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体育院校竞技体校运动员培养模式对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启示

体育院校竞技体校运动员培养模式对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启示

         

摘要

当代国际竞技体育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竞争的关键是后备人才的竞争,后备人才的培养已成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高竞技水平、高文化素质是时代发展对运动员的基本要求,高学历、高素质是社会对现代人的基本要求.然而,由于训练竞赛任务较重,学训矛盾较为突出,不少运动员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低,难以对项目规律进行科学认识和把握,难以充分激发出科学训练的主观能动性,既不利于运动水平的提高,也难以适应未来退役后再就业对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始创于八十年代左右的我国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作为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专门学校,是改革我国训练体制,实现依托教育发展竞技体育的一种重要尝试,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发展竞技体育,提高人才培养效益.其办学发展30多年来,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办学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目前这种模式仅仅局限于体育院校的范畴之内.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