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山东医药》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发病机理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发病机理

         

摘要

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由呼吸道侵入人体,自鼻咽部进入血液循环,最后局限于脑膜和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病变,在化脓性脑膜炎中发病居首位.rn脑膜炎双球菌侵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和病情轻重,主要与人体免疫防御功能(有无特异性杀菌抗体等)有关.当人体免疫力强时,可迅速将病原菌消灭;如人体免疫力不足以杀灭病原菌,则病原菌在鼻咽部繁殖成为带菌状态,或仅表现为上呼吸道炎而获得免疫力.一般估计1000~5000人次感染可产生一次临床感染.病原菌的毒力和数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A、B、C群的致病力较其他各群为强,B和C群中的2型和15型也较其他各型易于致病.有研究表明,先天性或获得性IgM缺乏或减少、补体的先天性缺乏等易引起脑脊髓膜炎的临床发病,甚至是反复发作或暴发型的原因之一.有报道,患者发病年龄越小,病情越凶险,预后越差,发病年龄在6个月以内的病儿几乎全部死亡,这与该年龄段免疫不健全、体内缺乏足够的杀菌抗体而使感染迅速扩散有关.rn当人体免疫力明显低下,或细菌毒力较强、数量较多时,病原菌经鼻咽部粘膜入血循环,大多数表现为皮肤粘膜出血点的暂时性菌血症,仅少数发展为败血症,并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髓膜引起化脓性炎症.此外,其他脏器亦偶可发生迁徙性化脓性病灶,如化脓性关节炎、心内膜炎等.rn普通型流脑败血症期,细菌侵袭皮肤血管内皮细胞,迅速繁殖并释放内毒素,作用于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引起局部出血、坏死、细胞浸润及栓塞,临床上可表现为皮肤粘膜瘀点.脑膜炎期,脑膜及脊髓膜血管内皮细胞坏死、水肿、充血、出血及通透性增加,引起脑脊髓膜化脓性炎症及颅内压升高,可出现脑膜刺激征、惊厥和昏迷等症状、体征.严重者脑实质也可有炎症、水肿及充血.rn暴发型流脑起病急骤、进展快.暴发休克型过去称为华-佛综合征,曾被认为是双侧肾上腺皮质出血和坏死,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现已被否定.目前认为是由于脑膜炎双球菌的脂多糖内毒素所引起的全身性施瓦茨曼反应,激活补体系统,并发生微循环障碍和内毒素性休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也升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可见某些细胞因子也参与了发病过程.此外,脑膜炎双球菌内毒素易激活凝血系统,可引起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加重紫癜、出血和休克,而脑膜炎症状则不明显.暴发型脑膜脑炎的发生和发展也与内毒素有关,其可引起脑血管微循环障碍,发生脑实质病变而加重病情,严重者可形成脑疝.动物实验表明,脑室内注射脑膜炎双球菌内毒素可以引起脑膜脑炎综合征.rn总之,流脑的发生、发展及其表现取决于人体与病原菌之间的相互斗争,机体的免疫状况是引起临床发病的主要因素,脑膜炎双球菌释放的内毒素是主要的致病因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