作”演练。要求:在进行手法技战术“各种手法技术的抓、开、封、控”(与腰身步法移动配合,进行手法的变化与制约)的同时,进行步法技战术“各种连贯步法”(注重变化与转化)的练习,同时还进行连贯跤绊技战术动作“绊子空”战术演练(要有假想敌和“来回劲”);

“活步、快手、闪电绊子”三合一“空练”,通过“空练”能提高练习者“手眼身法步”协同工作的能力,能提高练习者的反应能力、技战术运用想象力、战术模拟空练能力,对提高练习者“手法、身法、步法”灵敏性有非常大的作用,能有效促进跤绊“动作--技术--技战术动作--专项技能”形成。配合手法步法的各种技战术动作,练至连贯纯熟,有助于全面发挥“跤劲”能切实提高学生实战能力。促使学生技术动作掌握的更快,有助于形成技战术动作运用习惯的动力定型,帮助个人得意技术的早日形成与掌握。同时对比赛中技术动作运用时机和身体放松“听劲猜劲,借力打力”的中国式摔跤专项“跤感”的形成也有一定益处;

与通过比赛提高学生“技战术技能”相比较而言,“活步、快手、闪电绊子”三合一“空练”是更经济实用、简单高效的训练方法之一。每月进行2-3次练习,每次5-10分钟,发展学生“手眼身法步”协同工作的能力、技战术运用想象力;

其中具体地,S35两人在摔跤垫上固定抓握把位,使用指定跤绊动作进行实战比赛,鼓励进攻“进攻失败不算输,防守成功不算赢”,鼓励在实战中利用所抓住的固定把位,大胆使用跤绊动作,模拟比赛中常见场景,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要求:鼓励进攻,分开把位后马上恢复,进攻失败不输分,鼓励在实战中大胆使用跤绊动作;

其中具体地,S36两人在摔跤垫上半对抗练习跤绊动作,在移动中,配合方主动创造相应跤绊技术的使用时机,训练施技方在对抗中结合技术运用战术、把握机会使用“跤绊动作”技术的能力。要求:战术运用合理,手法要与身法步法结合,使用动作要果断、快速,3分钟一组,每堂课进行2-4组;

其中具体地,S37用50-80%力量,在轻松的训练气氛中,进行各种民族摔跤游戏比赛,比如:“摸泥鳅式”“跤感最灵者”竞技比赛、“搏克式”“勇敢摔跤王”竞技比赛、“挠羊式”“我就是英雄”竞技比赛等等。在民族摔跤游戏中,大胆使用技术,不用刻意在意输赢,在摔跤游戏中享受乐趣,在快乐训练中逐步建立使用动作成功的“跤感”形成,养成乐于训练、享受比赛、快乐运动的好习惯,3分钟一组,每堂课进行1-2组;

其中具体地,S38个人特色技术:在习练中国式摔跤的过程中,每个人的身高、体重和身体素质等条件都不相同,因此就应选择适于自己练习和使用的技术动作,以便更快地掌握技术,并形成自己的特长尤为重要。例如身材矮小、动作比较灵活的人,可着重选练小得合、端踢、撮、躺刀、入、穿裆靠、掏、耙、刀勾、豁、揣、捆等技术动作;身高、体重、力大的人,可重点练勾、别、崴、踢、扠、拧、揿、撮、肘、披、大得合等技术动作。练习中国式摔跤应熟练掌握适合个人的主要得分技术“连贯跤绊技术”即方向相反的几组连续的技术动作,以便在比赛时能左右开弓和把几种招术结合使用,形成连珠炮式的攻势。例如把豁接搀管,搀踢接勾刀、入接小得合等结合起来使用,会使对方顾此失彼,忙于招架而陷于被动。每堂课练习时,3分钟一组,每堂课进行2-4组;

其中具体地,S39两人一组在摔跤垫上进行七种民族传统摔跤比赛,注意手法技术的开手、控手,在对抗中大胆使用跤绊技术摔倒对方。要求:在比赛中大胆运用“一前一后、真假结合”的连贯跤绊技术。以上实施例仅是对本发明创造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