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性麻痹

         

摘要

@@rn 临床上将臀部肌肉注射引起坐骨神经损伤导致的下肢弛缓性麻痹称为注射性麻痹。近年来,儿童注射性麻痹病例有不断增加趋势,现对其原因、诊断及防治进行讨论。rn1 病因rn1.1 解剖因素正常情况下,坐骨神经由骶丛发出,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斜向下外方沿臀大肌深部,经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连线中点沿大腿后方正中下行,在窝上角分为胫神经和腓神经。坐骨神经与梨状肌位置关系的变异很常见,根据坐骨神经和梨状肌的关系分为四种类型:Ⅰ型:坐骨神经从梨状肌下孔出盆腔,占66.3%;Ⅱ型:坐骨神经在盆腔内分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胫神经穿梨状肌下孔,而腓总神经穿梨状肌下行,占27.3%;Ⅲ型:坐骨神经穿梨状肌下行,占3.4%;Ⅳ型:在盆腔内分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胫神经穿梨状肌下孔,腓总神经穿梨状肌上孔。因Ⅱ~Ⅳ型坐骨神经和腓总神经位置较高,即使注射部位选择正确,也可出现注射性损伤。rn1.2 药物因素注射性麻痹与注射药物种类有密切关系。据报道,复方氨基比林、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氯丙嗪、异丙嗪、安定等药物引起注射性麻痹较多见。有学者应用家兔做实验,在家兔的坐骨神经周围分别注射复方氨基比林、青霉素、链霉素、氯丙嗪、异丙嗪、庆大霉素、安定等药物,结果都引起下肢瘫痪。而在同样的部位分别注射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ATP、辅酶A、细胞色素C、胎盘组织液等,都未引起下肢瘫痪。说明注射性麻痹与某些药物的神经毒性作用强有密切关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