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电磁波吸收体和带电磁波吸收体的成形品

电磁波吸收体和带电磁波吸收体的成形品

摘要

电磁波吸收体(1a)具备第1层(10)和导电层(20)。第1层(10)为电介质层或磁性体层。导电层(20)设置在第1层的至少一侧。第1层(10)的杨氏模量与第1层(10)的厚度的乘积为0.1~1000MPa·mm。第1层(10)的相对介电常数为1~10,所述导电层(20)包括支撑体(25)、和与所述支撑体接触的导电性的导电功能层(22),所述支撑体(25)设置在所述第1层(10)和所述导电功能层(22)之间,以保护所述导电功能层(22)。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387386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12-3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2111060570.6

  • 申请日2018-01-23

  • 分类号H05K9/00(20060101);

  • 代理机构11277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日本大阪府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3:27:45

说明书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8年1月23日(优先权日为2017年6月13日)、申请号为CN201880039218.4、发明名称为“电磁波吸收体和带电磁波吸收体的成形品”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磁波吸收体和带电磁波吸收体的成形品。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具有1~10mm左右的波长和30~300GHz的频率的毫米波、亚毫米波的区域的电磁波被用作信息通信介质。正在研究将这种电磁波用于防撞系统。防撞系统是例如在车辆中检测到障碍物并自动制动、或测定周围车辆的速度、车辆间距离并调节本车的速度、车辆间距离的系统。为了使防撞系统正常工作,重要的是尽量避免接收不需要的电磁波,以防止误识别。因此,可以考虑在防撞系统中利用用于吸收不需要的电磁波的电磁波吸收体。

电磁波吸收体根据电磁波吸收的原理的不同而存在很多种类。例如,设置有电磁波反射层、具有λ/4(λ表示作为吸收对象的电磁波的波长)的厚度的电介质层、和电阻薄膜层的电磁波吸收体(有时称为“λ/4型电磁波吸收体”)由于其材料较为低廉,设计容易,因而能够以低成本制作。例如,专利文献1中,作为λ/4型电磁波吸收体,提出了一种发挥在宽的入射角度的区域内起作用这样优异的特性的电磁波吸收体。另外,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具有磁性体层的电磁波吸收材料。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9817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947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对于安装有电磁波吸收体的物品的形状未进行具体研究,对于在宽带宽中的电磁波吸收性能也未进行具体研究。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有利于在非平坦面上安装、且在宽带宽中的电磁波吸收性能也优异的电磁波吸收体。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磁波吸收体,其具备:

作为电介质层或磁性体层的第1层、和

设置在前述第1层的至少一侧的导电层,

前述第1层的杨氏模量与前述第1层的厚度的乘积为0.1~1000MPa·mm,

前述第1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为1~10。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带电磁波吸收体的成形品,其具备:

成形品、和

安装在前述成形品上的上述电磁波吸收体。

上述电磁波吸收体在非平坦面上也容易安装,且在宽带宽(例如,50~100GHz的频带中所含的2GHz以上的带宽)中的电磁波吸收性能也优异。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电磁波吸收体的一个例子的截面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带电磁波吸收体的成形品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电磁波吸收体的另外一个例子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下述的说明是对本发明的示例性的说明,本发明并不限于下述的实施方式。

如果能够将电磁波吸收体贴付至曲面等非平坦面上,电磁波吸收体的用途将扩大。作为电磁波吸收体的用途的一个例子,可以列举出搭载在汽车上的防撞系统。现有的防撞系统的毫米波雷达大多向汽车的前方照射毫米波,电磁波吸收体多安装在平坦面上。但是,如果也能够向汽车的斜前方或斜后方照射毫米波,检测障碍物,则可以进一步提高汽车行驶的安全性。为此,可以想到将毫米波雷达设置在汽车的角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电磁干扰,理想的是在保险杠等汽车部件的端部贴付电磁波吸收体,可预期到对容易贴付于曲面等非平坦面的电磁波吸收体的需求会增加。

另外,防撞系统的毫米波雷达中,为了提高雷达的分辨率,已经在尝试使用频率的宽频化。例如,在使用76GHz的频率的电磁波的防撞系统的毫米波雷达和使用79GHz的频率的电磁波的防撞系统的毫米波雷达中,有时会将使用带宽分别设为1GHz和4GHz。因此,理想的是,电磁波吸收体能够在宽带宽(例如,50~100GHz的频带中所含的2GHz以上的带宽)中发挥良好的电磁波吸收性能。

而且,也可以设想在防撞系统中使用利用不同频率的电磁波的多个毫米波雷达。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每个毫米波雷达准备不同种类的电磁波吸收体有可能增加防撞系统的部件数量,从而增加制造成本。另外,根据每个毫米波雷达准备不同种类的电磁波吸收体可能会增加防撞系统的总重量。为此,在防撞系统中使用利用不同频率的电磁波的多个毫米波雷达的情况下,如果存在能够在宽带宽中发挥良好的电磁波吸收性能的电磁波吸收体,则无需根据每个毫米波雷达准备不同种类的电磁波吸收体。

鉴于这种情况,本发明人等针对在非平坦面上也容易安装,且在宽带宽中的电磁波吸收性能优异的电磁波吸收体进行了夜以继日的研究。其结果,设计出了本发明的电磁波吸收体。需要说明的是,汽车中的防撞系统仅仅是电磁波吸收体的用途的一个例子而已。

如图1所示,电磁波吸收体1a具备第1层10和导电层20。第1层10是电介质层或磁性体层。导电层20设置在第1层10的至少一侧。第1层10的杨氏模量(拉伸模量)与第1层10的厚度的乘积为0.1~1000MPa·mm。而且,第1层10的相对介电常数为1~10。通过使第1层10的杨氏模量与第1层的厚度的乘积为0.1~1000MPa·mm,电磁波吸收体1a在非平坦面上也容易安装。而且,通过使第1层10的相对介电常数为1~10,电磁波吸收体1a能够在宽带宽(例如,50~100GHz的频带中所含的2GHz以上的带宽)中发挥良好的电磁波吸收性能。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第1层10的杨氏模量表示在常温下根据日本工业标准(JIS)K7161-1:2014测定的值。第1层10的相对介电常数可以通过空腔谐振器扰动法来测定。

电磁波吸收体1a例如在50~100GHz的频带中所含的2GHz以上的带宽中具有20dB以上的电磁波吸收量。这样,电磁波吸收体1a在宽带宽中能够发挥良好的电磁波吸收性能。电磁波吸收体1a的电磁波吸收量可以根据JIS R1679:2007,将入射角度设为15°并向电磁波吸收体1a照射电磁波来测定。

从提高将电磁波吸收体1a安装至非平坦面的容易性的角度出发,第1层10的杨氏模量与第1层的厚度的乘积理想的是0.1~1000MPa·mm,更理想的是0.1~500MPa·mm,进一步理想的是0.1~100MPa·mm,特别理想的是0.1~50MPa·mm,最理想的是0.1~20MPa·mm。

从将第1层10的杨氏模量与第1层10的厚度的乘积调节为0.1~1000MPa·mm的角度出发,第1层10的杨氏模量理想的是2000MPa以下。由此,即使在无法大幅度改变第1层10的厚度的情况下,也容易将第1层10的杨氏模量与第1层的厚度的乘积调节为0.1~1000MPa·mm。

第1层10例如含有高分子材料。第1层10中所含的高分子材料例如为:丙烯酸树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聚氯乙烯、聚氨酯、丙烯酸氨基甲酸酯树脂、离聚物、聚烯烃、聚丙烯、聚乙烯、有机硅树脂、聚酯、聚苯乙烯、聚酰亚胺、聚酰胺、聚砜、聚醚砜和环氧树脂等合成树脂(包括热塑性弹性体);或者,聚异戊二烯橡胶、聚苯乙烯-丁二烯橡胶、聚丁二烯橡胶、氯丁二烯橡胶、丙烯腈丁二烯橡胶、丁基橡胶、丙烯酸橡胶、乙丙橡胶和有机硅橡胶等合成橡胶。这些高分子材料可以单独或组合2种以上用作第1层10中所含的高分子材料。其中,从降低第1层10的相对介电常数的角度出发,第1层10中所含的高分子材料优选为丙烯酸树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聚烯烃、聚乙烯或有机硅橡胶。

第1层10例如也可以是发泡体。在这种情况下,第1层10的相对介电常数容易变低。而且,可以使第1层10轻量化。

第1层10中,可以分散有电介质和磁性体中的至少1者。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上述的高分子材料作为基质发挥作用。通过调节分散在第1层10中的电介质或磁性体的种类和量,电磁波吸收体1a能够发挥期望的电磁波吸收特性。分散在第1层10中的电介质例如为碳、氧化钛、氧化铝和钛酸钡等无机材料。调节分散在第1层10中的电介质和磁性体的量以使第1层10的相对介电常数为1~10。

从提高将电磁波吸收体1a安装至非平坦面的容易性的角度出发,导电层20的杨氏模量与导电层20的厚度的乘积低是理想的。另一方面,由于将第1层10的杨氏模量与第1层10的厚度的乘积调节至0.1~1000MPa·mm,非常低,因此,可以不将导电层20的杨氏模量与导电层20的厚度的乘积的上限调节至第1层10那样低。因此,导电层20的杨氏模量与导电层20的厚度的乘积典型地为12000MPa·mm以下。由此,容易将电磁波吸收体1a安装至非平坦面。

导电层20的杨氏模量与导电层20的厚度的乘积理想的是10000MPa·mm以下,更优选为8000MPa·m以下。

从提高将电磁波吸收体1a安装至非平坦面的容易性的角度出发,导电层20的杨氏模量与导电层20的厚度的乘积基本上越小越好。另一方面,在要求将电磁波吸收体1a安装在非平坦面的状态下电磁波吸收体1a具有高水平的耐久性的情况下,理想的是将导电层20的杨氏模量与导电层20的厚度的乘积调节至规定值以上。从该角度出发,导电层20的杨氏模量与导电层20的厚度的乘积理想的是10MPa·mm以上,更理想的是20MPa·mm以上,进一步理想的是50MPa·mm以上。

导电层20无需整体都由导电材料形成,例如也可以具备由导电材料形成的导电功能层22、和与该导电功能层22接触的不具备导电性的层。

导电层20理想的是含有金属。由此,导电层20容易具有低的薄层电阻。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合金是包括在金属中的。导电层20中所含的金属例如为铜、镍、锌、或它们的合金、铝、金或不锈钢。导电层20有时也可以由氧化铟锡(ITO)等金属氧化物形成。

如图1所示,导电层20例如含有由导电材料形成的导电功能层22。导电层20中,导电功能层22反射电磁波并防止电磁波的透射。为了在将电磁波吸收体1a安装在非平坦面的状态下使导电层20能够长期防止电磁波的透射并保持良好的电磁波吸收特性,理想的是导电功能层22具有规定值以上的厚度。另一方面,为了使导电层20的杨氏模量与导电层20的厚度的乘积为上述范围,理想的是导电功能层22具有规定值以下的厚度。因此,导电功能层22的厚度例如为5μm~1mm。

为了具有上述的厚度,理想的是,导电功能层22由金属箔形成,而非蒸镀膜。金属箔例如为铝箔、铜箔、金箔、钛箔、镍箔、镁箔、铝合金箔、铜合金箔、金合金箔、钛合金箔、镍合金箔、镁合金箔或不锈钢箔。其中,作为金属箔,理想的是使用铝箔。其理由在于,铝箔能够以低廉的价格得到,可以降低电磁波吸收体1a的制造成本。

如图1所示,导电层20例如包括支撑体25、和与支撑体25接触的导电性的导电功能层22。在这种情况下,支撑体25设置在第1层10和导电功能层22之间,以保护导电功能层22。例如,导电功能层22与第1层10直接接触时,存在第1层10中所含的成分扩散至导电功能层22中,导致导电功能层22劣化的可能性。而且,若导电功能层22上附着有用于将第1层10粘合至导电功能层22的粘接剂或粘合剂,则会存在该粘接剂或粘合剂中所含的成分导致导电功能层22劣化的可能性。进而,在电磁波吸收体1a被安装至非平坦面的状态下,由于导电功能层22是弯曲的状态,因此即使受到少量的刺激也会容易劣化。但是,通过利用支撑体25来保护导电功能层22,导电功能层22不易劣化,电磁波吸收体1a容易长期发挥期望的电磁波吸收性能。需要说明的是,在导电功能层22具有充分的厚度(例如,20μm以上)的情况下,可以省略支撑体25,导电层20可以仅由导电功能层22形成。

导电功能层22的厚度与支撑体25的厚度的比(导电功能层22的厚度:支撑体25的厚度)优选为1:0.1~1:10。导电功能层的厚度相对于支撑体的厚度的比低时,电磁波吸收体中,虽然柔软性良好,但容易发生导电功能层的劣化。导电功能层的厚度相对于支撑体的厚度的比高时,电磁波吸收体中,虽然不易发生导电功能层的劣化,但难以提高电磁波吸收体的柔软性。导电功能层22的厚度与支撑体25的厚度的比若为上述范围,则容易在电磁波吸收体1a中兼具良好的柔软性和良好的导电功能层的保护。

如上所述,支撑体25具有支撑导电功能层22并保护导电功能层22的作用。因此,支撑体25优选由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良好的化学耐久性的材料形成。因此,支撑体25例如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等聚酯树脂形成。

如图1所示,电磁波吸收体1a例如还具备电阻层30。电阻层30设置在第1层10的至少一侧。在这种情况下,第1层10为电介质层,且设置在电阻层30与导电层20之间。换言之,电磁波吸收体1a是λ/4型电磁波吸收体。

电磁波吸收体1a为λ/4型电磁波吸收体时,其被设计为作为吸收对象的波长(λ

λ

如上所述,电阻层30被设置为在电磁波吸收体1a的表面附近反射吸收对象的波长的电磁波。电阻层30例如具有200~600Ω/□的薄层电阻,理想的是具有360~500Ω/□的薄层电阻。在这种情况下,电磁波吸收体1a能够容易地选择性吸收毫米波雷达或亚毫米波雷达中广泛使用的波长的电磁波。例如,电磁波吸收体1a能够有效地使用于毫米波雷达中的50~100GHz、尤其是60~90GHz的频率的电磁波衰减。

电阻层30例如包括由选自由铟、锡和锌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者作为主要成分的金属氧化物、导电性高分子、碳纳米管、金属纳米线以及金属网中的任意1者形成的层(以下称为“电阻功能层”)。其中,从电阻层30中的薄层电阻的稳定性和电阻层30的耐久性的角度出发,电阻层30的电阻功能层由氧化铟锡(ITO)构成是理想的。在这种情况下,关于形成电阻层30的电阻功能层的材料,理想的是含有20~40重量%的SnO

电阻层30的电阻功能层例如具有10~100nm的厚度,理想的是具有25~50nm的厚度。由此,即使在电磁波吸收体1a被安装在非平坦面的状态下长期使用,也易于使电阻层30的薄层电阻稳定。

电阻层30例如也可以进一步含有支撑电阻功能层的支撑体。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例如在支撑体上利用溅射或涂覆(例如,棒涂)等成膜方法形成电阻功能层来制作电阻层30。在这种情况下,支撑体还起到能够高精度地调节电阻功能层的厚度的辅助材料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电阻层30的支撑体的材料例如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等聚酯树脂、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PC)、聚烯烃、聚乙烯(PE)、聚丙烯(PP)、环烯烃聚合物(COP)、聚氨酯、氨基甲酸酯丙烯酸树脂、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或偏二氯乙烯树脂。电阻层30的支撑体的材料可以是与导电层20的支撑体的材料相同的材料,也可以是不同的材料。其中,从良好的耐热性、尺寸稳定性与成本之间的平衡的角度出发,电阻层30的支撑体的材料理想的是PET。根据需要,电阻层30中可以省略支撑体。

在电阻层30包括支撑体的情况下,在电阻层30中,可以将电阻功能层设置在比支撑体更靠近第1层10的位置,也可以将支撑体设置在比电阻功能层更靠近第1层10的位置。

电阻层30的支撑体例如具有10~150μm的厚度,理想的是具有20~100μm的厚度,更优选具有30~80μm的厚度。由此,电阻层30的弯曲刚度低,且在形成电阻层30的电阻功能层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褶皱的发生或变形。

作为电介质层的第1层10可以是单层,也可以是多个层的层叠体。第1层10为多个层的层叠体的情况下,第1层10的相对介电常数可以通过如下方式算出:测定各层的相对介电常数,将得到的各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乘以各层的厚度相对于第1层10整体的厚度的比,将它们相加算出。

电磁波吸收体1a是λ/4型电磁波吸收体,电阻层30的外侧设置电介质层的情况下,其电介质层仅设置具有2以上的相对介电常数的非多孔层。需要说明的是,在电磁波吸收体的表面设置多孔体的情况下,若在高湿环境下长期放置,由于吸湿,存在电磁波吸收体的电磁波吸收性下降的可能性。

如图1所示,电磁波吸收体1a例如还具备粘合层40。在这种情况下,粘合层40设置在导电层20的外侧。由此,能够容易地将电磁波吸收体1a安装在成形品等物品上。

粘合层40包含例如丙烯酸系粘合剂、橡胶系粘合剂、有机硅系粘合剂和氨基甲酸酯系粘合剂等粘合剂。

如图2所示,使用电磁波吸收体1a,能够制造例如带电磁波吸收体的成形品100。带电磁波吸收体的成形品100具备成形品70和安装在成形品70上的电磁波吸收体1a。成形品70例如为保险杠等汽车部件。

对电磁波吸收体1a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在成形为片状的支撑体上通过蒸镀、溅射和涂覆(例如,棒涂)等成膜方法形成电阻功能层,制作电阻层30。其中,从严密地调节电阻层30的薄层电阻和电阻层30的电阻功能层的厚度的角度出发,电阻层30的电阻功能层通过溅射形成是理想的。作为导电层20,准备例如包括支撑体25和导电功能层22的层叠体。

接着,将用于形成压制成型至规定的厚度的第1层10的树脂组合物放置于导电层20的一个主表面(由支撑体25形成的主表面)上。其后,在用于形成第1层10的树脂组合物上层叠电阻层30的一个主表面。根据需要,使树脂组合物固化。由此,能够制造电磁波吸收体1a。根据该方法,可以容易地控制第1层10的厚度,因此能够制造电磁波吸收体1a使得其高效地吸收作为吸收对象的波长的电磁波。另外,由于分别形成电阻层30和导电层20,因此,电磁波吸收体1a的制造所需的时间短,电磁波吸收体1a的制造成本低。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导电层20,可以使用仅由导电功能层22构成的层,也可以为了使第1层10与导电层20或电阻层30而使用粘接剂或粘合剂。

<变形例>

电磁波吸收体1a也可以变更为如图3所示的电磁波吸收体1b。除了特别说明的情况以外,电磁波吸收体1b与电磁波吸收体1a同样地构成。对与电磁波吸收体1a的构成要素相同或相应的电磁波吸收体1b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关于电磁波吸收体1a的说明,只要技术上不矛盾,也适用于电磁波吸收体1b。

如图3所示,电磁波吸收体1b具备第1层10和导电层20,但不具备电阻层30。第1层10是电介质层或磁性体层。在第1层10为电介质层的情况下,电磁波吸收体1b是利用由分子极化引起的介电损耗来吸收电磁波的介电损耗型的电磁波吸收体。介电损耗型的电磁波吸收体中,分子极化无法追随电场的变化,电磁波具有的能量作为热而损耗。在这种情况下,在第1层10中,例如在作为电介质层的第1层10的高分子材料所列举的上述合成树脂或合成橡胶中分散有碳颗粒或钛酸钡(BaTiO

在第1层10为磁性体层的情况下,电磁波吸收体1b是利用磁性材料的磁损耗来吸收电磁波的磁损耗型的电磁波吸收体。在磁损耗型的电磁波吸收体中,磁矩无法追随磁场的变化,电磁波所具有的能量作为热而损耗。在这种情况下,第1层10中,例如在作为电介质层的第1层10的高分子材料所列举的上述合成树脂或合成橡胶中分散有铁氧体、铁或镍等磁性体的颗粒。调节第1层10中的磁性体的颗粒的含量,以使第1层10的相对介电常数为1~10。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在由聚酯形成的薄膜状支撑体(三菱化学株式会社制,三菱DIAFOIL,厚度:38μm厚)上,使用含有30重量%的SnO

<实施例2>

在由聚酯形成的薄膜状支撑体(三菱化学株式会社制,三菱DIAFOIL,厚度:38μm厚)上,使用含有10重量%的SnO

<实施例3>

在120℃下将EVA树脂(三井杜邦公司制,EVAFLEX EV250,相对介电常数:2.45)压制成型,得到具有560μm厚度的实施例3的电介质层。除了使用实施例3的电介质层代替实施例1的电介质层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实施例3的电磁波吸收体。

<实施例4>

向100重量份的EVA树脂(三井杜邦公司制,EVAFLEX EV250)中添加50重量份的钛酸钡粉末(堺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产品名:BT-01),通过混炼辊进行混炼。其后,将混炼物在120℃下压制成型,得到具有456μm厚度的实施例4的电介质层。实施例4的电介质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为3.90。除了使用实施例4的电介质层代替实施例1的电介质层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实施例4的电磁波吸收体。

<实施例5>

向100重量份的EVA树脂(三井杜邦公司制,EVAFLEX EV250)中添加100重量份的钛酸钡粉末(堺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产品名:BT-01),通过混炼辊进行混炼。其后,将混炼物在120℃下压制成型,得到具有397μm厚度的实施例5的电介质层。实施例5的电介质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为5.19。除了使用实施例5的电介质层代替实施例1的电介质层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实施例5的电磁波吸收体。

<实施例6>

向100重量份的EVA树脂(三井杜邦公司制,EVAFLEX EV250)中添加200重量份的钛酸钡粉末(堺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产品名:BT-01),通过混炼辊进行混炼。其后,将混炼物在120℃下压制成型,得到具有336μm厚度的实施例6的电介质层。实施例6的电介质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为7.25。除了使用实施例6的电介质层代替实施例1的电介质层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实施例6的电磁波吸收体。

<实施例7>

将烯烃系发泡体(日东电工株式会社制,产品名:SCF 100,相对介电常数:1.07)切片,得到具有0.82mm厚度的实施例7的电介质层。在实施例1的导电层的具有25μm厚度的PET的层与实施例7的电介质层之间夹设具有30μm厚度的丙烯酸粘合剂,粘合实施例7的电介质层与实施例1的导电层。接着,在将由实施例1的电阻层的支撑体形成的主表面朝向实施例7的电介质层的状态下,在实施例7的电介质层与实施例1的电阻层之间夹设具有30μm厚度的丙烯酸粘合剂,粘合实施例7的电介质层和实施例1的电阻层。由此,得到实施例7的电磁波吸收体。

<实施例8>

将聚酯系发泡体(日东电工株式会社制,产品名:SCF T100,相对介电常数:1.09)切片,得到具有0.79mm厚度的实施例8的电介质层。在实施例1的导电层的具有25μm厚度的PET的层与实施例8的电介质层之间夹设具有30μm厚度的丙烯酸粘合剂,粘合实施例8的电介质层和实施例1的导电层。接着,在将由实施例1的电阻层的支撑体形成的主表面朝向实施例8的电介质层的状态下,在实施例8的电介质层与实施例1的电阻层之间夹设具有30μm厚度的丙烯酸粘合剂,粘合实施例8的电介质层和实施例1的电阻层。由此,得到实施例8的电磁波吸收体。

<实施例9>

向100重量份的丙烯酸树脂(株式会社可乐丽制,Clarity LA2330)中添加300重量份的New Metals and Chemicals Corporation,Ltd.制的羰基铁粉YW1,通过混炼辊混炼后,在120℃下压制成型制作具有1200μm厚度的片状的电介质层(实施例9的电介质层)。实施例9的电介质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为6.60。在由聚酯形成的薄膜状的支撑体(三菱化学株式会社制,三菱DIAFOIL,厚度:50μm厚)上,使用含有10重量%的SnO

<实施例10>

除了使用实施例1的导电层代替实施例9的导电层以外,与实施例9同样地制作实施例10的电磁波吸收体。将实施例1的导电层的具有25μm厚度的PET的层朝向实施例9的电介质层。

<实施例11>

将离聚物树脂(Dupont-Mitsui Polychemical Co.,Ltd.制,产品名:Himilan1855)通过混炼辊混炼后,在120℃下压制成型制作具有565μm厚度的实施例11的电介质层。实施例11的电介质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为2.44。除了使用实施例11的电介质层代替实施例1的电介质层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实施例11的电磁波吸收体。

<实施例12>

将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LLDPE)(Prime Polymer Co.,Ltd.制,产品名:ULT-ZEX2022L)通过混炼辊混炼后,在120℃下压制成型,制作具有580μm厚度的实施例12的电介质层。实施例12的电介质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为2.30。除了使用实施例12的电介质层代替实施例7的电介质层以外,与实施例7同样地得到实施例12的电磁波吸收体。

<实施例13>

将高密度聚乙烯(HDPE)(Prime Polymer Co.,Ltd.制,产品名:HI-ZEX2100J)通过混炼辊混炼后,在120℃下压制成型,制作具有595μm厚度的实施例13的电介质层。实施例13的电介质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为2.30。除了使用实施例13的电介质层代替实施例7的电介质层以外,与实施例7同样地得到实施例13的电磁波吸收体。

<实施例14>

在120℃下将EVA树脂(三井杜邦公司制,EVAFLEX EV250,相对介电常数:2.45)压制成型,得到具有571μm厚度的实施例14的电介质层。作为实施例14的导电层,准备具备具有9μm厚度的PET的层和具有7μm厚度的铝箔的两层结构的UACJ公司制的带铝箔的PET薄膜。除了使用实施例14的电介质层代替实施例1的电介质层、使用实施例14的导电层代替实施例1的导电层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实施例14的电磁波吸收体。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例14的导电层中的具有7μm厚度的铝箔上层叠实施例14的电介质层。

<实施例15>

除了使用具有100μm厚度的铝箔代替实施例1的导电层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实施例15的电磁波吸收体。

<实施例16>

准备铝蒸镀薄膜(Mitsui Chemicals Tohcello Inc.制,产品名:CP WS20,基材: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薄膜,基材的厚度:20μm)作为实施例16的导电层。除了使用实施例16的导电层代替实施例3的导电层以外,与实施例3同样地得到实施例16的电磁波吸收体。在实施例16的导电层的铝蒸镀膜上层叠实施例3的电介质层。

<比较例1>

向100重量份的EVA树脂(三井杜邦公司制,EVAFLEX EV250)中添加300重量份的钛酸钡粉末(堺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产品名:BT-01),通过混炼辊进行混炼。其后,将混炼物在120℃下压制成型,得到具有242μm厚度的比较例1的电介质层。比较例1的电介质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为14.00。除了使用比较例1的电介质层代替实施例1的电介质层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比较例1的电磁波吸收体。

<比较例2>

向100重量份的丙烯酸树脂(株式会社可乐丽制,Clarity LA2330)中添加400重量份的New Metals and Chemicals Corporation,Ltd.制的羰基铁粉YW1,通过混炼辊混炼后,在120℃下压制成型,制作具有1200μm厚度的片状的电介质层(比较例2的电介质层)。比较例2的电介质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为10.30。在将实施例1的导电层的具有25μm厚度的PET的层朝向比较例2的电介质层的状态下,在实施例1的导电层上层叠比较例2的电介质层。由此,得到比较例2涉及的电磁波吸收体。

<比较例3>

准备具有480μm厚度的东丽株式会社制的聚酯薄膜(PET薄膜)作为比较例3的电介质层。比较例3的电介质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为3.20。除了使用比较例3的电介质层代替实施例7的电介质层以外,与实施例7同样地得到比较例3的电磁波吸收体。

<比较例4>

准备具有500μm厚度的SUMIKA ACRYL CO.,LTD.制的聚碳酸酯(PC)片材作为比较例4的电介质层。比较例4的电介质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为2.90。除了使用比较例4的电介质层代替实施例7的电介质层以外,与实施例7同样地得到比较例4的电磁波吸收体。

[杨氏模量]

在常温下根据JIS K7161-1:2014测定实施例和比较例中使用的各电介质层和各导电层的杨氏模量(拉伸模量),求出各电介质层和各导电层中的杨氏模量与厚度的乘积(Et)。将结果示于表1中。

[电介质层的相对介电常数]

使用网络分析仪(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制,产品名:N5230C)和空洞共振器(株式会社关东电子应用开发制,空洞共振器CP531),通过空腔谐振器扰动法测定实施例和比较例中的各电介质层的10GHz下的相对介电常数。将结果示于表1中。

[弯曲贴付性]

对在弯曲成R100(曲率半径:100mm)的钢板上使用0.05mm厚度的透明粘合片材(日东电工株式会社制,CS9862UA)贴付实施例或比较例的电磁波吸收体时的状态进行观察,依照下述的指标对各实施例和各比较例进行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中。

a:电磁波吸收体沿着钢板的曲面发生变形,与钢板贴付后无浮起。

b:虽然电磁波吸收体沿着钢板的曲面发生变形,但电磁波吸收体上产生了断裂褶皱。

x:电磁波吸收体无法沿着钢板的曲面发生变形,贴付困难。

[电磁波吸收特性]

根据JIS R 1679:2007,针对每个频率测定使60GHz~90GHz的毫米波以入射角度15°入射至实施例或比较例的电磁波吸收体时的反射吸收量。根据该测定结果确定最大反射吸收量、最大峰频率和反射吸收量为20dB以上的频率的带宽。将结果示于表2中。

[耐久试验后的电磁波吸收特性]

将沿着弯曲成R100(曲率半径:100mm)的钢板固定的状态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电磁波吸收体在温度40℃和相对湿度92%的环境下保管500小时,实施耐久试验。其后,从钢板上取下实施例和比较例的电磁波吸收体。其后,根据JIS R 1679:2007,针对每个频率测定使60GHz~90GHz的毫米波以入射角度15°入射至实施例或比较例的电磁波吸收体时的反射吸收量,根据该测定结果确定耐久试验后的最大反射吸收量。根据实施例和比较例的电磁波吸收体的耐久试验前后的最大反射吸收量,对实施例和比较例的电磁波吸收体进行如下的评价。将结果示于表2中。

a:未确认到最大反射吸收量的降低,且耐久试验后的最大反射吸收量为20dB以上。

b:确认到最大反射吸收量的降低,但耐久试验后的最大反射吸收量为20dB以上。

x:耐久试验后的最大反射吸收量小于20dB。

根据实施例1~16与比较例1和2的对比得出如下启示:通过使电介质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为10以下,电磁波吸收体在宽带宽中能够发挥良好的反射吸收量(20dB以上)。根据实施例1~16与比较例3和4的对比得出如下启示:电介质层的杨氏模量与电介质层的厚度的乘积为0.1~1000MPa·mm时,容易将电磁波吸收体安装至非平坦面。另外,根据实施例3与实施例14的对比得出如下启示:通过使导电功能层的支撑体位于导电功能层与电介质层之间,电磁波吸收体具有高的耐久性。

[表1]

[表2]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