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华医学杂志》 >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畸形性骨炎的前瞻性观察

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畸形性骨炎的前瞻性观察

摘要

目的了解帕米膦酸二钠对畸形性骨炎的治疗效果.方法畸形性骨炎患者5例,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27~74岁,病程4~48年.均为多骨性损害,骨痛分级2例为4级,一直卧床;3例为3级,翻身和行走困难.每次静脉滴注帕米膦酸二钠30~60 mg,2~3周内应用90~270 mg.治疗前、疗程结束时和治疗后4、12、24、48周,对患者进行骨痛分级和骨转换生化指标血碱性磷酸酶(ALP)、Ⅰ型胶原羧基末端前肽(PICP)、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 (ICTP)、24 h尿羟脯氨酸(HOP)的检测,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疗程结束时5例患者骨痛均明显减轻,骨痛分级2例从4级降到2级,3例从3级降到1级;治疗后12周骨痛均完全消失,活动功能明显改善,能行走;治疗后48周仍无骨痛.疗程结束时ALP、PICP、ICTP和HOP水平即明显下降;治疗后12、24周各指标平均下降率均≥50 %;治疗后48周各指标分别从治疗前398 u/L(中位数)、818 ng/L(中位数)、(29±14) ng/L和(71±16) mg/24 h尿,降到159 u/L、129 ng/L、(12±4) ng/L和(34±7) mg/24 h尿,差异均有显著意义(均P<0.05).仅出现低热、皮疹、瘙痒和一过性血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稍升高等轻微不良反应.结论静脉滴注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畸形性骨炎疗效较显著,2~3周内用药90~270 mg可维持疗效1年,不良反应轻微、短暂.

著录项

  •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2003年第19期|1653-1656|共4页
  •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防治中心,200233;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内分泌腺疾病及代谢病;
  • 关键词

    骨炎,变形性; 药物疗法; 前瞻性研究; 帕米膦酸二钠;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