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植物保护》 >河西地区玉米田棉铃虫发生规律及其化学防治技术

河西地区玉米田棉铃虫发生规律及其化学防治技术

         

摘要

近年来,棉铃虫在甘肃省河西地区重度发生,严重阻碍了玉米生产.为有效防治棉铃虫,保障玉米生产安全,本研究调查了玉米田棉铃虫发生规律,介绍了两种高效施药器械的应用,并测定了两种生物农药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棉铃虫在河西地区1年可发生3代.越冬蛹主要分布在0~5 cm土层中,占总越冬蛹量的55.56%,2016年玉米连作田平均蛹量200.10头/667m2.越冬蛹于4月下旬开始羽化,羽化高峰为5月中下旬,1代棉铃虫羽化高峰为7月下旬,2代棉铃虫羽化高峰为8月中旬.棉铃虫成虫在玉米不同生育期的产卵习性不同,玉米雌穗吐丝后87.86%0的卵着落在花丝上.29℃下,棉铃虫卵期4.53 d,幼虫平均历期24.60 d,蛹期9.93d,成虫寿命为10.07 d,完成一个世代需49.13 d.田间防治效果显示,高架喷雾防治效果优于无人机喷雾.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防治效果较Bt高,且速效性好.综上所述,河西地区棉铃虫越冬基数大,以2代棉铃虫为害最重,玉米吐丝期为防治的关键时期,喷雾防治时可优先选用高架喷雾方式.

著录项

  • 来源
    《植物保护》 |2018年第4期|177-182|共6页
  • 作者单位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兰州730070;

    农业部天水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天水741200;

    甘肃省张掖市植保植检站,张掖734000;

    甘肃省武威市植保植检站,武威733000;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兰州730070;

    农业部天水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天水741200;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兰州730070;

    农业部天水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天水741200;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兰州730070;

    农业部天水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天水741200;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兰州730070;

    农业部天水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天水741200;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其他经济作物病虫害;
  • 关键词

    棉铃虫; 生物学特性; 发生规律; 生物防治; 施药器械;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