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基于生态评价的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分区方法

一种基于生态评价的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分区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生态保护修复规划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生态评价的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分区方法,包括根据对应的待研究区,获取到待研究区中各村界所对应的村界信息;所述村界信息包括生态信息;根据对应的生态信息,对各村界进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系统退化进行评价,并匹配出对应的生态保护重要区和生态退化分布区;计算各个村界生态保护重要区、生态退化分布区的面积,得到各个的生态退化分布区/生态保护重要区的比值;根据对应的比值,以及对应的就近原则,对各村界的生态修复类型进行确定,生成对应的生态修复分区图;根据对应的生态修复分区,明确各个分区的主要生态问题和修复方案。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6-28

    公开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态保护修复规划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生态评价的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分区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更好的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开展区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成为新时期生态修复的主旨,而划定区域生态保护分区是开展生态修复的前提。其中生态区划是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理论基础,通过生态区划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对待研究区进行合理的划分,使得在之后的修复时更加的科学。

现有的生态划区的做法通常是基于单一要素进行的分区,例如山体修复分区或者水体修复分区,并没有进行综合考虑,同时在对生态评价时,也都只是进行单一的生态评价来描述生态系统的限制,这就导致在进行生态修复划区时,对应的结果不是很科学和准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生态评价的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分区方法,能够在进行生态修复划区时更加的准确和科学。

本发明提供的基础方案:一种基于生态评价的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分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对应的待研究区,获取到待研究区中各村界所对应的村界信息;

S2、根据对应的村界所对应的村界信息,获取对应村界所对应的生态信息,对各村界进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系统退化进行评价,并匹配出对应的生态保护重要区和生态退化分布区;

S3、计算各个村界生态保护重要区、生态退化分布区的面积,得到各个的生态退化分布区/生态保护重要区的比值;

S4、根据对应的比值,以及对应的就近原则,对各村界的生态修复类型进行确定,生成对应的生态修复分区图;

S5、根据对应的生态修复分区,明确各个分区的主要生态问题和修复方案。

本发明的原理及优点在于:首先是通过收集待研究区中各村界所对应的村界信息,然后根据各村界的村界信息,获取到村界所对应的生态信息,之后以村界为单位,通过两个方面即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系统退化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匹配出对应的生态保护重要区和生态退化分布区,之后计算对应村界的生态保护重要区和生态退化分布区的面积,这样就可以得到各村界对应的生态退化分布区/生态保护重要区的比值,这样通过这些比值以及根据对应的就近原则就可以很直观的判断出对应的村界的生态修复类型,也就能够知道对应的生态修复分区,这样的就可以明确出各个分区的生态问题及制定对应的修复方案。

本申请在对村界进行生态保护重要区和生态退化分布区判断时,是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系统退化进行评价,并综合对应的结果,通过这种科学的方法对生态系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明确了对应的生态系统重要区域和退化区域,更加具有科学性。

同时在对各村界的生态修复类型进行判断时,不仅是根据对应的比值,同时还依照就近原则,这样可以使得待研究区的生态修复规划分区所对应的类型更加的集中,不会出现同一类型的区域分散分布,使得其对应的同一类型的区域都集中起来,这样有利于后期的修复方案的制定,同时也能降低对应的修复复杂程度和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S2包括:

S21、根据对应的村界,获取对应村界的所对应的生态信息,对各村界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系统退化进行评价,生成重要性等级信息和退化等级信息;所述重要性等级信息分为极重要、中等重要、较重要、不重要四个等级,所述退化等级信息也分为极退化、重度退化、中度退、不退化四个等级;

S22、根据重要性等级信息,提取村界所对应的重要性等级信息为极重要、中等重要、较重要的村界,形成对应的生态保护重要区;

S23、根据退化等级信息,提取村界所对应的退化等级信息为极退化、重度退化、中度退的村界,形成对应的生态退化分布区。

将对应的退化等级和重要性等级划分为多个等级,这样可以使得对应的划分更加的细致和准确,这样有利于后期更加合理的处理。

进一步的,所述S3中计算各个村界生态保护重要区、生态退化分布区的面积,得到各个的生态保护重要区/生态退化分布区的比值的比值计算公式为:

f

其中,f

M为生态保护重要区在第n个村界的面积;

N为生态退化分布区在第n个村界的面积。

进一步的,所述生态修复类型包括保护保育型、生态协同型、辅助修复型、系统治理型。

进一步的,所述S4中根据对应的比值,对各村界的生态修复类型进行确定的确定依据为:

当f

当y>f

当z>f

f

根据对应的比值,可以比较直观的对生态退化程度和生态修复的迫切程度进行了解。

进一步的,所述生态修复分区包括保护保育区、生态协同区、生态修复区、系统治理区,其中生态修复类型与生态修复分区的对应关系为:保护保育型对应保护保育区,生态协同型对应生态协同区,辅助修复型对应生态修复区,系统治理型对应系统治理区。

将对应的生态修复类型与生态修复区进行一一对应,这样在进行生态修复区类型的识别时会更加的轻松和快速。

进一步的,所述S5包括:

根据对应的生态修复分区,识别出对应的系统治理区,对系统治理区的生态问题进行确认;

根据对应的生态问题,进行对应的修复方案的制定。

系统治理区是修复尤为迫切的区域,通过对这一区的识别进行快速的修复方案的制定,可以有效且快速的对该系统治理区进行治理,这样也可以使得系统治理区得到最大化的修复,让其尽快脱离系统治理区这一类型,加快对生态环境的治理。

进一步的,所述S5还包括根据生态修复分区,识别出对应的生态修复区,对该区的每一次得到的f

获取该区本次的f

计算上一次到本次的f

判断当前的计算值是否大于预设阈值,若是,则判断当前该生态修复区有向系统治理区转变的可能,可直接将该生态修复区认定为系统治理区,反之,则该生态修复区还是为生态修复区。

生态修复区是介于系统治理区和生态协同区之间的,即对生态修复区治理不好就会导致生态修复区转变为系统治理区,这样就会大大增加对应的生态修复成本和破坏对应生态环境,通过对生态修复区的每一次进行的计算得到的f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基于生态评价的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分区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重庆两江新区所对应的生态修复规划分区所对应的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所示:一种基于生态评价的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分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对应的待研究区,获取到待研究区中各村界所对应的村界信息。

S2、根据对应的村界所对应的村界信息,获取对应村界所对应的生态信息,对各村界进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系统退化进行评价,并匹配出对应的生态保护重要区和生态退化分布区。

所述S2包括:

S21、根据对应的各村界的村界信息,获取对应村界的所对应的生态信息,对各村界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系统退化进行评价,生成重要性等级信息和退化等级信息;所述重要性等级信息分为极重要、中等重要、较重要、不重要四个等级,所述退化等级信息也分为极退化、重度退化、中度退、不退化四个等级;

S22、根据重要性等级信息,提取村界所对应的重要性等级信息为极重要、中等重要、较重要的村界,形成对应的生态保护重要区;

S23、根据退化等级信息,提取村界所对应的退化等级信息为极退化、重度退化、中度退的村界,形成对应的生态退化分布区。

S3、计算各个村界生态保护重要区、生态退化分布区的面积,得到各个的生态保护重要区/生态退化分布区的比值。

所述S3中计算各个村界生态保护重要区、生态退化分布区的面积,得到各个的生态保护重要区/生态退化分布区的比值的比值计算公式为:

f

其中,f

M为生态保护重要区在第n个村界的面积;

N为生态退化分布区在第n个村界的面积。

对各村界的生态修复类型进行确定的确定依据为:

当f

当y>f

当z>f

f

当0.5>f

当2>f

f

S4、根据对应的比值,以及对应的就近原则,对各村界的生态修复类型进行确定,生成对应的生态修复分区图。在本实施例中生态修复类型包括保护保育型、生态协同型、辅助修复型、系统治理型。生态修复分区包括保护保育区、生态协同区、生态修复区、系统治理区,其中生态修复类型与生态修复分区的对应关系为:保护保育型对应保护保育区,生态协同型对应生态协同区,辅助修复型对应生态修复区,系统治理型对应系统治理区。

在本实施例中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具体的生态修复划分为:

生态治理区包括金山、人和、大竹林、江北城、康美等27个村界,涉及面积为83.03平方公里;

生态修复区包括翠云、郭家沱、鱼嘴、鸳鸯、悦来、礼嘉等23个村界,涉及面积为150.85平方公里;

生态协同区包括水土、木耳、龙兴、王家、复兴、双凤桥、悦来等28个村界,涉及面积为216.90平方公里;

保护保育区包括鱼嘴、天宫殿、石船、复盛等67个村界,涉及面积为182.44平方公里。

同时在本实施例中具体的修复区划分时还要根据对应的就近原则,例如,当A村界对应的真实划分是生态修复区,但由于该村界所处的位置靠近生态治理区,这是就会将A村界的实际划分会为生态治理区。

在本实施例中,重庆两江新区的生态修复规划分区如图2所示。

S5、根据对应的生态修复分区,明确各个分区的主要生态问题和修复方案。

所述S5包括:

根据对应的生态修复分区,识别出对应的系统治理区,对系统治理区的生态问题进行确认;

根据对应的生态问题,进行对应的修复方案的制定。

在本实施例中,不同的生态修复分区所对应的修复方向是不同的,例如对于系统治理区,该区是建设用地的集中分布区域,生态资源缺乏,以打造城市弹性空间为主。结合城市道路、山体、水系、湿地、林地建设绿化隔离带、绿道、绿廊等,建设城市组团隔离带,优化山水格局;建设城市防护绿带,发挥生态廊道过渡、隔离和连通功能。

生态修复区,该区生态资源一般,生态问题突出,以辅助修复为主,开展生态修复,同时,营造高品质绿色公共开敞空间,增强人类生活空间的自然特性,加强城区绿色公共生态空间的连接度和城市内外绿地的同时贯通,形成完整的绿色生态空间。

生态协同区,该区生态资源一般,是城镇与自然保护区的中间区域,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重要目标,保障生态环境不受干扰,维护生态安全格局稳定。合理利用开发生态资源,允许非破坏性的休闲游憩、旅游观光以及科普教育等建设项目,以此突出生态单元的息游服务功能。

保护保育区,该区生态功能价值较高且依托良好的山水生态保护屏障,成为保护生态资源的核心地带。对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及保育自然生态为首要目标,统筹考虑生态资源的整体性、协调性、安全性和功能性。有序开展自然保护区内生态搬迁、山地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与数量,优化森林林分结构;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保护生物踏脚石。

还包括根据生态修复分区,识别出对应的生态修复区,对该区的每一次得到的f

获取该区本次的f

计算上一次到本次的f

判断当前的计算值是否大于预设阈值,若是,则判断当前该生态修复区有向系统治理区转变的可能,可直接将该生态修复区认定为系统治理区,反之,则该生态修复区还是为生态修复区。

假设在本次下的f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在每一个分区进行f

计算本次的f

若该差值大于预设差值时,则在进行该分区内村界的生态修复类型进行确定时,其对应的x、y、z进行对应的动态调整之后,再进行对应的生态修复类型的判断。

例如,当对应的某一分区内的某一村界上一次进行生态修复类型进行确定时是保护保育型,其中上一次判断时对应的x、y、z分别为0.2、0.5、2。

而在本次对该村界进行判断时其中本次得到的f

本实施例中通过对上一次与本次所对应的f

以上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晓申请日或者优先权日之前发明所属技术领域所有的普通技术知识,能够获知该领域中所有的现有技术,并且具有应用该日期之前常规实验手段的能力,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本申请给出的启示下,结合自身能力完善并实施本方案,一些典型的公知结构或者公知方法不应当成为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实施本申请的障碍。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