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图像形成装置、控制装置及图像形成条件调节方法

图像形成装置、控制装置及图像形成条件调节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设置有:图像形成单元,其根据图像形成条件在介质上形成图像;速度改变单元,其在包括第一图像形成速度的多个图像形成速度之间改变所述图像形成单元的图像形成速度;调节单元,其调节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中设定的所述图像形成条件;测量单元,其测量在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下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中从最后一次调节所述图像形成条件之后的经过状态,并输出表征所述经过状态的测量值;以及判断单元,其根据所述经过状态来判断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以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开始形成图像之前是否调节所述图像形成条件。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26146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8-09-1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0810006149.5

  • 申请日2008-02-15

  • 分类号G03G15/01(20060101);G03G15/00(20060101);G03G21/14(20060101);

  • 代理机构11112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顾红霞;张天舒

  • 地址 日本东京

  • 入库时间 2023-12-17 20:41:01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0-02-11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G03G15/01 授权公告日:20120111 终止日期:20190215 申请日:20080215

    专利权的终止

  • 2012-01-11

    授权

    授权

  • 2009-08-26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8-09-1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控制装置及图像形成条件调节方法。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7-230211描述了这样一种显影装置:即,该显影装置受到控制以随着图像形成处理速度的改变而从调色剂浓度存储单元中选择数值作为参考值,然后将调色剂浓度调节为该参考值。更确切地讲,显影辊的圆周速度与感光鼓的圆周速度之间的多个速度比是可设定的,并且在调色剂浓度存储单元中预先设定对应于多个圆周速度比的多个调色剂浓度。多个调色剂浓度将被用作参考值。于是,可随着圆周速度比的改变来选择针对调色剂浓度的某一参考值。利用这种构造,根据与所设定的圆周速度比相对应的显影剂中的调色剂浓度,从而确定从显影辊供应到感光鼓的调色剂供应量。这样,即使当图像形成处理速度改变时,从显影剂载体到图像载体的调色剂供应量也总是大致保持恒定,由此可获得稳定的图像质量。

与此同时,通常按照一定的间隔(时间间隔)进行调整处理,并且在圆周速度比改变之后直到进行第一调整处理(初次调整处理)才对图像浓度进行修正。从而,在圆周速度比的改变后与执行第一调整处理之间形成的图像与在圆周速度比改变之前形成的图像具有不同的图像浓度水平。

另外,由于为了保持图像质量,要求图像形成装置随着处理速度的改变而设定图像质量参数,因此图像形成系统中的图像形成支撑装置以及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5-212457中所披露的图像形成支撑装置分别设置有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计算打印作业的处理速度,并进行控制以使采用相同处理速度的打印作业可受到连续处理。此图像形成支撑装置使图像形成装置这样进行打印处理:即,连续处理采用相同处理速度的打印作业,于是图像形成装置可有效地进行打印。

然而,在每当图像形成速度改变就进行调整处理的情况下,该调整处理需要进行下述处理:形成如图3所示的参考浓度图案,利用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检测每种颜色图案的浓度,然后借助于各图像形成因素改变对各种图像形成条件的设定。由此,该调整处理需要一段时间。如果在不期望形成图像的顺序有所改变的情况下图像形成速度随着例如不同种类纸张之间的变化而变化,则不同于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5-212457中的情况,而存在图像形成模式需要频繁改变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将出现图像形成处理的生产率降低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当图像形成速度改变时,在防止图像形成的生产率降低的同时稳定图像质量。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单元,其根据图像形成条件在介质上形成图像;速度改变单元,其在包括第一图像形成速度的多个图像形成速度之间改变所述图像形成单元的图像形成速度;调节单元,其调节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中设定的所述图像形成条件;测量单元,其测量在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下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中从最后一次调节所述图像形成条件之后的经过状态,并输出表征所述经过状态的测量值;以及判断单元,其根据所述经过状态来判断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以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开始形成图像之前是否调节所述图像形成条件。所述经过状态是由所述测量单元在所述速度改变单元将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改变为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之时测量而得到的。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方面中,所述测量单元测量从所述调节单元调节所述图像形成条件之后的所述经过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二方面中,在当所述速度改变单元将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改变为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时所述判断单元确定不调节所述图像形成条件的情况下,所述测量单元测量下述两个测量值的总和,并且当所述总和达到预定值时所述调节单元调节所述图像形成条件,所述两个测量值是:表征在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改变之后在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下的所述经过状态的测量值;以及表征从在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下最后一次调节所述图像形成条件之后到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改变之前的所述经过状态的测量值。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方面中,所述调节单元针对由所述速度改变单元所改变的多个各不相同的所述图像形成速度,将不同的基准设定为所述判断单元中的判断基准。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设置有存储单元,所述存储单元存储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下的图像形成条件。在当所述速度改变单元将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改变为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时所述判断单元确定不调节图像形成条件的情况下,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以改变后的第一图像形成速度开始形成所述图像之前,所述调节单元对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下的所述图像形成条件进行调节,并将所调节的图像形成条件设定给所述图像形成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方面中,在当所述速度改变单元将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改变为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时所述判断单元确定不调节所述图像形成条件的情况下,所述调节单元基于先前的图像形成条件以及最后的图像形成条件的变化量来计算所述图像形成条件,并且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以改变后的图像形成速度开始形成所述图像之前将所计算出的图像形成条件设定给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其中,所述先前的图像形成条件是在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改变之前在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下设定的图像形成条件,所述最后的图像形成条件是恰好在最后变为所述图像形成速度之前设定的所述图像形成速度下所设定的图像形成条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方面中,在所述速度改变单元不改变所述图像形成速度的情况下,所述调节单元在由所述测量单元所测量的表征所述经过状态的测量值达到预定值之后调节所述图像形成条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方面中,所述调节单元根据表征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所述介质上形成的所述图像的状态的状态量,来调节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中所设定的所述图像形成条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提供一种控制装置,其设置有:速度信息获取单元,其获取表征图像形成单元中的图像形成速度的变化的改变信息,所述图像形成单元根据图像形成条件在介质上形成图像;调节单元,其调节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中设定的图像形成条件;以及测量单元,其测量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中的经过状态并输出表征所述经过状态的测量值。在表征所述经过状态的所述测量值不小于预定值的情况下,所述调节单元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以改变后的图像形成速度开始形成所述图像之前调节所述图像形成条件,所述经过状态是由所述测量单元在所述速度信息获取单元获取所述改变信息时测量而得到的。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在所述控制装置的第九方面中,所述调节单元针对多个各不相同的所述图像形成速度设定不同的所述预定值。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在所述控制装置的第九方面中,在当所述速度信息获取单元获取所述改变信息时不调节所述图像形成条件的情况下,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以改变后的图像形成速度开始形成所述图像之前,所述调节单元将先前的图像形成条件设定给所述图像形成单元,所述先前的图像形成条件是在变为改变后的所述图像形成速度之前在与改变后的所述图像形成速度相同的图像形成速度下设定的图像形成条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在所述控制装置的第九方面中,在当所述速度信息获取单元获取所述改变信息时不调节所述图像形成条件的情况下,所述调节单元基于先前的图像形成条件以及最后的图像形成条件的变化量计算所述图像形成条件,并且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以改变后的图像形成速度开始形成所述图像之前将所计算出的图像形成条件设定给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其中,所述先前的图像形成条件是在变为改变后的所述图像形成速度之前在与改变后的所述图像形成速度相同的图像形成速度下设定的图像形成条件,所述最后的图像形成条件是恰好在最后变为所述图像形成速度之前设定的所述图像形成速度下所设定的图像形成条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在所述控制装置的第九方面中,在所述速度信息获取单元没有获取所述改变信息的情况下,所述调节单元在由所述测量单元所测量的表征所述经过状态的测量值达到预定值之后调节所述图像形成条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条件调节方法,包括:获取表征图像形成单元中的图像形成速度的变化的改变信息,所述图像形成单元根据图像形成条件在介质上形成图像;测量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中的经过状态并输出表征所述经过状态的测量值;判断表征所述经过状态的所述测量值是否不小于预定值,所述经过状态是当获取所述图像形成速度的所述改变信息时测量而得到的;以及在确定表征所述经过状态的所述测量值不小于所述预定值的情况下,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以改变后的图像形成速度开始形成所述图像之前调节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中所设定的所述图像形成条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当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改变时,可以在抑制图像形成的生产率降低的同时稳定图像质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图像形成的生产率的降低,该生产率的降低是由于在所述图像形成条件的两次连续的调节之间的间隔不必要地短而造成的。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在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改变之后,可以按适当的定时调节所述图像形成条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增强关于是否调节所述图像形成条件的判断的适当性,其中当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改变时进行所述判断。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即使在当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改变时不调节所述图像形成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借助于较简单的方法使图像浓度和色调的差异减小。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即使在当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改变时不调节所述图像形成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借助于较简单的方法使图像浓度和色调的差异减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即使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连续进行图像形成操作而不改变所述图像形成速度的情况下,也可减小图像浓度和色调的差异。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在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改变之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可减小在对所述图像形成条件进行调节前后图像质量的差异,其中当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改变时出现图像质量的差异。从而可在各图像形成速度下稳定图像质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当处理速度改变时,可以在各处理速度下抑制图像形成的生产率降低的同时稳定图像质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增强关于是否调节所述图像形成条件的判断的适当性,其中当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改变时进行所述判断。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即使在当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改变时不调节所述图像形成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借助于较简单的方法使图像浓度和色调的差异减小。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即使在当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改变时不调节所述图像形成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借助于较简单的方法使图像浓度和色调的差异减小。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即使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连续进行图像形成操作而不改变所述图像形成速度的情况下,也可减小图像浓度和色调的差异。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当处理速度改变时,可以在各处理速度下抑制图像形成的生产率降低的同时稳定图像质量。

附图说明

将基于以下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显示应用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造实例的简图;

图2为显示图像形成单元的构造实例的简图;

图3为显示由每个图像形成单元生成的并被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上的不同色调的多个参考浓度图案的简图;

图4为示出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器(控制装置)中进行调整处理的功能构造的方框图;

图5为显示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器的内部构造的方框图;

图6为示出在处理速度PS改变之后在调整处理中所设定的图像浓度的目标值的简图;

图7为表示控制器判断是否进行调整处理的整个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8A和8B为表示控制器判断是否进行启动调整处理的程序(过程)实例的流程图;

图9A和9B为示出设定半导体激光器的输出光量的处理实例的简图;

图10A和10B为表示控制器判断在图像形成操作过程中是否进行调整处理的程序实例的流程图;

图11为示出进行图像形成操作过程中的调整处理(这里,也可简称为“调整处理”)的定时的简图;

图12A至12C为将传统的进行调整处理的定时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进行调整处理的定时进行比较的简图;以及

图13为示出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器判断是否执行调整处理的处理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各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图1为显示应用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造实例的简图。图1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是采用电子照相方式的所谓的串联类型数字彩色打印机,并且包括图像形成处理单元20、控制器60、图像处理单元22以及主存储单元90。具体而言,图像形成处理单元20根据每种颜色的图像数据形成图像并且是图像形成单元的实例。控制器60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全部操作。图像处理单元22对例如从个人计算机(PC)3、诸如扫描仪等的图像读取装置4等处接收的图像数据进行预定的图像处理。主存储单元90构造成例如其上记录有处理程序等的硬盘(硬盘驱动器)。

应该注意的是,可通过将存储在诸如硬盘或DVD-ROM等的预留区域中的程序加载到RAM中来执行该程序。另外,该程序的另一方面可在预存在ROM中的情况下由CPU执行。而且,当装置设置有诸如EEPROM等的可重写ROM时,在完成对装置的装配之后,该程序有时仅提供给并安装在ROM中。另外,也可通过诸如因特网等的网络将该程序传输至装置,然后将该程序安装在装置所包括的ROM中,由此提供该程序。

而且,图像形成装置1还包括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检测装置内部的湿度的湿度传感器56以及检测装置内部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57。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检测作为状态量实例的调色剂图像浓度,也就是稍后将说明的在中间转印带41上形成的由每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形成的各参考浓度图案的调色剂图像浓度。

图像形成处理单元20包括按一定间隔平行布置的四个图像形成单元30Y、30M、30C和30K(在不区别颜色的情况下也可将这四个图像形成单元30Y、30M、30C和30K中的每一个称为图像形成单元30)。图像形成单元30是形成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青色)(C)和黑色(K)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的实例。

这里,图2为显示图像形成单元30的构造实例的简图。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单元30包括感光鼓31、充电辊32、显影单元33和鼓清洁器36。感光鼓31是在沿着箭头A的方向转动的同时在其上形成静电潜像的图像载体的实例。充电辊32将感光鼓31的表面均匀充电为预定电势。显影单元33对在感光鼓31上形成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鼓清洁器36在一次转印之后对感光鼓31的表面进行清洁。

充电辊32由其中导电弹性层和导电表面层依次层叠在由铝、不锈钢或类似材料制成的导电芯棒上的辊子部件构造而成。对充电辊32供应来自充电电源(图中未示出)的充电偏压,并且该充电辊在感光鼓31的驱动下转动的同时对感光鼓31的表面充电。这里,根据来自控制器60的控制信号设定从充电电源供应的充电偏压的数值。

显影单元33构造成在每个图像形成单元30中以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或黑色(K)的调色剂进行显影的显影单元33Y、33M、33C或33K。每个显影单元33在显影辊34上保持有由彩色调色剂和磁性载体组成的双组分显影剂,并通过将直流电压或显影偏压施加到显影辊34上以对感光鼓31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这里,通过将直流电压叠加到交流电压上得到显影偏压。

显影单元33构造成经由调色剂传送路径(图中未示出)分别连接到储存着各颜色调色剂的调色剂容器35Y、35M、35C和35K上,并通过设置在调色剂传送路径中的补充螺旋推运器(图中未示出)补充调色剂。另外,显影单元33在其内部设置有调色剂浓度传感器69,该调色剂浓度传感器69通过检查例如双组分显影剂的导磁率的变化来检测双组分显影剂中调色剂与磁性载体之间的混合比(调色剂浓度)。调色剂浓度传感器69检测双组分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并将检测值(调色剂浓度检测值)传输到控制器60中。控制器60根据所获得的调色剂浓度检测值对调色剂传送路径内部的补充螺旋推运器的操作进行控制。通过这样的控制,调节从调色剂容器35Y、35M、35C和35K补充到各显影单元33中的各颜色调色剂的量,从而控制显影单元33内部的调色剂浓度。

而且,沿着感光鼓31的转动方向在充电辊32的下游侧,图像形成单元30包括有用于检测感光鼓31上的表面电势的电势传感器68。该电势传感器68检测感光鼓31的表面电势并将检测值(表面电势检测值)传输到控制器60中。控制器60根据所获得的表面电势检测值控制感光鼓31的表面电势。

另外,图像形成处理单元20包括激光曝光单元26、中间转印带41、第一转印辊42、第二转印辊40以及定影单元80。激光曝光单元26对设置在各图像形成单元30中的各感光鼓31进行曝光。中间转印带41接受对在图像形成单元30的感光鼓31上形成的各颜色调色剂图像的多重转印。第一转印辊42在第一转印部分T1依次将图像形成单元30的各颜色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1上(一次转印)。第二转印辊40在第二转印部分T2共同地将被转印在中间转印带41上的叠加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作为记录材料(记录纸张)的纸张P上(二次转印)。定影单元80将二次转印的图像定影在纸张P上。

激光器曝光单元26包括作为光源的半导体激光器27、利用激光扫描并曝光感光鼓31的扫描光学系统(图中未示出)、形成为例如正六面体的旋转多棱镜(多棱镜)28以及控制对半导体激光器27的驱动的激光器驱动器29。激光器驱动器29接收来自图像处理单元22的输入图像数据以及来自控制器60的光量控制信号等,从而控制半导体激光器27的发光、输出光量等。

第一转印辊42和第二转印辊40分别由其中导电弹性层和导电表面层依次层叠在由铝、不锈钢或类似材料制成的导电芯棒上的辊子部件构造而成。对各第一转印辊42分别供应来自第一转印电源(图中未示出)的第一转印偏压,并且各第一转印辊42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1上。另外,对第二转印辊40供应来自第二转印电源(图中未示出)的第二转印偏压,并且该第二转印辊40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P上。这里,根据来自控制器60的控制信号分别设定从第一和第二转印电源供应的第一和第二转印偏压的数值。

定影单元80包括:定影辊82,在其内部具有加热源;布置成挤压定影辊82的加压辊83;以及检测定影辊82的表面温度的温度传感器81。定影单元80使其上调色剂图像未被定影的纸张P通过定影辊82与加压辊83之间同时对该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加热并加压,由此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纸张P上。此时,温度传感器81检测定影辊82的表面温度并将检测值(表面温度检测值)传输到控制器60中。根据所获得的表面温度检测值,控制器60设定来自定影电源(图中未示出)的输出值,由此控制定影辊82的表面温度,其中该定影电源用于将电流供应至定影辊82的加热源。而且,定影单元80根据来自控制器60的控制信号控制纸张P的传送速度。

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具有上述构造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图像形成处理单元20在控制器60的控制下进行图像形成操作。更确切地讲,由图像处理单元22对从PC 3、图像读取装置4或类似装置输入的图像数据进行预定的图像处理,然后将处理后的图像数据提供给激光器曝光单元26。其后,例如在黄色(Y)的图像形成单元30Y中,以下述方式将静电潜像形成在感光鼓31上。首先,充电辊32将感光鼓31的表面均匀充电为预定电势。然后,激光器曝光单元26利用激光扫描并曝光感光鼓31被充电的表面,其中根据来自图像处理单元22的图像数据控制对该激光的发光操作。显影单元33Y将所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由此在感光鼓31上形成黄色(Y)的调色剂图像。在图像形成单元30M、30C和30K中,品红色(M)、蓝绿色(C)和黑色(K)的各颜色调色剂图像也以相同的方式形成。

各图像形成单元30的彩色调色剂图像通过第一转印辊42被依次静电地转印在中间转印带41上,由此在中间转印带41上形成叠加的调色剂图像。此时,中间转印带41沿着图1中箭头B的方向循环运动,并且转印电源(图中未示出)将预定的第一转印偏压施加到第一转印辊42上。叠加的调色剂图像随着中间转印带41的运动被朝向第二转印部分T2传送,在该第二转印部分T2处布置有第二转印辊40和支撑辊49。另一方面,纸张P被用于供纸操作的拾取辊72从纸张保持单元71中取出,并沿着传送路径R1被一张接一张地传送到用于调节纸张P的位置的阻挡辊74所在的位置。

当叠加的调色剂图像被传送到第二转印部分T2时,纸张P在调色剂图像恰好到达第二转印部分T2的时刻从阻挡辊74被供应至第二转印部分T2。然后,在第二转印部分T2,叠加的调色剂图像通过在支撑辊49与第二转印辊40之间形成的转印电场的作用被共同地静电地转印(二次转印)在纸张P上,其中第二转印偏压被施加到第二转印辊40上。

顺便地说,对于双面打印的情况纸张P经由传送路径R2也被传送至第二转印部分T2,或者对于手动供纸的情况纸张P从纸张保持单元75经由传送路径R3被传送至第二转印部分T2。

之后,其上静电地转印有叠加的调色剂图像的纸张P从中间转印带41上分离并被传送至定影单元80。定影单元80利用热量和压力对被传送至定影单元80的纸张P上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处理,由此将该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纸张P上。然后,其上形成有定影图像的纸张P被传送至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排出部分上的纸张堆叠单元91。与此同时,通过与中间转印带41接触的带清洁器45去除二次转印之后附着在中间转印带41上的调色剂(转印残留调色剂),并为下一个图像形成循环做好准备。

这样,按指定的纸张数量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反复执行图像形成。

这里,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构造成根据纸张P的种类、要求的分辨率等选择多种图像形成模式中的一种模式。多种图像形成模式允许设定不同的处理速度PS。例如,在使用普通纸(例如基重为64g/m2)作为纸张P的“普通纸模式”中设定第一处理速度PS1(例如104mm/sec),在使用厚纸(例如基重为108g/m2)或OHP纸作为纸张P的“厚纸模式”中设定第二处理速度PS2(例如52mm/sec)。通过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兼用作速度改变单元和速度信息获取单元的控制器60执行各处理速度PS之间的这种转换(变化)。

而且,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在图像形成的开始时和结束时以及在图像形成操作过程中诸如以每打印预定打印纸张数量的一定间隔进行“调整处理(setup processing)”。这里进行调整处理是为了恒定地获得由图像形成装置1形成的图像的高质量。更确切地讲,在调整处理中,利用表示每个图像形成单元30所形成图像的状态的状态量适当地改变每个图像形成因素(以下也称为“图像形成条件”)的设定值,由此调节图像的浓度(图像浓度)和色调。决定图像质量的图像形成因素的可使用的设定值包括激光器曝光单元26中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供应到充电辊32的充电偏压值等。在控制器60的控制下进行此调整处理,该控制器60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也用作调节单元。

下面将说明通过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所进行的调整处理的实例。

首先,控制器60将每个图像形成单元30中的感光鼓31的表面电势依次设定为预定的两个水平即高电势水平和低电势水平。此时,将诸如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显影偏压值以及用于第一转印辊42的第一转印偏压值等的多种图像形成条件中的每一个设定为预定的某一数值。然后,各图像形成单元30在每个电势水平下分别生成具有不同的面积比(色调)的多个参考浓度图案。

这里,图3为显示由每个图像形成单元30生成的并被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41上的不同色调的多个参考浓度图案的简图。图3中所示的实例显示了这样的情况:即,例如黑色(K)的图像形成单元30K在高电势水平形成三个色调的三个参考浓度图案BH-1、BH-2和BH-3,并在低电势水平形成三个色调的三个参考浓度图案BL-1、BL-2和BL-3。因而,图像形成单元30K总共形成六个色调的六个参考浓度图案。同样地,黄色(Y)的图像形成单元30Y形成参考浓度图案YH-1、YH-2和YH-3以及YL-1、YL-2和YL-3,品红色(M)的图像形成单元30M形成参考浓度图案MH-1、MH-2和MH-3以及ML-1、ML-2和ML-3,蓝绿色(C)的图像形成单元30C形成参考浓度图案CH-1、CH-2和CH-3以及CL-1、CL-2和CL-3。

图3中所示的形成为实例的每种颜色的各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由沿中间转印带41运动方向布置在图像形成单元30K下游侧的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检测。然后,每种颜色的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检测出的浓度值)作为状态量被传输至控制器60,这些状态量分别表征了由每个图像形成单元30形成的图像的状态。相似地,由湿度传感器56检测的内部湿度的检测值(检测出的湿度值)和由温度传感器57检测的内部温度的检测值(检测出的温度值)也被传输至控制器60。

然后,控制器60根据每种颜色的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湿度检测值以及温度检测值设定各种图像形成条件,由此调节图像浓度和色调从而可维持高的图像质量。

接下来,图4为示出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器60中进行调整处理的功能构造的方框图。如图4所示,控制器60包括调色剂补充量控制器61、显影偏压控制器62、充电电压控制器63、激光器光量控制器64、色调控制器65以及作为测量单元实例的计数器功能单元66,这些控制器作为功能单元进行调整处理。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的每种颜色的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湿度传感器56的湿度检测值、温度传感器57的温度检测值等被传输至调色剂补充量控制器61、显影偏压控制器62、充电电压控制器63、激光器光量控制器64以及色调控制器65。

另外,图5为显示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器60的内部构造的方框图。如图5所示,控制器60包括CPU(中央处理单元)601、RAM(随机存取存储器)602、ROM(只读存储器)603、E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604以及接口605。当进行调整处理时CPU 601按照预定的处理程序执行数字运算处理。RAM 602用作存储单元或类似装置而用于CPU 601的操作。在ROM 603中存储有将由CPU 601执行的处理程序等。EEPROM 604是即使当停止电力供应时也可重写并可保持数据的存储单元的实例。接口605控制将信号输入到诸如图像形成处理单元20、主存储单元90以及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等与控制器60相连的各单元并控制从这些单元输出信号。

控制器60的CPU 601通过从主存储单元90将用于执行调色剂补充量控制器61、显影偏压控制器62、充电电压控制器63、激光器光量控制器64、色调控制器65以及计数器功能单元66的功能的程序读取到RAM 602或类似装置中,从而进行多种处理。另外,稍后待说明的提供给每个功能单元的表(例如充电偏压表)预存在控制器60的EEPROM 604中。

另外,将由控制器60执行的处理程序存储在主存储单元90中。因此,控制器60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启动时读取处理程序,由此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器60执行调整处理。

激光器光量控制器64设置有输出光量表,该输出光量表确定输出光量分别与浓度检测值(或浓度检测值与其目标值之间的差值)、湿度检测值以及温度检测值之间的对应关系。激光器光量控制器64根据此输出光量表控制半导体激光器27从激光器曝光单元26发射到感光鼓31的输出光量的值。充电电压控制器63设置有充电偏压表,该充电偏压表确定充电偏压值分别与浓度检测值(或浓度检测值与其目标值之间的差值)、湿度检测值以及温度检测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充电电压控制器63根据此充电偏压表控制被供应至各图像形成单元30的每个充电辊32的充电偏压的值。显影偏压控制器62设置有显影偏压表,该显影偏压表确定显影偏压值分别与浓度检测值(或浓度检测值与其目标值之间的差值)、湿度检测值以及温度检测值之间的对应关系。显影偏压控制器62根据此显影偏压表控制施加到显影辊34上的显影偏压的值。调色剂补充量控制器61设置有调色剂浓度表,该调色剂浓度表确定调色剂浓度分别与浓度检测值(或浓度检测值与其目标值之间的差值)、湿度检测值以及温度检测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如果需要,调色剂补充量控制器61根据此调色剂浓度表控制由调色剂容器35Y、35M、35C和35K补充到各显影单元33中的各颜色调色剂的补充量。

而且,色调控制器65基于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的浓度检测值生成色调控制信号并将该色调控制信号输出至图像处理单元22。图像处理单元22设置有查找表(LUT),该查找表用于根据色调控制信号改变所输入的图像数据的面积比。因而,图像处理单元22根据色调控制信号通过参照LUT改变所输入的图像数据的面积比,并将得到的图像数据传输到激光器曝光单元26。

计数器功能单元66具有例如用于测量打印纸张数量的计数器的功能。具体而言,计数器功能单元66包括独立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和CNT2。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在普通纸模式中设定为在第一处理速度PS 1的状态下测量从上一次调整处理之后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另一方面,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在厚纸模式中设定为在第二处理速度PS2的状态下测量从上一次调整处理之后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

应该注意的是,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器60构造成:当进行调整处理时,该控制器控制下述图像形成条件:激光器曝光单元26中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的值、供应到充电辊32的充电偏压的值以及施加到显影辊34上的显影偏压的值,并且如果必要还控制补充到各显影单元33中的各颜色的调色剂的补充量。此外,控制器60也可构造成除了控制上述数值以外还控制定影单元80中定影辊82的表面温度和定影速度以及施加到第一转印辊42上的第一转印偏压的值,并且改变设置在图像处理单元22中并对应于色调控制信号所使用的查询表(LUT)。

在下文中,将说明当处理速度PS改变时由控制器60进行的调整处理。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这样的功能:即,利用该功能,当处理速度PS改变时,通过使用各颜色参考浓度图案的每个浓度检测值作为图像浓度的目标值进行处理速度PS改变之后的调整处理,其中该浓度检测值是处理速度PS改变之后第一次检测得到的。

图6为示出在处理速度PS改变之后在调整处理中所设定的图像浓度的目标值的简图。图6中的实例显示了这样的情况:即,通过设定普通纸模式而初始设定的第一处理速度PS1改变为通过设定厚纸模式而设定的第二处理速度PS2。另外,倘若在进行上一次调整处理之后达到了针对每种处理速度PS而设定的预定打印纸张数量,则进行调整处理,稍后将对此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在初始设定的第一处理速度PS1的普通纸模式下进行以下调整处理。具体而言,在控制器60中预先设定普通纸模式下各图像浓度的目标值1,控制器60将目标值1与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所检测的各颜色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进行比较。控制器60将目标值1预先存储在控制器60内的EEPROM 604中。然后,根据与图像浓度有关的浓度检测值与存储在EEPROM 604中的目标值1之间的比较结果,并根据湿度检测值和温度检测值,控制器60控制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充电偏压值以及显影偏压值从而使图像浓度变为目标值1。关于在普通纸模式下随后的调整处理,其与上述调整处理相似。

应该注意的是,这里针对图像浓度的目标值1只是状态量的目标值的实例。

然后,设定厚纸模式,由此处理速度PS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在处理速度PS变为第二处理速度PS2之后的初次调整处理(第一调整处理)中进行下述调整处理。具体而言,控制器60将初次调整处理中对应颜色的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设定为各图像浓度的目标值(目标值2)。当进行初次调整处理时控制器60将目标值2存储在控制器60内的EEPROM 604中。随后,当将图像浓度设定成目标值2时对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充电偏压值和显影偏压值进行设定。其后,在厚纸模式下随后的调整处理中,控制器60将存储在EEPROM 604中的目标值2与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所检测的各颜色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进行比较。

然后,根据与图像浓度有关的浓度检测值与目标值2之间的比较结果,并根据湿度检测值和温度检测值,对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充电偏压值以及显影偏压值进行控制从而使图像浓度变为目标值2。

应该注意的是,这里针对图像浓度的目标值2只是状态量的目标值的实例。

这里,当进行图像形成模式设定的改变而使处理速度PS改变时,在重新设定的处理速度PS下在初次调整处理中所检测的各颜色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被设定为重新设定的处理速度PS下的图像浓度的目标值。

这样,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由于在不同的纸张P之间处理速度PS有所改变,图像浓度在处理速度PS变化之前和之后发生变化,但在相同的图像形成模式下减小了图像浓度的差异。因而,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调整处理以使相同图像形成模式下图像浓度的差异变小。

换句话说,如稍后所述,倘若针对每种处理速度PS将进行上一次调整处理的定时设定为参考点的间隔超过了例如针对每种处理速度PS而设定的一定数量的打印纸张的预定间隔,则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在处理速度PS改变之后进行调整处理。由此,可防止在图像形成处理中生产率在很大程度上下降。

随后,将说明当处理速度PS改变时判断是否进行调整处理的处理。

在处理速度PS变为预定处理速度PS的情况下,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器60根据在预定处理速度PS下从进行上一次调整处理之后作为图像形成时间实例的打印纸张的数量是否达到预定数量来判断是否进行调整处理。然后,控制器60进行这样的控制:即,当打印纸张的数量达到预定数量时可以进行调整处理,并且当打印纸张的数量没有达到预定数量时可以不进行调整处理。

这里,与上述说明相似,假设当选择普通纸模式时设定第一处理速度PS1作为第一图像形成速度的实例,并且假设当选择厚纸模式时设定第二处理速度PS2作为第二图像形成速度的实例。控制器60在计数器功能单元66中包括独立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和CNT2。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是在设定为第一处理速度PS1的条件下用于测量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的测量单元的实例,其中该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是表征从进行上一次调整处理之后所经过的时间的状态的实例。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是在设定为第二处理速度PS2的条件下用于测量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的测量单元的实例,其中该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是表征从进行上一次调整处理之后所经过的时间的状态的实例。而且,通过将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作为其设定将要改变的图像形成条件的实例进行说明。然而,诸如充电偏压值和显影偏压值等其它图像形成条件的设定也可根据需要进行相似地改变。

首先,将说明控制器判断是否进行调整处理的整个处理流程。

图7为表示控制器60判断是否进行调整处理的整个处理流程的流程图。如图7所示,在打开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开关之后直到开始图像形成操作时,控制器60判断是否进行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启动时的调整处理(启动调整处理)(S101)。应该注意的是稍后将利用随后的图8A和8B对启动调整处理进行说明。

下面,当输入待打印的图像数据时(S102),开始图像形成操作(S103)。然后,控制器60判断所设定的图像形成模式(S104)。如上所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器60用作速度改变单元。当控制器60确定在步骤104中设定普通纸模式时,控制器60设定第一处理速度PS1(S105)。相反,当控制器60确定在步骤104中设定厚纸模式时,控制器60设定第二处理速度PS2(S106)。

当设定第一处理速度PS1时(S105),控制器60在图像形成操作的每个循环中对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的计数值加一(1)(S107)。另外,与此同时,控制器60在图像形成操作的每个循环中对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的计数值加1(S108)。其后,控制器60判断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图像形成操作过程中是否进行调整处理(S109)。相反,当设定第二处理速度PS2时(S106),控制器60在图像形成操作的每个循环中对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的计数值加一(1)(S107)。另外,与此同时,控制器60在图像形成操作的每个循环中对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的计数值加1(S108)。其后,控制器60判断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图像形成操作过程中是否进行调整处理(S109)。控制器60反复进行判断处理直到图像数据输入结束。应该注意的是稍后将利用随后的图10A和10B对图像形成操作过程中的调整处理进行说明。

然后,当待打印的图像数据的输入结束时(S102),控制器60判断在结束图像形成装置1的图像形成操作时是否进行调整处理(结束调整处理)(S110)。应该注意的是稍后将利用随后的图10A和10B对结束调整处理进行说明。

随后,图8A和8B为控制器60判断是否进行启动调整处理的程序实例的流程图。如图8A和8B所示,在对启动调整处理的判断处理中,控制器60判断所设定的图像形成模式(S201)。当控制器60确定在步骤201中设定普通纸模式时,控制器60设定第一处理速度PS1(S202)。然后,控制器60判断处理速度PS是否在上一次图像形成之后已发生改变(S203)。

当控制器在步骤203中确定由于处理速度PS的改变而设定第一处理速度PS1时,控制器60判断针对第一处理速度PS1从上一次调整处理之后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的测量值是否不小于预定值(S204)。换句话说,控制器60判断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从进行上一次调整处理之后分别在第一处理速度PS1和第二处理速度PS2下所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是否达到预定值。当所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达到预定值时,控制器60开始调整处理。这里,与在相同的处理速度下进行图像形成的情况相比,由于图像形成条件根据处理速度的改变而改变从而使图像浓度可能发生了大的变化,则可将步骤204中的“预定值”设定成短于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在图像形成操作过程中的调整处理中以及在结束调整处理中所设定的打印纸张的数量(间隔)。

另外,当从上一次图像形成之后已经过长时间时,图像浓度可能发生了大的变化。因此,当处理速度改变时,可将“预定值”设定成短于在步骤204中通常所设定的预定值,这样通常所设定的预定值是根据在处理速度改变之后的处理速度下从上一次调整处理之后所经过的时间或者根据在处理速度改变之前的处理速度下从上一次图像形成之后所经过的时间来设定的。

当开始进行调整处理时,控制器60首先将在第二处理速度PS2下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LD2存储在EEPROM 604中,其中该第二处理速度PS2是在上一次图像形成中设定的(S205)。随后,控制器60生成参考浓度图案(见图3)(S206),并且通过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检测每种颜色的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值(S207)。然后,控制器60将每种颜色的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与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存储在EEPROM 604中的图像浓度的目标值(目标值1)进行比较(S208)。

控制器60利用输出光量表计算用于从激光器曝光单元26照射感光鼓31的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LD1,其中该输出光量表确定输出光量与湿度检测值、温度检测值以及每个浓度检测值和目标值1之间的差值之间的对应关系(S209)。然后,将所计算出的输出光量值LD1存储在EEPROM 604中(S210)。而且,将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设定成所计算出的输出光量值LD1,并将针对第一处理速度PS1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复位为“0”(S211)。

另外,控制器60将调整标记设定为“0”(S212)。这里的调整标记是表示在处理速度PS1改变之后是否在不进行处理速度PS2下的调整处理时在处理速度PS1下进行第二或随后的调整处理的数据。更具体而言,当在处理速度PS2下不进行调整处理而在处理速度PS1下进行第二或随后的调整处理时,将调整标记设定为“1”,并且当不进行第二或随后的调整处理时,将调整标记设定为“0”。一旦完成启动调整处理,就立即开始进行图像形成操作。其后,在图像形成操作过程中进行针对调整处理的判断处理。相应地,一旦完成启动调整处理,就总是将调整标记设定成“0”。应该注意的是在下述情况下使用该调整标记:即,即使处理速度PS改变但确定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的测量值仍未达到步骤204或步骤217中的预定值;以及进行设定状态量的处理而没有伴随调整处理,稍后将对此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当启动图像形成装置1时,如果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从进行上一次调整处理之后打印纸张的数量达到预定值,则重新进行调整处理以设定各种图像形成条件。

另一方面,当根据针对第一处理速度PS1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的测量值,确定从进行上一次调整处理之后所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仍未达到预定值时,则不进行调整处理。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下述处理来设定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S213)。

图9A和9B为示出设定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的处理实例的简图。图9A为显示在步骤213中针对第一处理速度PS2设定输出光量LD1的处理的流程图,并且图9B为显示在步骤226中针对第二处理速度PS1设定输出光量LD2的处理的流程图。

如图9A所示,在步骤213的设定处理中,根据在进行启动调整处理之前设定的输出光量,即,在上一次图像形成操作中所设定的输出光量来设定输出光量LD1。这里,控制器60首先判断调整标记是否设定为“1”(S301)。更具体而言,控制器60判断在图像形成操作过程中的上一次调整处理中或者在结束调整处理中是否在处理速度PS改变之后使处理速度PS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第二或随后的调整处理。

然后,如果在步骤301中确定调整标记为“1”,则从控制器60内的EEPROM 604中读出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LD1。所读出的输出光量LD1是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在图像形成操作过程中的上一次调整处理中最后设定的输出光量,并定义为输出光量LD1_old。顺便地说,如图8A中的步骤210所示,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器60构造成将在调整处理中所设定的输出光量LD1存储在控制器60内的EEPROM 604中。

下面,当在上一次图像形成操作中最后设定的第一处理速度PS1变为第二处理速度PS2时,从控制器60内的EEPROM 604中读出输出光量LD2_S和LD2_E。这里,输出光量LD2_S和LD2_E分别为在第二处理速度PS2下在调整处理中最初设定的输出光量和最后设定的输出光量。利用所读出的输出光量LD2_S和LD2_E根据下式(1)进行计算处理。然后,将根据式(1)得到的输出光量LD1设定为步骤213中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LD1(S302)。具体而言,

LD1=LD1_old+K_PS1·(LD2_E-LD2_S)…(1)

其中K_PS1表示校正系数。

顺便地说,可将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在上一次调整处理之前设定的并存储在EEPROM 604中的输出光量LD1_old′用作输出光量LD1_old。

其后,将调整标记设定成“0”(S303)。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301中确定调整标记为“0”时,将输出光量LD1设定成LD1_old(S304)。

在后述的步骤226中的设定处理中,类似于步骤213中的设定处理来进行该处理。具体而言,如图9B所示,控制器60首先判断调整标记是否设定为“1”(S401)。

然后,如果在步骤401中确定调整标记为“1”,则从控制器60内的EEPROM 604中读出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LD2。所读出的输出光量LD2是在第二处理速度PS2下在图像形成操作过程中的上一次调整处理中最后设定的输出光量,并定义为输出光量LD2_old。顺便地说,如图8B中的步骤223所示,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器60构造成将在调整处理中所设定的输出光量LD2存储在控制器60内的EEPROM 604中。

下面,当在上一次图像形成操作中最后设定的第二处理速度PS2变为第一处理速度PS1时,从控制器60内的EEPROM 604中读出输出光量LD1_S和LD1_E。这里,输出光量LD1_S和LD1_E分别为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在调整处理中最初设定的输出光量和最后设定的输出光量。利用所读出的输出光量LD1_S和LD1_E根据下式(2)进行计算处理。然后,将根据式(2)得到的输出光量LD2设定为步骤226中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LD2(S402)。具体而言,

LD2=LD2_old+K_PS2·(LD1_E-LD1_S)…(2)

其中K_PS2表示校正系数。

顺便地说,可将在第二处理速度PS2下在上一次调整处理之前设定的并存储在EEPROM 604中的输出光量LD2_old′用作输出光量LD2_old。

其后,将调整标记设定成“0”(S403)。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401中确定调整标记为“0”时,将输出光量LD2设定成LD2_old(S404)。

如上所述,在图像形成装置1启动的情况下,如果即使处理速度PS改变但也没有进行调整处理,则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器60考虑到处理速度PS改变时的光量差异来设定状态量(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LD)。由此,可以以如此简单的方式设定使图像浓度存在小量的差异的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LD。另外,可快速地设定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LD,从而可以改善图像形成的生产率。

这里,返回到图8A和8B中的流程图。当控制器60在步骤S203中确定从上一次图像形成之后处理速度PS没有改变时,控制器60将在上一次调整处理过程中存储在EEPROM 604中的输出光量值LD1不加任何修正地设定为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S214)。相似地,在这种情况下图像浓度不易发生大的变化。因而,通过使用在上一次调整处理中设定的输出光量值LD1并省去需要一定时间的调整处理,可以改善图像形成的生产率。

下面,当控制器60确定在步骤201中设定厚纸模式时,控制器60设定第二处理速度PS2(S215)。然后,控制器60判断处理速度PS是否在上一次图像形成之后发生了改变(S216)。

当控制器60在步骤S216中确定由于处理速度PS的改变而设定第二处理速度PS2时,控制器60用作判断单元的实例,并且基于针对第二处理速度PS2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的测量值,根据在第二处理速度PS2下在进行上一次调整处理之后所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是否不小于预定值从而判断是否进行调整处理(S217)。换句话说,控制器60判断在第二处理速度PS2下在上一次调整处理之后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和CNT2所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是否达到预定值。当所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达到预定值时,控制器60开始调整处理。这里,当从上一次图像形成之后已经过长时间时,图像浓度可能发生了大的变化。为了应对图像浓度的差异,可将步骤217中的“预定值”设定成短于在第二处理速度PS2下的图像形成操作过程中进行调整处理或进行结束调整处理所设定的预定打印纸张数量(间隔)。

当开始调整处理时,控制器60首先将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LD1存储在EEPROM 604中,其中该第一处理速度PS1是在上一次图像形成中设定的(S218)。随后,控制器60生成参考浓度图案(见图3)(S219),并且通过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检测每种颜色的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值(S220)。然后,控制器60将每种颜色的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与存储在EEPROM 604中的第二处理速度PS2下的图像浓度的目标值(目标值2)进行比较(S221)。

控制器60利用输出光量表计算用于从激光器曝光单元26照射感光鼓31的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LD2,其中该输出光量表确定输出光量与湿度检测值、温度检测值以及每个浓度检测值和目标值2之间的差值之间的对应关系(S222)。然后,将所计算出的输出光量值LD2存储在EEPROM 604中(S223)。而且,将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设定成所计算出的输出光量值LD2,并将针对第二处理速度PS2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复位为“0”(S224)。

另外,控制器60将调整标记设定为“0”(S225)。

如上所述,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当启动图像形成装置1时,如果在第二处理速度PS2下从上一次调整处理之后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达到预定打印纸张数量,则控制器60重新进行调整处理以设定各种图像形成条件。

当进行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的调整处理时将针对第一处理速度PS1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复位为“0”,由此测量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从上一次调整处理之后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另外,当进行在第二处理速度PS2下的调整处理时将针对第二处理速度PS2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复位为“0”,由此测量在第二处理速度PS2下从上一次调整处理之后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作为另一种选择,控制器60也可设置有纸张数量计数器CNT、第一存储单元和第二存储单元。纸张数量计数器CNT在毋须复位为“0”的情况下共同地测量针对第一处理速度PS1和第二处理速度PS2的累积数量。第一存储单元对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进行调整处理时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的累积值进行存储,并且第二存储单元对在第二处理速度PS2下进行调整处理时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的累积值进行存储。然后,通过获取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进行调整处理时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的累积值与当速度变为第一处理速度PS1时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的累积值之间的差值,可以测量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从进行上一次调整处理之后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

另一方面,当针对第二处理速度PS2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的测量值显示在执行上一次调整处理之后所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仍未达到步骤217中的预定值时,不进行调整处理。在这种情况下,以图9B中所示的方法进行设定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LD2的处理(S226)。

而且,当控制器60在步骤S216中确定从上一次图像形成之后处理速度PS没有改变时,控制器60将在上一次调整处理过程中存储在EEPROM 604中的输出光量值LD2不加任何修正地设定为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S227)。相似地,在这种情况下图像浓度不易发生大的变化。因而,通过使用在上一次调整处理中设定的输出光量值LD2并省去需要一定时间的调整处理,可以改善图像形成的生产率。

下面,图10A和10B为表示控制器60判断是否进行图像形成操作过程中的调整处理的程序实例的流程图。如图10A和10B所示,在图像形成操作过程中的调整处理中,控制器60首先判断所设定的图像形成模式(S501)。当控制器60在步骤501中确定通过设定普通纸模式而设定第一处理速度PS1时,控制器60根据针对第一处理速度PS1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的测量值来判断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从上一次调整处理之后所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是否不小于预定值(S502)。换句话说,控制器60判断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在上一次调整处理之后针对第一处理速度PS1和第二处理速度PS2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是否达到预定打印纸张数量。当所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达到预定值时,控制器60开始调整处理。这里的“预定值”是例如根据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在图像形成操作过程中进行调整处理的间隔而设定的预定打印纸张数量。

当开始调整处理时,控制器60生成参考浓度图案(见图3)(S503),并且通过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检测每种颜色的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值(S504)。然后,控制器60判断在当前的调整处理过程中所设定的第一处理速度PS1与在上一次调整处理过程中所设定的处理速度PS是否相同(S505)。

当在步骤505中确定第一处理速度PS1与在上一次调整处理过程中所设定的处理速度PS相同时,控制器60将由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所检测的每种颜色的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与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存储在控制器60内部EEPROM 604中的图像浓度的目标值1进行比较(S506)。然后,控制器60利用输出光量表计算用于从激光器曝光单元26照射感光鼓31的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LD1,其中该输出光量表确定输出光量与湿度检测值、温度检测值以及每个浓度检测值和目标值1之间的差值之间的对应关系(S507)。将所计算出的输出光量值LD1存储在控制器60内的EEPROM 604中(S508)。

此外,控制器60将调整标记设定为“1”(S509)。更具体而言,由于在步骤506和507中的调整处理是在不进行处理速度PS2下的调整处理的状态下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的第二或随后的调整处理,则将调整标记设定为“1”。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505中确定第一调整处理速度PS1与在上一次调整处理过程中所设定的处理速度PS不同时,也就是当处理速度PS改变时,控制器60将由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所检测的每种颜色的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设定为图像浓度的目标值(目标值1)(S510),并将该目标值1存储在控制器60内的EEPROM 604中(S511)。其后,控制器60确定将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设定为可使图像浓度变为目标值1的输出光量值LD1(S512),然后将该输出光量值LD1存储在控制器60内的EEPROM 604中(S513)。

控制器60将在步骤507或512中所确定的输出光量值LD1设定为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LD1,并将针对第一处理速度PS1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复位为“0”(S514)。

如上所述,在步骤510中,当处理速度PS由于图像形成模式的设定的改变而发生改变时,在重新设定的第一处理速度PS1下的初次调整处理中将每种颜色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设定为在重新设定的第一处理速度PS1下的图像浓度的目标值1。此设定减小了在相同图像形成模式下图像浓度的差异。另外,这缩短了校正图像形成条件所需要的时间,由此可提高图像形成的生产率。

这里,返回到步骤502。根据针对第一处理速度PS1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的测量值,当确定从进行上一次调整处理之后所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仍未达到预定值时,不进行调整处理。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以图9A中所示的方法进行设定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LD1的处理(S515)。

这里,在考虑到处理速度PS改变时的光量差异的情况下设定状态量(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LD),由此以简单的方式设定使图像浓度存在小量的差异的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LD1。另外,可快速地设定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LD1,从而可以改善图像形成的生产率。

应该注意的是,除了图9A中所示的方法,步骤515中的设定处理也可采用另一种方法:即,将在上一次调整处理中存储在EEPROM604中的输出光量LD1不加任何修正地设定为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相似地,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认为图像浓度不会发生大程度的变化,则可通过利用上一次设定的输出光量LD1从而改善图像形成的生产率。

这里,针对第一处理速度PS1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的测量值也可用于确定采用图9A中所示的方法与利用上一次设定的输出光量LD1的方法中的哪一种方法。更具体而言,控制器60可构造成这样:即,当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的测量值不小于预定值时采用图9A中所示的方法,而当该测量值小于预定值时采用利用上一次设定的输出光量LD1的方法。

另一方面,当控制器60在步骤501中确定通过设定厚纸模式而设定第二处理速度PS2时,控制器60根据针对第二处理速度PS2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的测量值来判断在上一次调整处理之后所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是否不小于预定值(S516)。换句话说,控制器60判断在第二处理速度PS2下在上一次调整处理之后针对第二处理速度PS2和第一处理速度PS1所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是否达到预定打印纸张数量。当所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达到预定值时,控制器60开始调整处理。这里的“预定值”是例如根据在第二处理速度PS2下在图像形成操作过程中进行调整处理的间隔而设定的预定打印纸张数量。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可将该间隔设定成其长度不同于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在图像形成操作过程中进行调整处理的间隔的长度。

当开始调整处理时,控制器60生成参考浓度图案(见图3)(S517),并且通过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检测每种颜色的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值(S518)。然后,控制器60判断在当前的调整处理过程中所设定的第二处理速度PS2与在上一次调整处理过程中所设定的处理速度PS是否相同(S519)。

当控制器60在步骤519中确定第二调整处理速度PS2与在上一次调整处理过程中所设定的处理速度PS相同时,控制器60将由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所检测的每种颜色的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与在第二处理速度PS2下存储在控制器60内部EEPROM 604中的图像浓度的目标值2进行比较(S520)。然后,控制器60利用输出光量表计算用于从激光器曝光单元26照射感光鼓31的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LD2,其中该输出光量表确定输出光量与湿度检测值、温度检测值以及每个浓度检测值和目标值2之间的差值之间的对应关系(S521)。将所计算出的输出光量值LD2存储在控制器60内的EEPROM 604中(S522)。

此外,控制器60将调整标记设定为“1”(S523)。更具体而言,由于在步骤520和521中的调整处理是在不进行处理速度PS1下的调整处理的状态下在第二处理速度PS2下的第二或随后的调整处理,则将调整标记设定为“1”。

另一方面,当控制器60在步骤519中确定第二调整处理速度PS2与在上一次调整处理过程中所设定的处理速度PS不同时,也就是当处理速度PS改变时,控制器60将由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所检测的每种颜色的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设定为图像浓度的目标值(目标值2)(S524),并将该目标值2存储在控制器60内的EEPROM604中(S525)。其后,控制器60确定将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设定成可使图像浓度变为目标值2的输出光量值LD2(S526),然后将该输出光量值LD2存储在控制器60内的EEPROM 604中(S527)。

控制器60将在步骤521中所计算出的或在步骤526中所确定的输出光量值LD2设定为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LD2,并将针对第二处理速度PS2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复位为“0”(S528)。

相似地,在这种情况下,在步骤524中当处理速度PS由于图像形成模式的设定的改变而发生改变时,将在重新设定的处理速度PS下的初次调整处理中每种颜色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设定为在重新设定的处理速度PS下的图像浓度的目标值2。此设定减小了在相同图像形成模式下图像浓度的差异。另外,这缩短了校正图像形成条件所需要的时间,由此可提高图像形成的生产率。

这里,返回到步骤516。根据针对第二处理速度PS2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的测量值,当确定从进行上一次调整处理之后所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仍未达到预定值时,不进行调整处理。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以图9B中所示的方法进行设定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LD2的处(S529)。

这里,在考虑到处理速度PS改变时的光量差异的情况下设定状态量(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LD),由此以简单的方式设定使图像浓度存在小量的差异的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LD2。另外,可快速地设定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LD2,从而可以改善图像形成的生产率。

应该注意的是,除了图9B中所示的方法,步骤529中的设定处理也可采用另一种方法:即,将在上一次调整处理中存储在EEPROM604中的输出光量LD2不加任何修正地设定为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相似地,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认为图像浓度不会发生大程度的变化,则可通过利用上一次设定的输出光量LD2从而改善图像形成的生产率。

这里,针对第二处理速度PS2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的测量值也可用于确定采用图9B中所示的方法与利用上一次设定的输出光量LD2的方法中的哪一种方法。更具体而言,控制器60可构造成这样:即,当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的测量值不小于预定值时采用图9B中所示的方法,而当该测量值小于预定值时采用利用上一次设定的输出光量LD2的方法。

随后,以与图10A和10B中所示的对图像形成操作过程中的调整处理的判断处理大致相同的方式进行对结束调整处理的判断处理。在对结束调整处理的判断处理中,考虑到这样的情况:即,图像形成装置1直到下一次图像形成将长时间不使用,可将图10A中所示步骤502中用于判断的“预定值”设定成短于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在图像形成操作过程中进行调整处理的间隔。相似地,可将步骤516中用于判断的“预定值”设定成短于在第二处理速度PS2下在图像形成操作过程中进行调整处理的间隔。

应该注意的是:尽管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使用预定打印纸张数量作为表征所经过时间的状态以设定分别用于启动调整处理、图像形成操作过程中的调整处理以及结束调整处理的间隔,但也可利用表征所经过时间的另一状态来设定用于各种调整处理的间隔。该状态的其它实例包括从执行上一次调整处理之后所经过的时间、图像形成单元30的图像形成时间、感光鼓31的驱动时间以及显影单元33的驱动时间。另外,在接通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源(ON)时,如果诸如温度和湿度等环境的变化超出一定的范围,如果作为决定图像形成条件的构成因素的部件替换为新部件,如果双组分显影剂替换为新的显影剂或者发生其它的情况,则用于设定图像形成条件的前提条件将发生很大程度的变化。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可构造成在处理速度PS改变之后的初次图像形成中进行调整处理。

在下文中,将更具体地说明:当通过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或CNT2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达到针对处理速度PS1或PS2所确定的一定间隔时进行的各种调整处理。

图11为示出进行图像形成操作过程中的调整处理(这里,也可简称为“调整处理”)的定时的简图。将利用图11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说明。首先,在T1时刻,例如针对设定普通纸模式的第一处理速度PS1的状态进行调整处理。这里,假设在T1时刻的调整处理是在设定第一处理速度PS1之后的第二或随后的调整处理。从而,在T1时刻进行下述调整处理。具体而言,将由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所检测的每种颜色的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与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存储在控制器60内部EEPROM 604中的图像浓度的目标值1进行比较。然后,根据比较结果、湿度检测值和温度检测值,对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LD1进行校正以使图像浓度变为目标值1。此时,将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复位为“0”,并且重新开始测量打印纸张的数量。

下面,当假设保持普通纸模式的设定时,在当由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测量的针对第一处理速度PS 1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达到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进行调整处理的间隔时的T2时刻进行接下来的调整处理。在T2时刻,以与在T1时刻进行调整处理的相同程序进行调整处理。此时,将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复位为“0”,并且重新开始测量打印纸张的数量。

其后,假设在T2′时刻模式变为厚纸模式(第二处理速度PS2)。在这种情况下,在T2′时刻,假设在针对第二处理速度PS2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中所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达到在第二处理速度PS2下进行调整处理的间隔。因此,将由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所检测的每种颜色的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与在第二处理速度PS2下存储在控制器60内部EEPROM 604中的图像浓度的目标值2进行比较。然后,根据比较结果、湿度检测值和温度检测值,将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校正为输出光量值LD2以使图像浓度变为目标值2。此时,将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复位为“0”,并且重新开始测量打印纸张的数量。

其后,假设在T3′时刻模式变为普通纸模式(第一处理速度PS1)。在T3′时刻,由于针对第一处理速度PS1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在T2时刻复位为“0”,因而假设在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中所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在T3′时刻未达到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进行调整处理的间隔(不大于预定值)。从而,在T3′时刻不进行调整处理。

而且,假设在T3时刻普通纸模式(第一处理速度PS1)变为厚纸模式(第二处理速度PS2),其中T3时刻是在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中所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达到进行调整处理的间隔之前的时刻。在T3时刻在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中所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未达到在第二处理速度PS2下进行调整处理的间隔(不大于预定值)。在这种情况下,在T3时刻不进行调整处理。这里,进行前述的简单的设定状态量的处理。此时,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并不复位为“0”而继续测量打印纸张的数量。

在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达到在第二处理速度PS2下进行调整处理的间隔时的T4时刻,进行变为第二处理速度PS2之后的初次调整处理。从而,在T4时刻进行下述调整处理。具体而言,将由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所检测的每种颜色的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设定为图像浓度的目标值2,并将该目标值2存储在控制器60内的EEPROM 604中。然后,设定可使图像浓度变为目标值2的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LD2。而且此时,将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复位为“0”。

在T4时刻进行的调整处理之后,在T5时刻进行接下来的调整处理,该T5时刻是在继续设定厚纸模式的同时针对第二处理速度PS2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所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达到在第二处理速度PS2下进行调整处理的间隔时的时刻。以与在T1时刻和T2时刻相同的程序在T5时刻进行调整处理。另外,在T5时刻将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复位为“0”。

其后,在T6时刻厚纸模式(第二处理速度PS2)变为普通纸模式(第一处理速度PS1),其中T6时刻是在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中所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达到进行调整处理的间隔之前的时刻。此时(T6时刻),针对第一处理速度PS1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达到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用于进行调整处理的间隔。因此,在T6时刻进行调整处理。更确切地讲,在T6时刻将由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所检测的每种颜色的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与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存储在控制器60内部EEPROM 604中的图像浓度的目标值1进行比较。然后,根据比较结果、湿度检测值和温度检测值,将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校正为使图像浓度变为目标值1的输出光量LD1。此时,将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复位为“0”,并且重新开始测量打印纸张的数量。

随后,在T6时刻的调整处理之后,假设在T7时刻普通纸模式(第一处理速度PS1)再次变为厚纸模式(第二处理速度PS2),其中该T7时刻是在由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达到进行调整处理的间隔之前的时刻。此时(T7时刻),假设由针对第二处理速度PS2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达到在第二处理速度PS2下用于进行调整处理的间隔。因此,在T7时刻进行调整处理。更确切地讲,在T7时刻将由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所检测的每种颜色的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与在第二处理速度PS2下存储在控制器60内部EEPROM 604中的图像浓度的目标值2进行比较。然后,根据比较结果、湿度检测值和温度检测值,将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校正为使图像浓度变为目标值2的输出光量LD2。此时,将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复位为“0”,并且重新开始测量打印纸张的数量。

如上所述,当由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或CNT2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达到针对处理速度PS1或PS2所确定的预定间隔时,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器60进行调整处理。而且,当处理速度PS的设定改变时,如果由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或CNT2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达到针对处理速度PS所变为的处理速度PS1或PS2而确定的预定间隔,则进行调整处理。因而,当处理速度PS的设定改变时,并且如果累积数量未达到预定间隔,则不进行调整处理。

另外,当进行调整处理时将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或CNT2复位为“0”,并且重新开始测量打印纸张的数量。因此,即使当处理速度PS的设定改变时而进行调整处理,也不会按照比针对处理速度PS1或PS2所确定间隔短的间隔在各处理速度PS下进行调整处理。

由此,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使进行调整处理的定时最优化,从而可以改善图像形成处理的生产率。

这里,图12A至12C为将传统的进行调整处理的定时与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进行调整处理的定时进行比较的简图。图12A显示了下述传统的情况:即,每当处理速度PS改变时就进行调整处理。在这种方法中,由于调整处理的频率增加而需要一定的时间,从而使图像形成处理的生产率降低。然后,图12B显示了这样的情况:即,按照为两种模式共同设定的间隔进行调整处理而不考虑处理速度PS是否改变。在这种方法中,存在这样的情况:即,仅在其中一种模式(例如厚纸模式)下长时间按照定时进行调整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当需要在另一种模式(例如普通纸模式)下进行调整处理时也无法进行该调整处理。这有时会导致图像浓度和色调的差异增大。

相反,在图12C所示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在例如每经过针对各处理速度PS而设定的预定打印纸张数量(间隔)之后进行调整处理。另外,一旦进行调整处理,就将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或CNT2复位为“0”并在上一次调整处理之后重新开始测量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直到预定数量。然后,当经过预定间隔时,在处理速度PS改变时也进行调整处理。从而可防止发生这样的情形:即,在任一种模式下长时间不进行调整处理。而且,也可降低需要一定时间的调整处理的频率。

直到此时,已对这样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即,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器60生成每种颜色的参考浓度图案作为状态量,该状态量分别表征由对应的图像形成单元30形成的图像的状态,然后利用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检测出的每种颜色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进行调整处理。然而,应该注意的是除了每种颜色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以外,分别表征图像状态的其它种类的状态量也可用于进行调整处理。其中一个可使用的状态量是由电势传感器68检测的感光鼓31的表面电势,该表面电势表征了在感光鼓31上所形成的静电潜像的状态。另外,尽管作为状态量无法精确地表征图像的状态,但在感光鼓31被充电辊32充电之后并且在静电潜像形成之前所检测的感光鼓31的表面电势也是可使用的。作为表面电势,可使用作为潜像电势的暗区电势、中间电势和亮区电势。在这种情况下,激光器曝光单元26中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供应到充电辊32的充电偏压值以及施加到显影辊34上的显影偏压值作为图像形成条件受到控制。

而且,也可使用由作为浓度检测单元实例的调色剂浓度传感器69所检测的调色剂浓度检测值,尽管该调色剂浓度检测值也不是表征图像状态的状态量。在这种情况下,激光器曝光单元26中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供应到充电辊32的充电偏压值、施加到显影辊34上的显影偏压值以及补充到各显影单元33中的彩色调色剂的校正量作为图像形成条件受到控制。

因为在各显影单元33中显影辊34和传送螺旋推运器(图中未示出)的转动速度随着处理速度PS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在处理速度PS改变之前和之后由调色剂浓度传感器69检测的调色剂浓度检测值输出为不同的值。

另外,可利用在纸张P上形成的每种颜色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与颜色检测值中至少之一作为表征图像状态的状态量进行调整处理。在这种情况下,激光器曝光单元26中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供应到充电辊32的充电偏压值、施加到显影辊34上的显影偏压值、定影单元80的定影辊82的表面温度和定影速度以及施加到第一转印辊42上的转印偏压值作为图像形成条件受到控制。

应该注意的是,在中间转印带41或纸张P上形成每种颜色的参考浓度图案的可采用的方法包括:控制器60通过读取存储在主存储单元90中的参考浓度图案数据从而形成图案的方法、或者控制器60通过从图像读取装置4读取预定的参考浓度图从而形成图案的方法或其它等同的方法。

此外,例如每当由于利用厚纸或蜡光纸等进行打印而使第一处理速度PS 1变为第二处理速度PS2时,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可以进行调整处理而不考虑由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所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是否达到预定间隔。这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优先要求图像质量。而且,在顾客之间认为对图像质量更重要的纸张类型与认为对生产率更重要的纸张类型是不同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图像形成装置1可构造成:可选择第一处理速度PS1与第二处理速度PS2中的任一个作为每当速度改变时就进行调整处理的处理速度PS。

如上所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这样的构造:即,为在各处理速度PS下进行的调整处理设定间隔,并且例如当所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达到针对各处理速度PS而确定的间隔时进行调整处理。而且,当处理速度PS的设定改变时,如果由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或CNT2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达到针对处理速度PS所变为的处理速度PS1或PS2而确定的预定间隔,则进行调整处理。因而,当处理速度PS的设定改变时,并且如果累积数量未达到预定间隔,则不进行调整处理。另外,当进行调整处理时将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或CNT2复位为“0”,并重新开始测量打印纸张的数量。由此,使进行调整处理的定时最优化,从而可以改善图像形成的生产率。此外,可防止图像浓度和色调发生大的变化。

[第二示例性实施例]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对这样的构造进行了说明:即,在处理速度PS改变的情况下,根据针对各处理速度PS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的测量值是否达到预定值来判断是否执行调整处理。此测量值可以是在第一处理速度PS1和第二处理速度PS2中的每一个速度下所累积的打印纸张数量或时间。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将对这样的构造进行说明:即,根据针对各处理速度PS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的计算值是否达到预定值来判断是否执行调整处理。这里,该计算值是通过对针对第一处理速度PS1和第二处理速度PS2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和CNT2的各测量值进行加权从而计算得到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或时间等。顺便地说,对于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相同的部件给予相同参考标号,并在这里省略其具体说明。

例如,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图8A和8B所示的启动调整处理中的步骤204和步骤217中以及在图10A和10B所示的图像形成操作过程中的调整处理和结束调整处理中的步骤502和步骤516中,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器60如下所述判断是否执行调整处理。

更具体而言,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器60执行这样的计算处理:即,对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的操作中的测量值以及在第二处理速度PS2下的操作中的测量值进行不同地加权。然后,控制器60在将该计算结果视为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和CNT2的测量值的同时判断是否执行调整处理。

这里,图13为示出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器60判断是否执行调整处理的处理的简图。在图13中,假设在J1时刻首先进行普通纸模式下(在第一处理速度PS1时)的调整处理,并且假设在J2时刻进行厚纸模式下(在第二处理速度PS2时)的调整处理。相应地,在J1时刻将针对第一处理速度PS1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复位为“0”并重新开始测量数量。另外,在J2时刻将针对第二处理速度PS2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复位为“0”并重新开始测量数量。

其后,假设在J3时刻厚纸模式变为普通纸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60将通过下式(3)得到的计算结果作为在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重新开始测量的J1时刻之后的打印纸张数量的测量值。具体而言,在J3时刻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的计算测量值CNT1′为

CNT1′=m1×a1+m2×b1…(3)

这里,m1表示从J1时刻到J2时刻在普通纸模式下打印纸张数量的测量值,m2表示从J2时刻到J3时刻在厚纸模式下打印纸张数量的测量值。而且,a1和b1是加权系数,其中0<a1<1并且a1+b1=1。

然后在厚纸模式变为普通纸模式的J3时刻,控制器60判断针对处理速度PS1的计算测量值CNT1′是否超过预定值。图13显示了这样的情况:即,确定在J3时刻针对处理速度PS1的计算测量值CNT1′没有超过预定值。因此,在J3时刻控制器60不进行调整处理。应该注意的是,在J3时刻通过下述方法中的任一种方法对状态量进行校正:即,图9A中所示的上述方法、对上一次在J1时刻的调整处理中存储在EEPROM 604中的状态量(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LD1等等)进行直接设定的方法以及其它的等同方法。

然后,在针对第一处理速度PS1的计算测量值CNT1′超过预定值(普通纸调整间隔)的J4时刻,控制器60进行调整处理。

其后,假设在J5时刻普通纸模式变为厚纸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60将通过下式(4)得到的计算结果作为在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重新开始测量的J2时刻之后的打印纸张数量的测量值。具体而言,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的计算测量值CNT2′为

CNT2′=m2×b2+(m3+m4)×a2…(4)

这里,m3+m4表示从J3时刻到J5时刻在普通纸模式下打印纸张数量的测量值。而且,a2和b2是加权系数,其中0<a2<1并且a2+b2=1。

然后在普通纸模式变为厚纸模式的J5时刻,控制器60判断针对处理速度PS2的计算测量值CNT2′是否超过预定值。图13显示了这样的情况:即,确定在J5时刻针对处理速度PS2的计算测量值CNT2′超过预定值(厚纸调整间隔)。因此,在J5时刻控制器60进行调整处理。

如上所述,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器60将通过计算处理得到的计算测量值作为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和CNT2的测量值,其中该计算处理是对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的操作中的测量值以及在第二处理速度PS2下的操作中的测量值进行不同地加权。然后,根据各计算测量值CNT1′和CNT2′是否达到针对普通纸模式和厚纸模式中对应模式所设定的预定值,控制器60判断是否执行调整处理。

因而,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各状态量的变化范围在不同的处理速度PS下的操作状态之间不一致,也可使进行调整处理的定时最优化。

第二示例性实施例说明这样的方法:即,通过将在处理速度PS改变之后的初次检测的各颜色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用作图像浓度的目标值,在重新设定的处理速度PS下进行调整处理。然而,如同传统的情况,在处理速度PS改变之后的初次调整处理中也可直接使用在处理速度PS改变之前设定的图像浓度的目标值。在处理速度PS改变之后的初次调整处理中,图像浓度水平被调节为初始图像浓度水平,该初始图像浓度水平不同于在处理速度PS改变之后使用的图像浓度水平,这将引起在初次调整处理之前和之后的图像浓度水平产生差异。因此,优选通过随着处理速度PS的改变而改变图像浓度的目标值从而减小图像浓度水平中如此的差异。而且,如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更优选的是通过根据处理速度PS改变之后所检测的第一浓度值来改变目标值,从而减小在处理速度PS改变之后的初次调整处理之前和之后的图像浓度水平的差异。

以上提供了对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说明,其目的在于举例和说明。这并不意味上述实施例为穷举的或将本发明局限于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很多变型和变更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说明上述示例性实施例旨在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本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以及适用于预期的特定应用的各种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以下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内容限定。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