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前哨淋巴结双靶向造影剂、制备方法、应用方法及用途

前哨淋巴结双靶向造影剂、制备方法、应用方法及用途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前哨淋巴结双靶向造影剂、制备方法、应用方法及用途,前哨淋巴结双靶向造影剂包括:外层、中间层和内层;外层的材料包括壳聚糖、纳米碳和透明质酸,中间层的材料包括磷脂酰丝氨酸,内层的材料包括惰性气体。本发明的前哨淋巴结双靶向造影剂、制备方法、应用方法及用途,通过淋巴管途径,利用造影剂的亲巨噬细胞特性,靶向SLB并肉眼可视及超声增强,通过血池途径,利用透明质酸的亲肿瘤细胞特性靶向肿瘤,并利用纳米碳为光热治疗提供靶点;通过淋巴途径持续靶向前哨淋巴结,保证术后切除SLB与术前定位匹配;通过淋巴途径与血池途径,匹配淋巴途径的造影剂缺失及血池途径的造影剂聚集情况可诊断淋巴结转移情况。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466886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2-06-2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号CN202210601512.8

  • 发明设计人 孙彦;崔立刚;梁晓龙;王淑敏;

    申请日2022-05-30

  • 分类号A61K49/22;A61K41/00;A61K47/61;A61K47/69;A61P35/00;A61P35/04;

  • 代理机构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段媛媛

  • 地址 100191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5:49:21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6-28

    公开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前哨淋巴结双靶向造影剂、制备方法、应用方法及用途。

背景技术

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是指乳腺淋巴引流的第一站淋巴结,目前普遍认为SLN可以作为判断肿瘤腋窝转移的指标,避免过度腋窝清扫淋巴结,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临床手术多采用美蓝(3,7-双(二甲氨基)吩噻嗪-5-翁氯化物,亚甲基蓝)等小分子染料进行定位,进行手术中切除SLN,等待术中病理结果来决定手术方式。即通过乳晕区或者肿瘤周围皮下或皮内注射美蓝/纳米碳后进行术中追踪淋巴管及SLN,此方法解决了手术中SLN的诊断问题,但术前对SLN的定位及诊断仍然存在盲区。此外由于染料非靶向SLN显影,手术之后由于多个淋巴结染色而不能准确定位SLN,造成SLN诊断偏差,存在遗漏SLN及切除过多的淋巴结的可能。另一方面,对于非手术治疗的患者由于无法术中活检SLN,因此不能明确诊断SLN情况,造成治疗前腋窝淋巴结诊断的不确定性。此外,目前临床治疗过程中,对于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多采用全身化疗的方式,尚未有针对腋窝淋巴结的局部治疗方式。

近年来,超声造影剂被用于乳腺癌SLN超声造影定位,术前定位淋巴结均于体表标记个数及位置,术中再进行染料示踪定位。但腋窝解剖为立体结构,且淋巴结数目多,即使术前定位,术中仍有可能在局部找不到染色的淋巴结,或者腋窝相应位置可术中探查到多个染色/未染色淋巴结,不能确定哪个是术前定位SLN,因此术中定位的染料染色淋巴结是否与术前超声造影定位SLN吻合,切除的SLN是否匹配还依赖于超声医生与手术医生的技术及两者之间的合作情况,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期,即使合作娴熟的医生之间仍然存在着术后切除的SLN也无法实时证实与术前定位的SLN匹配情况,因此发明一种靶向SLN造影剂术前诊断,并术后证实切除准确性及完整性都是必要的。

因此,亟需一种前哨淋巴结双靶向造影剂、制备方法、应用方法及用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前哨淋巴结双靶向造影剂、制备方法、应用方法及用途,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前哨淋巴结双靶向造影剂,其中,包括:

外层、中间层和内层;所述外层的材料包括壳聚糖、纳米碳和透明质酸,所述中间层的材料包括磷脂酰丝氨酸,所述内层的材料包括惰性气体。

如上所述的前哨淋巴结双靶向造影剂、制备方法、应用方法及用途,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外层中,所述壳聚糖为条形结构,所述纳米碳为实心球形结构,所述透明质酸为锥形结构,所述壳聚糖和所述纳米碳相互吸附,所述透明质酸通过羧基偶联在壳聚糖的氨基上,所述透明质酸和所述纳米碳均设置在所述壳聚糖外侧;所述中间层中,所述磷脂酰丝氨酸为空心球形结构。

如上所述的前哨淋巴结双靶向造影剂、制备方法、应用方法及用途,其中,优选的是,所述惰性气体包括C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前哨淋巴结双靶向造影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制备造影剂微泡、在微泡表面组装纳米碳和在装载纳米碳的微泡表面修饰透明质酸的步骤。

如上所述的前哨淋巴结双靶向造影剂的制备方法,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制备造影剂微泡包括:

制备表面活性剂包裹C

对混合均匀的混悬液进行高温高压处理,然后连续搅拌冷却至室温;

向冷却后的混悬液中通入C

收集中间层微泡,并用PBS缓冲溶液反复漂洗直至下层溶液澄清;

收集ST68微泡,与PBS缓冲溶液等体积混合后充入C

如上所述的前哨淋巴结双靶向造影剂的制备方法,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在微泡表面组装纳米碳,具体包括:

采用静电吸引层自组装的方法在ST68微泡表面组装纳米碳,具体包括:

取ST68微泡悬液于下端有开口的离心管中,注入C

待微泡完全漂浮至液面上层后,弃下层清液,向微泡中加入带正电荷的壳聚糖溶液,吸附;

注入C

向ST68微泡悬液中加入PBS缓冲溶液,反复洗涤,除去过量的壳聚糖;

向ST68微泡悬液中加入带负电荷的纳米碳水溶液,吸附;

用PBS缓冲溶液洗涤,得到纳米碳包覆的ST68微泡;

将所制得的纳米碳包覆的ST68微泡重新分散到PBS中,充气密封,置于4℃冰箱中保存。

如上所述的前哨淋巴结双靶向造影剂的制备方法,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在装载纳米碳的微泡表面修饰透明质酸,具体包括:

采用化学连接法将透明质酸上的羧基与ST68微泡上的壳聚糖的氨基进行偶联,具体包括:

利用EDC和NHS对透明质酸溶液进行活化处理;

将装载纳米碳的ST68微泡加入活化后的透明质酸溶液中,搅拌后充气孵育;

用PBS缓冲溶液洗涤,将所得纳米碳包覆的微泡重新分散到PBS中,充气密封,置于4℃冰箱中保存。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前哨淋巴结双靶向造影剂的应用方法,其中,包括:

通过造影剂的双途径成像方式诊断前哨淋巴结,所述双途径成像方式包括淋巴途径和血池途径,利用磷脂酰丝氨酸可被前哨淋巴结内的巨噬细胞吞噬的作用,通过淋巴途径靶向定位定量前哨淋巴结,并利用透明质酸的亲肿瘤特性,通过血池途径靶向前哨淋巴结内的肿瘤细胞;

对手术患者,根据纳米碳的肉眼示踪能力确定前哨淋巴结的位置并切除;

对非手术患者,利用纳米碳的光热效应,根据造影剂双途径双靶向的定位结果,对前哨淋巴结内的肿瘤细胞进行靶向光热治疗。

如上所述的前哨淋巴结双靶向造影剂的应用方法,其中,优选的是,所述通过淋巴途径靶向定位定量前哨淋巴结具体包括:

在皮下/皮内或者肿瘤周围注射造影剂,在术前、和/或术中、和/或术后通过淋巴途径持续靶向前哨淋巴结显影,以使术后切除的前哨淋巴结与术前定位的前哨淋巴结相匹配;

所述通过血池途径靶向前哨淋巴结内的肿瘤细胞,具体包括:

静脉注射造影剂,透明质酸靶向肿瘤细胞,造影剂通过血液回流途径进入淋巴结内,造影剂在转移淋巴结/淋巴结内的转移部分聚集,显示为高增强;

对手术患者,所述根据纳米碳的肉眼示踪能力确定前哨淋巴结的位置并切除,具体包括:

在术中,外科切开病变组织后,根据纳米碳的肉眼示踪能力确定前哨淋巴结的位置并切除;

在术后,确定切除的淋巴结与术前定位的淋巴结是否匹配,在手术室确定切除的淋巴结是否为超声造影剂的增强显影,若是,则切除的淋巴结就是术前定位的前哨淋巴结,若不是,则继续寻找前哨淋巴结,在对超声探头进行无菌处理后,通过手术视野再次定位前哨淋巴结,直至切除的淋巴结和术前定位的前哨淋巴结完全匹配,同时增强的淋巴结都是染色的淋巴结。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前哨淋巴结双靶向造影剂的用途,将所述前哨淋巴结双靶向造影剂应用在超声/肉眼可视双模态成像、双靶向诊断和治疗中。

本发明提供一种前哨淋巴结双靶向造影剂、制备方法、应用方法及用途,双示踪靶向前哨淋巴结造影剂可通过淋巴管途径,利用磷脂酰丝氨酸的亲巨噬细胞特性及纳米碳的肉眼可视性,靶向前哨淋巴结并使其肉眼可视及超声增强,通过血池途径,利用透明质酸的亲肿瘤细胞特性靶向转移,并利用纳米碳为光热治疗提供靶点。首先,通过淋巴途径可术前、术中及术后持续靶向前哨淋巴结显影,因此,可保证术后切除前哨淋巴结与术前定位精准匹配,实现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肉眼可视染色前哨淋巴结及超声造影显影前哨淋巴结的双示踪定位,及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全程监控及术后切除完整性评估的一站式应用。其次,经皮淋巴途径利用磷脂酰丝氨酸的亲巨噬细胞特性,乳腺癌细胞破坏正常淋巴结可造成正常淋巴结内巨噬细胞缺失及局部引流不畅,因此对于造影淋巴结内出现造影剂缺失或者局部充盈缺失可提示转移可能;另一方面,通过血池途径,由于造影偶联透明质酸,透明质酸具有乳腺癌细胞靶向作用,在造影剂通过血液回流途径进入淋巴结内,可在转移淋巴结/淋巴结内的转移部分造影剂聚集形成血池途径时,淋巴结转移显示为高增强。因此通过淋巴途径与血池途径双显影后,匹配淋巴途径的造影剂缺失及血池途径的造影剂聚集情况可明确诊断淋巴结转移情况。此外,透明质酸可提高造影剂的生物相容性,延长在体内循环时间,并能实现对乳腺癌及前哨淋巴结转移的主动靶向;纳米碳对近红外光吸收显著,光热转换效率较高,可用于乳腺癌及转移淋巴结的光热治疗,通过透明质酸对肿瘤细胞的靶向作用可增强纳米碳的光热治疗效果,降低周围组织损伤;同时,透明质酸具有生物可降解性、低毒性和低免疫原性等特征可以较大程度降低在治疗过程中对正常组织和细胞的毒副作用。

附图说明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其中: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前哨淋巴结双靶向造影剂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惰性气体、2-磷脂酰丝氨酸、3-壳聚糖、4-纳米碳、5-透明质酸。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公开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本公开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现,不限于这里所述的实施例。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本公开透彻且完整,并且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表达本公开的范围。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材料的组分、数字表达式和数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

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在该词前的要素涵盖在该词后列举的要素,并不排除也涵盖其他要素的可能。“上”、“下”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在本公开中,当描述到特定部件位于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间时,在该特定部件与第一部件或第二部件之间可以存在居间部件,也可以不存在居间部件。当描述到特定部件连接其它部件时,该特定部件可以与所述其它部件直接连接而不具有居间部件,也可以不与所述其它部件直接连接而具有居间部件。

本公开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与本公开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理解的含义相同,除非另外特别定义。还应当理解,在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术语应当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相一致的含义,而不应用理想化或极度形式化的意义来解释,除非这里明确地这样定义。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随着光声成像和光疗技术的生物医学应用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纳米碳作为染料已获批应用于临床,安全性好且具有光热治疗作用的纳米材料,为肿瘤局部微创治疗提供新思路,然而很多光声造影剂存在生物相容性较差,缺乏肿瘤靶向性,功能单一等共性问题,严重限制其诊疗应用。透明质酸(HA)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主动肿瘤靶向性,可被透明质酸酶降解,并且易于化学修饰和实现多种超分子弱相互作用力协同工作。因此,结合透明质酸来制备造影剂,使其在SLN的肿瘤转移标记性能和协助局部治疗效果提供可能。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前哨淋巴结双靶向造影剂,其包括:外层、中间层和内层;所述外层的材料包括壳聚糖3、纳米碳4和透明质酸5,所述中间层的材料包括磷脂酰丝氨酸2,所述内层的材料包括惰性气体1。

其中,所述外层中,所述壳聚糖3为条形结构,所述纳米碳4为实心球形结构,所述透明质酸5为锥形结构,所述壳聚糖3和所述纳米碳4相互吸附,所述透明质酸5通过羧基偶联在壳聚糖3的氨基上,所述透明质酸5和所述纳米碳4均设置在所述壳聚糖3外侧;所述中间层中,所述磷脂酰丝氨酸2为空心球形结构。所述惰性气体1包括C

进一步地,所述纳米碳4利用是有机光热材料,也可以是无机光热材料,有机光热粒子例如可以为吲哚箐绿,聚吡咯,聚多巴胺等,无机光热粒子例如可以为金纳米粒子,氧化铁纳米颗粒,硫化铜,石墨烯纳米粒子等。

实施例2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前哨淋巴结双靶向造影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制备造影剂微泡、在微泡表面组装纳米碳和在装载纳米碳的微泡表面修饰透明质酸的步骤。

其中,所述制备造影剂微泡包括:

制备表面活性剂包裹C

对混合均匀的混悬液置于120℃灭菌锅中进行高温高压处理(例如为12min),然后连续搅拌冷却至室温;

向冷却后的混悬液中通入C

收集中间层微泡,并用PBS缓冲溶液反复漂洗直至下层溶液澄清,具体地,声振后得到均匀的乳白色悬液,将其收集于250mL分液漏斗中静置。35min后,不同尺寸的气泡由于自身浮力作用分为明显的三层,收集中间层微泡并用PBS缓冲溶液反复漂洗直至下层溶液澄清;

收集ST68微泡于西林瓶中,与PBS缓冲溶液等体积混合后充入C

进一步地,所述在微泡表面组装纳米碳,具体包括:

采用静电吸引层自组装的方法在ST68微泡表面组装纳米碳,具体包括:

取10mL新近制备的ST68微泡悬液于下端有开口的离心管(可以自制可以购买)中,注入C

待微泡完全漂浮至液面上层后,弃下层清液,向微泡中加入10mL带正电荷的壳聚糖溶液(1mg/mL,0.5M NaCl),轻微振摇,吸附15min;

注入C

向ST68微泡悬液中加入20mL的PBS缓冲溶液,按照同样的方法反复洗涤2次,除去过量的壳聚糖;

组装了带正电荷的壳聚糖后,再向ST68微泡悬液中加入10mL的带负电荷的纳米碳水溶液(1mg/mL,0.5M NaCl),轻微振摇,吸附15min;

组装之后,同样用PBS缓冲溶液洗涤2次,得到纳米碳包覆的ST68微泡;

组装完毕后,将所制得的纳米碳包覆的ST68微泡重新分散到PBS中,充气密封,置于4℃冰箱中保存。

更进一步地,所述在装载纳米碳的微泡表面修饰透明质酸,具体包括:

采用化学连接法将透明质酸上的羧基与ST68微泡上的壳聚糖的氨基进行偶联,这样在微泡表面修饰透明质酸,具体包括:

利用EDC(1-(3-二甲胺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和NHS(N-羟基琥珀酰亚胺)对10mL的透明质酸溶液(1 mg/mL,0.5M NaCl)进行活化处理,活化10min;

将10mL的装载纳米碳的ST68微泡加入活化后的透明质酸溶液中,轻微搅拌后充气孵育过夜;

用PBS缓冲溶液洗涤2次,将所得纳米碳包覆的微泡重新分散到PBS中,充气密封,置于4℃冰箱中保存。

小分子染料纳米碳生物相容性好且可肉眼可视,本发明通过静电自组装方法与具有亲巨噬细胞的磷脂酰丝氨酸超声造影剂结合,再通过化学键将具有亲肿瘤特性的透明质酸共价连接到载体的表面,制备出具有超声/肉眼可视双模态成像、靶向及增强光热治疗效果的微气泡。

实施例3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前哨淋巴结双靶向造影剂的应用方法,其中,包括:

步骤S1、通过造影剂的双途径成像方式诊断前哨淋巴结,所述双途径成像方式包括淋巴途径和血池途径,利用磷脂酰丝氨酸可被前哨淋巴结内的巨噬细胞吞噬的作用,通过淋巴途径靶向定位定量前哨淋巴结,并利用透明质酸的亲肿瘤特性,通过血池途径靶向前哨淋巴结内的肿瘤细胞。

其中,所述通过淋巴途径靶向定位定量前哨淋巴结具体包括:

在皮下/皮内或者肿瘤周围注射造影剂,在术前、和/或术中、和/或术后通过淋巴途径持续靶向前哨淋巴结显影,以使术后切除的前哨淋巴结与术前定位的前哨淋巴结相匹配。

经皮淋巴途径利用磷脂酰丝氨酸的亲巨噬细胞特性,乳腺癌细胞破坏正常淋巴结可造成正常淋巴结内巨噬细胞缺失及局部引流不畅,因此对于造影淋巴结内出现造影剂缺失或者局部充盈缺失可提示转移可能。

由于亲巨噬细胞的造影剂磷脂酰丝氨酸具有前哨淋巴结特异性靶向成像,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术前超声造影靶向增强显影前哨淋巴结,并且根据增强模式初步判断其转移情况,磷脂酰丝氨酸在前哨淋巴结内滞留,可持续观察前哨淋巴结,为术前观察提供充分时间,有利于腋窝立体结构评估。术中,术者肉眼可见前哨淋巴结染色与超声增强前哨淋巴结匹配,术后切除的前哨淋巴结二次体外成像,将肉眼可见染色的前哨淋巴结与超声增强前哨淋巴结对应,评判术前诊断前哨淋巴结与术后切除前哨淋巴结的一致性。

所述通过血池途径靶向前哨淋巴结内的肿瘤细胞,具体包括:

静脉注射造影剂,透明质酸靶向肿瘤细胞,造影剂通过血液回流途径进入淋巴结内,造影剂在转移淋巴结/淋巴结内转移部分聚集,显示为高增强。

具有较好生物相容性和肿瘤靶向性的透明质酸可以靶向肿瘤。经静脉注射通过血池途径能实现对乳腺癌肿瘤细胞的主动靶向,对于淋巴结内出现乳腺癌肿瘤细胞也具有靶向提示作用。由于造影偶联透明质酸,透明质酸具有乳腺癌细胞靶向作用,在造影剂通过血液回流途径进入淋巴结内,可在转移淋巴结/淋巴结内转移部分造影剂聚集形成血池途径时淋巴结(LN)转移显示为高增强。因此,通过淋巴途径靶向前哨淋巴结(SLN)与血池途径靶向肿瘤转移,准确判断前哨淋巴结转移及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

综上所述,可以通过淋巴途径的低增强与血池途径的高增强匹配显示前哨淋巴结内两种途径向不同造影增强模式,可进一步提示并证明前哨淋巴结内部转移情况,因此双途径双靶向显示 前哨淋巴结内部情况的方式,即淋巴引流途径靶向前哨淋巴结,血池途径靶向转移的肿瘤细胞,两者联合有助于对术前诊断前哨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步骤S2、对手术患者,根据纳米碳的肉眼示踪能力确定前哨淋巴结的位置并切除。

具体而言,在术中,外科切开病变组织后,根据纳米碳的肉眼示踪能力确定前哨淋巴结的位置并切除;

在术后,确定切除的淋巴结与术前定位的淋巴结是否匹配,在手术室确定切除的淋巴结是否为超声造影剂的增强显影,若是,则切除的淋巴结就是术前定位的前哨淋巴结,若不是,则继续寻找前哨淋巴结,在对超声探头进行无菌处理后,通过手术视野再次定位前哨淋巴结,直至切除的淋巴结和术前定位的前哨淋巴结完全匹配,同时增强的淋巴结都是染色的淋巴结。

由于亲巨噬细胞的造影剂磷脂酰丝氨酸具有前哨淋巴结特异性靶向成像,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术前超声造影靶向增强显影前哨淋巴结,并且根据增强模式初步判断其转移情况,术中,术者肉眼可见前哨淋巴结染色与超声增强前哨淋巴结匹配,术后切除的前哨淋巴结二次体外成像,将肉眼可见染色的前哨淋巴结与超声增强前哨淋巴结对应,评判术前诊断前哨淋巴结与术后切除前哨淋巴结的一致性。

通过淋巴途径,可以术前、术中及术后根据需要反复持续观察前哨淋巴结,一站式应用于前哨淋巴结活检,便于外科手术医生准确判定前哨淋巴结、术中前哨淋巴结的切除高度对应及对切除前哨淋巴结的完整性评估,可优化手术流程,使术后切除的前哨淋巴结与术前定位的前哨淋巴结相匹配,实现肉眼可视染色前哨淋巴结及超声造影显影前哨淋巴结的双示踪定位、手术全程监控和术后切除完整性评估的一站式应用。同时联合使用超声淋巴造影联合血池造影的途径显像法可靶向诊断淋巴结转移,为定点微创治疗转移淋巴结提供靶点示踪剂提供依据。

另外,在术前,通过淋巴途径的增强显影结果可以初步判断淋巴结转移情况,再次通过静脉注射的血池途径可以再次证实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因此,可通过超声淋巴造影联合血池造影的双重显像法提高诊断前哨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步骤S3、对非手术患者,利用纳米碳的光热效应,根据造影剂双途径双靶向的定位结果,对前哨淋巴结内的肿瘤细胞进行靶向光热治疗。

对非手术的患者,是不能活检或者切除淋巴结的,因此提前判断淋巴结转移可以给患者治疗提供准确信息,便于医生调整治疗策略。由于纳米碳对近红外光吸收显著,光热转换效率较高,因此,本申请的前哨淋巴结双靶向造影剂可用于乳腺癌及转移淋巴结的光热治疗,应用其对癌细胞的光热杀伤效果,降低周围组织损伤,避免采用全身化疗的治疗方式所带来的副作用。同时,可利用透明质酸的亲肿瘤细胞特点,通过血池途径进行腋窝LN转移的靶向微创治疗,避免周围正常组织不必要的损伤,可以尽可能保护腋窝及上肢区域的功能;经静脉注射通过血池途径能实现对乳腺癌肿瘤细胞的主动靶向,对于淋巴结内出现乳腺癌肿瘤细胞也具有靶向提示作用。

因此,本发明的前哨淋巴结双靶向造影剂可通过可视化染料/超声微泡双示踪靶向前哨淋巴结,为微创治疗提供转移淋巴结靶点定位。

实施例4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前哨淋巴结双靶向造影剂的用途,将所述前哨淋巴结双靶向造影剂应用在超声/肉眼可视双模态成像、双靶向诊断和治疗中。既能通过淋巴途径靶向前哨淋巴结,又能通过血池途径靶向肿瘤,并且可以做局部靶向光热治疗;同时既可在超声仪器造影条件下增强显影,又可为外科医生手术中肉眼指示下作为手术的示踪剂。

本发明提供的前哨淋巴结双靶向造影剂、制备方法、应用方法及用途,双示踪靶向前哨淋巴结造影剂可通过淋巴管途径,利用磷脂酰丝氨酸的亲巨噬细胞特性及纳米碳的肉眼可视性,靶向前哨淋巴结并使其肉眼可视及超声增强,通过血池途径,利用透明质酸的亲肿瘤细胞特性靶向转移,并利用纳米碳为光热治疗提供靶点。首先,通过淋巴途径可术前、术中及术后持续靶向前哨淋巴结显影,因此,可保证术后切除前哨淋巴结与术前定位精准匹配,实现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肉眼可视染色前哨淋巴结及超声造影显影前哨淋巴结的双示踪定位,及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全程监控及术后切除完整性评估的一站式应用。其次,经皮淋巴途径利用磷脂酰丝氨酸的亲巨噬细胞特性,乳腺癌细胞破坏正常淋巴结可造成正常淋巴结内巨噬细胞缺失及局部引流不畅,因此对于造影淋巴结内出现造影剂缺失或者局部充盈缺失可提示转移可能;另一方面,通过血池途径,由于造影偶联透明质酸,透明质酸具有乳腺癌细胞靶向作用,在造影剂通过血液回流途径进入淋巴结内,可在转移淋巴结/淋巴结内转移部分造影剂聚集形成血池途径时,淋巴结转移显示为高增强。因此通过淋巴途径与血池途径双显影后,匹配淋巴途径的造影剂缺失及血池途径的造影剂聚集情况可明确诊断淋巴结转移情况。此外,透明质酸可提高造影剂的生物相容性,延长在体内循环时间,并能实现对乳腺癌及前哨淋巴结转移的主动靶向;纳米碳对近红外光吸收显著,光热转换效率较高,可用于乳腺癌及转移淋巴结的光热治疗,通过透明质酸对肿瘤细胞的靶向作用可增强纳米碳的光热治疗效果,降低周围组织损伤;同时,透明质酸具有生物可降解性、低毒性和低免疫原性等特征可以较大程度降低在治疗过程中对正常组织和细胞的毒副作用。

至此,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各实施例。为了避免遮蔽本公开的构思,没有描述本领域所公知的一些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上面的描述,完全可以明白如何实施这里公开的技术方案。

虽然已经通过示例对本公开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示例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本公开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