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山东医药》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摘要

@@ 到目前为止,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仍缺乏较理想的抗病毒药物.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分子生物学及致病机理的深入研究表明,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在慢性HBV感染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而慢性感染是病毒、肝细胞和机体免疫系统之间处于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清除病毒的同时减轻或阻止肝损害,是减缓或防止慢乙肝病情发展的关键措施.目前,应用较多的抗病毒药物主要为干扰素和核苷类药物.rn1 干扰素(IFN)rnIFN的作用机制在于阻断HBV复制,但不能进入宿主细胞直接杀灭病毒,而是与细胞膜接触后使之产生一种抗病毒蛋白,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此外,IFN还可增强肝细胞表面HLA的表达,通过细胞因子网络调节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2及肿瘤坏死因子等水平,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激活NK细胞和巨噬细胞.应用IFN治疗慢乙肝的目的是清除体内HBVDNA和HBeAg,诱导血清HBeAg转化为抗HBe,改善肝组织学病变,使ALT恢复正常.临床资料显示,IFN300~500MIU,每周3次肌肉注射,治疗后6~12个月的应答率为30%~40%,而对照组仅为10%~20%.对伴有血清ALT升高(>100U/L)、治疗前HBVDNA浓度低(<200pg/mL)、成年期获得性HBV感染和肝活检有活动性炎症者疗效较好;而对HBeAg阴性、抗HBe阳性伴HBVDNA阳性(即HBV前C区变异)的患者和母婴垂直传播者疗效差;对于肝硬化患者,由于血清转换期间肝炎发作,IFN治疗可导致肝功能失代偿,要慎用且用量要小.长期随访结果显示,一旦HBeAg发生血清转换,80%以上患者可保持疗效,表明IFN治疗能延长患者生存期,防止肝衰竭和肝癌的发生.Niederau等[1]报道103例慢乙肝患者,用IFN治疗后随访5年,HBeAg转阴者有95%存活且无并发症发生,而对照组的存活率则小于50%.rnIFN的主要不良反应有流感样症状、血小板和粒细胞减少、皮疹、脱发等,患者一般能耐受.此外,有报道用IFN后可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如自杀倾向、肝衰竭、甲亢、糖尿病等,因此,用药时要慎重选择患者,询问有无精神病、糖尿病、甲亢等家族史,用药过程中定期检测血尿常规、肝功、肾功、血糖、尿糖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