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第四纪研究》 >动物遗存反映的关中地区史前至秦汉时期生业经济发展状况——以西安弓背崖遗址为例

动物遗存反映的关中地区史前至秦汉时期生业经济发展状况——以西安弓背崖遗址为例

         

摘要

关中地区是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核心区域,对研究中国古代生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以往研究大多关注关中地区仰韶时期的生业经济,对商周、秦汉时期生业经济的认识还较为有限.西安市西南郊皂河西岸二级台地上的弓背崖遗址(34.180449°N,108.904768°E)发掘出土了一批仰韶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动物遗存,为研究关中地区史前至秦汉时期生业经济的发展变化提供了重要资料.对这批动物遗存的研究表明,弓背崖遗址仰韶时期的家畜饲养模式较为单一,野生动物占有重要地位,家猪和鹿为遗址居民主要的肉食来源;东周时期,家养动物种类变得丰富,家养黄牛和羊在遗址中占一定比例,野生动物比重降低.这一特点延续至秦汉时期.关中地区史前至秦汉时期的生业经济发展总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仰韶至龙山时期家养动物与野生动物的占比大致相同,但存在明显波动,而商周至秦汉时期家养动物则占绝大多数,家养动物在生业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关中地区史前时期的生业经济与郑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但这种差距在进入商周时期之后逐渐缩小.该研究弥补了关中地区东周时期生业经济研究的不足,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关中地区史前至秦汉时期社会发展与文明演进的经济基础.

著录项

  • 来源
    《第四纪研究》 |2021年第5期|1445-1454|共10页
  •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陕西西安710069;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陕西西安710069;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陕西西安710068;

    咸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学院 陕西咸阳712000;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陕西西安710068;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陕西西安710069;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陕西西安710069;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战国、秦汉;微体古植物学;
  • 关键词

    弓背崖遗址; 动物遗存; 关中地区; 生业经济;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