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麻醉科用多功能吸入式全身麻醉装置

一种麻醉科用多功能吸入式全身麻醉装置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用麻醉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麻醉科用多功能吸入式全身麻醉装置。本发明提供一种确保麻醉剂溶质较均匀和麻醉过程中不易缺氧的麻醉科用多功能吸入式全身麻醉装置。一种麻醉科用多功能吸入式全身麻醉装置,包括有:万向轮和底板,底板上设有四个万向轮;麻醉箱,底板上设有麻醉箱;转换机构,底板上设有转换机构,转换机构与麻醉箱连接;下压机构,底板上设有下压机构,下压机构与转换机构配合。本发明通过氧气筒和混合框,将氧气混入雾化麻醉剂中,患者通过吸入氧气罩内的雾化麻醉剂进行麻醉,由于雾化麻醉剂中掺杂着氧气,保证患者在麻醉的过程中不会缺氧,达到了降低患者在麻醉过程中出现缺氧情况的效果。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60411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4-0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赖超;

    申请/专利号CN202110030895.3

  • 发明设计人 赖超;

    申请日2021-01-11

  • 分类号A61M16/01(20060101);A61M11/00(20060101);A61M16/00(20060101);B01F7/04(20060101);B01F15/00(20060101);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410008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沙坪街道中青路1048号山河医药健康产业园13栋609室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0:30:40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用麻醉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麻醉科用多功能吸入式全身麻醉装置。

背景技术

当患者在进行手术时,麻醉科的医护人员需要不断的通过使患者吸入雾化麻醉剂对患者进行麻醉。

手术过程中,患者一般通过吸入雾化麻醉剂来麻痹神经以达到麻醉的效果,液体麻醉剂需要经过雾化才能变成患者能吸入的气体,在存放过程中,较低的温度可能使麻醉剂产生结晶沉淀,导致溶剂质量不均,影响药效,由于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通过面罩进行呼吸,在麻醉的过程中,高浓度的雾化麻醉剂可能会使患者缺氧。

公开号为CN108816112A,公开了一种麻醉药效好的麻醉设备,包括箱体,箱体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电机箱,电机箱内腔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电机,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箱体的内腔且位于电机箱的顶部设置有混合箱,电机箱内腔的底部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搅拌杆,搅拌杆的顶部贯穿电机箱和混合箱并延伸至混合箱的内腔;本发明通过电机、第一齿轮、混合箱、搅拌杆、第二齿轮、搅拌叶、密封套和三通管的设置,达到了对麻醉药进行搅拌混合,避免出现生理盐水和麻醉药混合不均匀的效果,从而解决了目前的麻醉装置无法根据患者的不同需要进行麻醉药物浓度的调配,且麻醉效果不理想,给患者和医务人员带来不便的问题,但无法解决麻醉过程中缺氧的问题。

针对上述的弊端,亟需研发一种能够发挥麻醉剂的正常药效,降低患者在麻醉过程中缺氧几率的麻醉科用多功能吸入式全身麻醉装置。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麻醉剂易沉淀和麻醉过程中易缺氧的缺点,本发明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确保麻醉剂溶质较均匀和麻醉过程中不易缺氧的麻醉科用多功能吸入式全身麻醉装置。

技术方案:一种麻醉科用多功能吸入式全身麻醉装置,包括有:

万向轮和底板,底板上设有四个万向轮;

麻醉箱,底板上设有麻醉箱;

转换机构,底板上设有转换机构,转换机构与麻醉箱连接;

下压机构,底板上设有下压机构,下压机构与转换机构配合。

此外,特别优选的是,转换机构包括有:

第一软管,麻醉箱上连接有第一软管;

支架,底板上设有支架;

雾化器,支架上设有雾化器,第一软管与雾化器连接;

支撑柱,底板上设有支撑柱;

混合框,支撑柱上设有混合框;

第一滑套,支撑柱上连接有第一滑套;

第一下压杆,第一滑套上滑动式设有第一下压杆;

第一弹簧,第一下压杆上绕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与第一下压杆和第一滑套连接;

第二软管,雾化器与混合框连接有第二软管;

第三软管,混合框上连接有第三软管;

氧气筒,底板上设有氧气筒,第三软管与氧气筒顶部连接;

托板,底板上设有托板;

第四软管,混合框上连接有第四软管;

氧气罩,托板上放置有氧气罩,第四软管与氧气罩连接。

此外,特别优选的是,下压机构包括有:

气缸,底板上均设有两个气缸;

连接柱,气缸上连接有连接柱;

挡板,连接柱上连接有挡板,挡板与第一下压杆配合。

此外,特别优选的是,还包括有:

刮料机构,底板上设有刮料机构,刮料机构与挡板和麻醉箱配合。

此外,特别优选的是,刮料机构包括有:

第二滑套,底板上设有两个第二滑套;

第二下压杆,第二滑套上滑动式设有第二下压杆,第二下压杆与连接柱连接;

第一楔形块,第二下压杆上设有两个第一楔形块;

滑动杆,麻醉箱上滑动式设有两个滑动杆;

第二楔形块,滑动杆上设有两个第二楔形块,第一楔形块与第二楔形块配合;

刮板,滑动杆上设有刮板;

第二弹簧,滑动杆上绕有两根第二弹簧,第二弹簧与滑动杆和麻醉箱连接。

此外,特别优选的是,还包括有:

旋转机构,麻醉箱上设有旋转机构,旋转机构与刮料机构连接。

此外,特别优选的是,旋转机构包括有:

连接杆,滑动杆上设有连接杆;

齿条,连接杆上设有齿条;

转轴,麻醉箱上转动式连接有两根转轴;

齿轮,转轴上设有齿轮,齿轮与齿条啮合;

毛刷,转轴上设有毛刷。

此外,特别优选的是,第二弹簧为压缩弹簧。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通过在转换机构内设有氧气筒和混合框,将氧气混入雾化麻醉剂中,患者通过吸入氧气罩内的雾化麻醉剂进行麻醉,由于雾化麻醉剂中掺杂着氧气,保证患者在麻醉的过程中不会缺氧,达到了降低患者在麻醉过程中出现缺氧情况的效果。

2、本发明设置有下压机构,下压机构通过与第一下压杆的配合,使患者不断地通过吸入氧气罩内的雾化麻醉剂进行麻醉,达到了自动补充雾化麻醉剂的效果。

3、本发明设置有刮料机构和旋转机构,刮料机构将麻醉箱底部的麻醉剂沉淀刮起,旋转机构将刮起的沉淀搅拌均匀,达到了确保麻醉箱内的麻醉剂溶质较为均匀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转换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下压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种刮料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二种刮料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一种旋转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二种旋转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万向轮,2-底板,3-麻醉箱,4-转换机构,41-第一软管,42-支架,43-雾化器,44-支撑柱,45-混合框,46-第一滑套,47-第一弹簧,48-第一下压杆,49-第二软管,410-第三软管,411-氧气筒,412-托板,413-第四软管,414-氧气罩,5-下压机构,51-气缸,52-连接柱,53-挡板,6-刮料机构,61-第二滑套,62-第二下压杆,63-第一楔形块,64-第二楔形块,65-滑动杆,66-刮板,67-第二弹簧,7-旋转机构,71-连接杆,72-齿条,73-齿轮,74-转轴,75-毛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来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如: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一种麻醉科用多功能吸入式全身麻醉装置,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6所示,包括有万向轮1、底板2、麻醉箱3、转换机构4和下压机构5,底板2底部前后两侧对称设有两个万向轮1,底板2顶部左侧设有麻醉箱3,底板2顶部右侧设有转换机构4,转换机构4与麻醉箱3连接,底板2顶部右侧设有下压机构5,下压机构5与转换机构4配合。

当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雾化麻醉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导致患者麻醉不彻底,本发明帮助医护人员有效的对患者进行麻醉,需要对患者进行麻醉时,医护人员通过万向轮1将本设备推至手术室内,首先将麻醉剂置于麻醉箱3内,使下压机构5运转,下压机构5带动转换机构4运转,医护人员通过转换机构4对患者进行雾化麻醉,当患者手术完成,需要停止麻醉时,关闭下压机构5使转换机构4停止运转即可,再通过万向轮1将本设备推出手术室,再次使用本设备时,重复上述步骤。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如图2、图3和图4所示,转换机构4包括有第一软管41、支架42、雾化器43、支撑柱44、混合框45、第一滑套46、第一弹簧47、第一下压杆48、第二软管49、第三软管410、氧气筒411、托板412、第四软管413和氧气罩414,麻醉箱3顶部右侧连接有第一软管41,底板2顶侧中部设有支架42,支架42顶侧中部设有雾化器43,第一软管41上侧与雾化器43底部连接,底板2顶侧中部设有支撑柱44,支撑柱44位于支架42右侧,支撑柱44顶部后侧设有混合框45,支撑柱44顶部后侧左右两部之间连接有第一滑套46,第一滑套46上侧中部滑动式设有第一下压杆48,第一下压杆48上绕有第一弹簧47,第一弹簧47与第一下压杆48和第一滑套46连接,雾化器43上侧与混合框45左侧连接有第二软管49,混合框45后侧连接有第三软管410,底板2顶部右侧后部设有氧气筒411,第三软管410下侧与氧气筒411顶部连接,底板2顶部右侧设有托板412,托板412顶部放置有氧气罩414,混合框45底部连接有第四软管413,第四软管413底部前侧与氧气罩414连接。

首先确保氧气筒411中有充足的氧气,将麻醉剂置于麻醉箱3内,从托板412上拿起氧气罩414,将氧气罩414置于患者口鼻部,初始状态下,人们抵住第一下压杆48,使第一弹簧47为压缩状态,开始使用时,停止按压第一下压杆48,第一弹簧47由压缩状态转变为初始状态,第一弹簧47带动第一下压杆48向上运动,此时由于气压差的原因,第二软管49与第三软管410内的单向阀被打开,麻醉箱3内的麻醉剂通过雾化器43的转换以雾化的形态进入混合框45,同时氧气筒411内的氧气也向上运动至混合框45内,此时,向下按压第一下压杆48,第一下压杆48压缩混合框45内的混合气体,在第二软管49与第三软管410内的单向阀的作用下,气体由第四软管413进入氧气罩414内,第一弹簧47由初始状态转变为压缩状态,如此往复,患者通过吸入氧气罩414内的雾化麻醉剂进行麻醉,由于雾化麻醉剂中参杂着氧气,保证患者在麻醉的过程中不会缺氧,需要停止麻醉时,停止按压第一下压杆48即可,再次使用本设备时,重复上述步骤。

下压机构5包括有气缸51、连接柱52和挡板53,底板2顶侧中部前后两侧均设有气缸51,气缸51顶部连接有连接柱52,前后两侧的连接柱52上侧连接有挡板53,挡板53与第一下压杆48配合。

初始状态下,挡板53抵住第一下压杆48,第一弹簧47为压缩状态,当需要将患者麻醉时,启动气缸51,气缸51带动连接柱52向上运动,连接柱52带动挡板53向上运动,第一弹簧47由压缩状态转变为初始状态,使雾化麻醉剂和氧气进入混合框45后,气缸51带动连接柱52向下运动,连接柱52带动挡板53向下运动,挡板53向下按压第一下压杆48,第一弹簧47由初始状态转变为压缩状态,如此往复,患者通过吸入氧气罩414内的雾化麻醉剂进行麻醉,需要停止麻醉时,通过气缸51停止按压第一下压杆48即可,再次使用本设备时,重复上述步骤。

实施例3

在实施例2的基础之上,如图1、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还包括有刮料机构6,底板2顶侧左部设有刮料机构6,刮料机构6与挡板53和麻醉箱3配合,刮料机构6包括有第二滑套61、第二下压杆62、第一楔形块63、第二楔形块64、滑动杆65、刮板66和第二弹簧67,底板2顶侧左部前后两侧均设有第二滑套61,第二滑套61顶侧中部滑动式设有第二下压杆62,第二下压杆62上部右侧内部与连接柱52连接,第二下压杆62底部设有两个第一楔形块63,麻醉箱3前后两侧均滑动式设有滑动杆65,滑动杆65外侧设有两个第二楔形块64,第一楔形块63与第二楔形块64配合,滑动杆65内侧设有刮板66,刮板66位于麻醉箱3内部,滑动杆65左右两侧均绕有第二弹簧67,第二弹簧67与滑动杆65和麻醉箱3连接。

连接柱52向下移动时,连接柱52带动第二下压杆62向下移动,第二下压杆62带动第一楔形块63向下移动,第一楔形块63与第二楔形块64接触后继续向下移动,第一楔形块63挤压第二楔形块64向内侧移动,第二楔形块64通过滑动杆65带动刮板66向内侧移动,此时第二弹簧67由初始状态转变为压缩状态,连接柱52向上移动时,连接柱52带动第二下压杆62向上移动,第二下压杆62带动第一楔形块63向上移动,第一楔形块63不与第二楔形块64配合,此时第二弹簧67由压缩状态转变为初始状态,第二弹簧67带动滑动杆65向外侧移动,滑动杆65带动第二楔形块64和刮板66向外侧移动,如此,实现刮板66的往复运动,刮板66在移动的过程中将麻醉箱3底部的麻醉剂沉淀刮起,连接柱52停止移动后,刮板66均停止移动,再次使用本设备时,重复上述步骤。

还包括有旋转机构7,麻醉箱3上设有旋转机构7,旋转机构7与刮料机构6连接,旋转机构7包括有连接杆71、齿条72、齿轮73、转轴74和毛刷75,滑动杆65左侧设有连接杆71,连接杆71左部内侧上部设有齿条72,麻醉箱3内前后两侧转动式连接有两根转轴74,转轴74左侧设有齿轮73,齿轮73与齿条72啮合,转轴74上设有毛刷75。

滑动杆65向内侧运动时,滑动杆65通过连接杆71带动齿条72向内侧移动,齿条72向内移动的过程中与齿轮73啮合,齿条72带动前后两侧的齿轮73相对转动,齿轮73带动转轴74转动,转轴74带动毛刷75转动,毛刷75转动将刮起的沉淀搅拌均匀,当滑动杆65向外侧运动时,两个毛刷75均反转保持相对转动,确保麻醉箱3内的麻醉剂溶质较为均匀,滑动杆65停止移动后,毛刷75均停止转动,再次使用本设备时,重复上述步骤。

最后所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