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海洋与湖沼》 >两种池塘养殖模式下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的形质特征差异分析

两种池塘养殖模式下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的形质特征差异分析

         

摘要

探究引起银鲫在不同养殖模式下的形质差异原因及形质饰变途径和机制,进而揭示养殖模式致其改变生存对策的内在逻辑,对于指导银鲫养殖模式的改进与优化具重要现实意义。随机选取池塘生态主养模式(M_(1))和池塘生态套养模式(M_(2))下经7个月养殖的异育银鲫夏花苗种各70尾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系统开展了两种池养模式下异育银鲫形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池养期间两实验群体的生长速度总体上呈M_(2)>M_(1),在21项生物学表型性状中,M_(2)实验群体显著大于M_(1)实验群体的为L1(体长)、L4(头宽)、L11(肛后体长)和NM (净体质量)(P<0.05);(2)所涉20项形质评价性状中, M_(1)、M_(2)实验群体间具显著差异(P<0.05)的高达16项,聚类分析也指示两者间的欧式距离已达到显著水平(P<0.05),即M_(1)、M_(2)实验群体已在形质特征上出现显著分化;(3)经主成分分析,提取到的5个特征值均大于1的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达80.844%,其中PC1可归纳为表征机体消化代谢水平的公共因子, PC_(2)可归纳为表征脏器可容纳空间几何比例的公共因子, PC_(3)、PC_(4)和PC5可统归为表征食物获取方式的公共因子;(4)采用逐步判别法,以判别贡献率较大的眼间距/侧线长、净重系数、肝系数、胃系数、肠系数、鳃系数和Fulton指数为自变量,所建Fisher分类函数方程组可较清晰区分M_(1)和M_(2)实验个体,其中M_(1)实验群体的判别准确率P1、P2分别为98.6%和94.5%, M_(2)实验群体则分别为94.3%和98.5%,两实验群体的综合判别准确率为96.4%。所得结果可为异育银鲫池塘生态主养模式和生态套养模式的改良与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