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化痰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化痰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化痰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及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等英文数据库,筛选化痰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6月,并手动审核相关参考文献。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化痰方(汤)或化痰方(汤)联合西药治疗,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临床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椎-基底动脉[包括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血小板聚集率、血液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不良反应进行Meta分析或描述性分析。结果 (1)最终纳入23篇文献,共2 246例患者。(2)试验组患者临床有效率[RR=1.19,95%CI(1.15,1.24)]高于对照组,治疗后TC[MD=-0.32,95%CI(-0.62,-0.02)]、LDL-C[MD=-0.34,95%CI(-0.66,-0.03)]、血小板聚集率[MD=-7.99,95%CI(-10.29,-5.69)]、血浆FIB水平[MD=-0.43,95%CI(-0.50,-0.36)]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67,95%CI(-3.74,0.40),P=0.11]。各文献间中医证候积分,TG,LVA、RVA、BA血流速度,血液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统计学异质性过大,需采用描述性分析,结果发现试验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2)绘制报道临床有效率文献发表偏倚的倒漏斗图发现,散点对称性欠佳,存在发表偏倚。结论现有文献证据表明,化痰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且安全性较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